2015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立平怎么了?
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度危险的空间固体动力燃料的微雕,雕刻精度小于0.2毫米..徐立平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刻苦钻研,善于学习,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圆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徐立平的母亲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塑料车间最早的员工。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徐立平的母亲辗转了好几个地方,终于来到了秦岭深处。1987,毕业于徐立平技术学校,不到19岁。虽然他很清楚雕刻火药的危险性,但母亲还是建议他选择自己工作的作坊。
自1987进厂以来,徐立平一直从事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剂的微整形工作。固体燃料发动机是战略战术导弹装备的心脏,也是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它的制造有上千道工序,其中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是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微成型。雕刻固体燃料,也就是火药,极其危险。稍有不慎的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粉末成型是全世界的难题,无法完全被机器替代。切削力完全取决于工人自己的判断。粉末成形是不可逆的。一旦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粉面的精度就和设计不符了。发动机点火后,火药无法按预定方向燃烧,发动机很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0.5 mm是固体发动机粉面精度的最大允许误差,徐立平手雕的粉面误差小于0.2 mm,堪称完美,让他的师傅们望尘莫及。
1989期间,我国关键发动机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某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粉末出现裂纹。为了不影响后续研制进度,同时也为了探索发动机充电不可逆的补救措施,专家组决定首次探索现场挖粉。整形医生不得不钻进发动机狭窄的纹路里,很难翻身,一点一点把填充的粉末挖出来,找到问题部位。凭借高超的技术和勇气,徐立平加入了挖毒突击队。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发动机故障被成功排除。但在密闭空间长时间接触火药后,火药的毒性发作使徐立平的双腿失去了知觉,他在强化体能训练后逐渐康复。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发明设计了20多种粉末整形工具,其中两种获国家专利,一种被公司命名为“平刀”。
经过多年的雕刻火药和一个姿势火药中毒的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掉了一大半。28年来,他甘于寂寞,冒着极大风险雕琢火药,被誉为“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