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和吉林的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654.38+0.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历史上是举世闻名的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如今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建立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新疆有14个地、市、85个县(市),其中边境县(市)33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174团场。2002年末,新疆人口为190519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增长1.6%。分城乡看,城镇人口644.72万人,增长11.51.8%,城镇化率33.8%。农村人口1260.47万人,增加17.49万人,增长1.4%。从性别来看,男性人口963.26万人,增长1.0%;女性人口为941930,增长2.2%。年出生率为16.3‰,死亡率为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9‰。

新疆的地形可以概括为“三山两盆”。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中有天山。准噶尔盆地夹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夹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它是中国最大的移动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移动沙漠。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新疆东部有吐鲁番盆地,最低点-154m,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自然降水量100 mm,山区积雪融化形成的河流众多,盆地边缘和流域分布着绿洲。绿洲总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征。

新疆有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太阳总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2001年末,新疆现有耕地416.6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3.4亩,是全国平均耕地面积1.5亩的2.4倍。新疆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三山、两盆周边有大量优良牧场,天然牧场总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新疆地表水年径流总量794亿立方米,全国排名12,人均地表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储量占全国的50%。但由于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燥,水资源受季节因素影响,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地表水蒸发量大,导致一些地方水资源不足,制约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新疆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很多产品享誉国内外。主要有棉花、啤酒花、红花、枸杞、番茄、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和田石榴等。其中棉花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啤酒花占70%,枸杞占50%以上,红花占60%以上。天然药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肉苁蓉、紫草、雪莲等。

新疆矿产种类齐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其中5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4种居全国首位,41种居全国首位,23种居西北首位。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非金属建材等丰富。新疆石油资源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的30%;天然气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可观。新疆煤炭资源预测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有黄金、宝石、玉石等多种资源,古今皆知。

新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标准》中的资源分类,新疆拥有全国68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中的至少56种,居全国之首。新疆自然景观奇特,冰峰火山,茫茫大海绿洲为邻,自然风貌崎岖,景观组合独特。著名的自然风光有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新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丝绸之路举世闻名。丝绸之路在新疆的南、北、中干线上留下了数百座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古荒地遗址等人文景观,闻名中外,包括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基齐尔千佛洞、费翔墓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新疆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多样、独特、优良,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发展潜力。新疆有4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农作物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超过65,438个,其中许多品种品质优良。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料等优良特性。新疆还是多种果树的原发中心和次生中心,果树资源丰富,约有300个优良品种。天然药物,如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雪莲等。,分布广泛,具有质量高、品质独特、优良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骨干、以铁路公路为支点、以区域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为支点,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8.2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721亿元,增长8.4%,其中工业增加值473.00亿元,增长8.6%,建筑业增加值1.991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621.1.8亿元,增长9.6%。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19.1%、42.0%和38.9%,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365元,增长6.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363亿元,增长3.9%;畜牧业产值6543.8+048亿元,增长8.9%;林业产值1,654,38+0亿元,增长1.5%;渔业产值3亿元,增长2.1%。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优、高”产业快速发展,粮食、蔬菜、瓜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94万公顷,增长7.1%;棉花种植面积94.4万公顷,下降16.4%;油料播种面积21.51.000公顷,下降1.1%;甜菜种植面积8.76万公顷,增长2.5%;蔬菜种植面积654.38+0.5万公顷,增长654.38+0.9.1%。全年粮食产量871万吨,增长9.4%;棉花产量654.38+0.5万吨,下降4.5%;石油产量43万吨,增长0.8%;甜菜产量455万吨,与去年持平;蔬菜563万吨,增长15.6%;瓜果235万吨,增长50.4%;水果654.38+0.97万吨,增长27.7%。

全区工业增加值473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12.5%;重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增长7.8%。

全年纱线产量31.7万吨,增长4.7%;食糖52.4万吨,增长24.8%;罐头38万吨,增长82.7%;饮料酒30万吨,增长1.4%;木制家具221万件,增长15.7%;原煤2965438+万吨,增长3.2%;原油2036万吨,增长4.6%;原油加工量1050万吨,增长3.5%;发电量21亿千瓦时,增长6.3%;钢材654.38+0.754万吨,增长336.5438+0%;成品钢654.38+0.52万吨,同比增长654.38+0.65438%;水泥654.38+00.3万吨,增长5.0%;乙烯15.7万吨,下降7.4%;化肥(纯态)76万吨,增长4.3%;变压器1179KVA,同比增加16.9%。

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4%,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上升3.2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9%,提高0.4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5%,比上年下降6.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下降1.3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上升2.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3.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加快0.2倍,成本利润率下降3.0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1.42元/人·年。企业亏损41.6%,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

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0年来,国家共投资4879.75亿元,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塔里木农业灌溉和环境保护一期工程、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一期工程、南疆铁路及其西延工程、北疆铁路、兰新复线、沙漠公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新疆至新疆的光缆等目前,到2002年底,铁路营业里程为3010公里,与上年持平。公路里程5.92万公里,增长2.6%;民航通航里程654.38+0.72万公里,增长6.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759.99亿吨公里,增长6.4%,其中铁路425.30亿吨公里,增长6.6%。公路297.97亿吨,增长8.0%;民航8200万吨公里,增长30.2%;管道35.9亿吨公里,增长5.6%。旅客周转量330.76亿人公里,增长6.8%,其中铁路654.38+0.06亿人公里,增长654.38+0.8%。公路18560万人公里,增长9.0%;民航3916万人公里,增长10.9%。

邮电业务总量9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9.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7.9亿元,增长53.7%;邮政业务总量6.63亿元,增长6.4%。年末固定电话普及率33.8%,移动电话普及率15.8%,互联网用户44.8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67.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国内旅游收入83.95亿元,同比增长16.9%。接待国际游客27.54万人次,增长0.9%,其中港澳台同胞41.6万人次,下降23.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942万美元,增长0.9%。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疆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2年底,全区专业技术人员38.77万人,比上年增长0.7%。登记重大科技成果207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项,应用技术成果193项,软科学成果5项。全年,* * *受理专利1239件,授权专利627件。全年评审技术合同1350项,增长2.8%;成交额6543.8+0.007亿元,增长22.2%。教育稳步发展。2002年,全区有24所高校,在校生132300人,增长22.4%。少数民族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区学生总数的46.0%。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65438±0.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5438±0.7%。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县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进一步巩固。截至2002年底,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627个,其中医院6543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5438个,妇幼保健机构82个。全区床位6.68万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91.9万人。乡镇卫生院81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9728人。

新疆是祖国西部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大大加快新疆开发建设的步伐,缩小新疆与内地省区的差距,实现各民族的繁荣进步。近两年,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西气东输等一系列大型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新疆产业升级,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进入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计划的前三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后七年,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到206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为此,我们将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化、科教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战略,积极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切实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重点扶优扶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