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陶发展史
汝官瓷从因战乱断代到20世纪70年代,消失了800多年。而汝瓷和汝窑瓷器(豆青釉)因其使用价值和在民间的普及性而得到了不断的延续和发展。汝瓷一厂的繁荣,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瓷和汝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瓷迅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然后将汝瓷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塑等一系列现代汝瓷产品,畅销中国各个角落和世界各地,甚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瓷窑争相仿制汝瓷。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历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一直在不断创新产品,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让模仿者在技术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有著名陶瓷画家称赞:“汝陶出汝州,六千年前,其美传世。”
中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一万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定居,储水、储水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陶器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汝州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四周粘土丰富,森林茂密,分布着钾钠长石、长石砂岩、方解石、叶蜡石、应时、萤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等大量主要原料。而且,其辽阔的疆域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得汝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产生了灿烂的制陶艺术,烧制出独具特色的陶瓷。
原始社会制作的汝瓷制品,先用手工揉捏成一定的形状,后发展成粗细相同的泥条,再将泥条建成一定的形状,用手工将内外抹平。汝州市槐树阴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这一点。槐树阴遗址位于汝州市Xi二街道办事处槐树阴村,属裴李岗文化期,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有两种:沙陶和泥质陶。其中以泥质红陶最多,其次是含砂红陶,泥质灰陶较少,碳质粘土较多。陶器制作精美,全部手工制作,常采用陶土条板法。个别物件内部可以清晰地看到泥条的痕迹,制成陶瓷坯料后,在外部进行装饰和打磨。设备底部较厚,未修边,壁薄且不平整。烧制温度低,陶器质地疏松,新出土的陶片被绞成粉末。所收集的遗物多为陶器碎片,如三足壶、深腹壶、高颈壶等。表面大部分是素色的,有些是抛光的,很少有装饰的。常见于混砂陶器,有点状、线状和附加钉纹。此时的汝瓷产品制作工艺简单,艺术感强。
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时期,汝瓷产品种类增多,出现了简单的黑陶和灰陶产品。这一时期的汝陶以中山寨遗址遗迹为代表。中山寨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乡中山寨村。该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粗砂红陶为主,其次是黑陶和灰陶,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汝瓷的质量特征。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以彩陶为特征的“汝陶文化”的出现,使汝陶文化达到了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神德宫遗址(位于汝州市焦村镇安沟村),出土的汝瓷无论是造型还是烧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泥红陶是最常见的陶器,其次是带砂红陶和泥灰陶。泥质红陶有线条和绘画装饰,有许多素面;红陶带砂,砂质粗,泥质纯,质地硬。器皿有手工制作的,也有轮制的,大部分都有陶拍的印记和刮擦的痕迹。器物肩部和腹部加绒纹的比较少见。器皿的装饰图案比较简单。有泥红陶尖底瓶、红陶罐、直口破腹红陶平底碗、彩陶壶、破腹罐、壶形鼎。
仰韶文化时期,鹳石斧彩陶罐的出现成为汝陶艺术的代表作,将汝陶艺术推向了最繁荣的发展时期。汝州陶罐出土于6000年前的闫村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乡闫村)。开口,圆唇,深腹,高47厘米,直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罐子边缘下方有六个对称的鼻扣。在这个沙红色陶罐的腹侧,有一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陶画。从内容上看,这幅陶画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一只叼着鱼的鹳,另一组是一把带柄的石斧。鹳呈椭圆形,圆眼睛,嘴长而直,头直立,身体略向后仰。嘴里叼着一条大鱼,栩栩如生,简单漂亮。石斧被绑在一根直立的木棒上,木棒上有四个圆孔,用来用绳子固定石斧。棍子中间有一个X形符号,手柄处用利器刻出绳纹。这是炎黄时期河洛地区绘画水平的最高代表——《鹳石斧图》,被誉为中国大写意的鼻祖。2003年,国务院公布67件不可移动国宝,其中鹳、石斧、汝陶罐位列第一,是国家文物局第一批禁止出国(境)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仰韶文化所属的红山庙遗址(位于汝州市景山公园办事处红山庙村),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器物,主要有大口罐、小口尖底瓶、壶、碗等。在陶器外观的装饰上,缸和盖的边缘有许多喙状的小扳手。在该遗址出土的陶罐上发现了大量的浮雕和彩绘图案,大部分都是黑色彩绘,有弧形纹、三角形纹、宽带纹、鸟纹等。在一个陶罐的外壁上,有一个黄色粘土制成的人。可惜因为罐子已经破了,只剩下一条腿和一只脚,腿的长度是13 cm。但从造型上看,显然是陶罐上浮雕人物形象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代表人体器官的陶塑。例如,在红山寺遗址中,圆柱体W39: 1上所绘的裸体人物中,有一个男性生殖器是在小腹下用泥条塑成的,身体很大,中间刻有一条长槽。因为无法在平面上画出男性生殖的立体形状,所以只能用泥条来塑造。为了突出人类的生殖功能,专门用泥条塑造了男性生殖器。在动物的描写上,也牢牢把握住了动物的地方特色。汝州红山寺彩陶罐上的浮雕壁虎紧贴着陶罐的口沿,扁圆的头,微张的嘴,对称的四肢弯在墙上,神情专注,看上去像是在打猎。全身刀削,棱角突出,造型精准。不仔细观察实物,是不可能雕塑出如此鲜活的生命的。结合红山寺陶罐上的彩绘人物遗存,当时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并不追求人物整体形象的完美,而是刻意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如红山寺遗址出土的陶罐上的彩绘图案中,M1W71上绘有一组人脸;在W104上画一个人的手掌;故意在W42上画一个跑步的人的形象。人物四肢都有,但只画了轮廓,五官都没画。此外,几个陶罐上还绘有成群的男根纹。红山寺出土的汝陶上绘有一些巨大的男性根纹,这是史前考古文化中才有的,可能是中国性文化的源头之一。
到了距今约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汝瓷艺术中出现了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黑陶。这一时期的汝瓷艺术主要体现在张达遗址(位于汝州市岭头乡张村),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该遗址出土的汝瓷以混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混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有少量黑陶。红陶陶土壤更纯净,其次是混砂陶器。彩陶都是碎片。灰陶和黑灰粘土好像洗过一样,温度高,质地硬,有条纹和细纹。器皿有几种,如折腹罐、彩陶盆、大口红陶罐等。有两种器具:分体式和轮式。器物的坚硬质地和制轮方法,是这一时期你们制陶的进步,也是你们在宗法社会中制陶艺术的特点。
在龙山文化的景山公园遗址(位于汝州市景山公园办事处)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陶炉。陶炉质地坚硬,设计科学,有两个风道。可见此时制陶技术已臻完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汝瓷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时你的陶器已经不再局限于容器,而是有了广泛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品、建筑、殉道、祭祀器皿。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一种习俗。祭祀用品丰富精美,故称“礼器”。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它们是专门为阴间的死者而不是为活着的人使用的。在汝州北部张庄的汉组,常见的陶罐、壶、破肚壶、炉壶、甑壶等。出土于汉代。部分器物还涂有一层青釉,釉的烧成温度在800℃左右,为低温釉。这些汝瓷造型丰富饱满,很多都是模仿青铜器的造型,也算是从陶到瓷的过度型。
唐宋时期,勤劳智慧的汝州人用泥土制作你的陶器时,由于温度较高,制作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陶器制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世所罕见,激发了汝州制陶人的智能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这一发现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汝瓷。汝瓷最早烧于唐朝中期,北宋时很有名。在中国宋代,位列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五大名窑之首。当时汝州有许多烧青瓷的古窑址,形成了“汝河两岸百里山水,处处火”的繁荣景象。自宋、元、明、清以来,汝瓷宫一直使用器皿,这些器皿都藏在图书馆里。如果是宝物,比尚义周鼎还贵,有“虽富,不如汝瓷”之说,可见汝瓷之珍贵。此时,因为汝瓷的名气,历史悠久的汝陶逐渐变得默默无闻。
从汝陶到汝瓷,代表了汝州陶瓷史上的两个阶段,* * *见证了汝州悠久的历史。纵观汝陶的历史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