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球墨铸铁需要注意什么?
铸铁的合金化处理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合金化处理使铸铁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诞生了一些耐磨、耐腐蚀、耐热等专用铸铁。也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孕育生产出了铸铁。20世纪40年代末,孕育后的球状石墨铸铁取代了普通的片状石墨铸铁,我们称之为球墨铸铁。球化元素和反球化元素的分类。球化元素根据其球化效果一般分为三组。第一组:Mg,y,Ce,La,Pr,Sm,Dy,Ho,Er。第二组:钡、锂、铯、铷、锶、钍、钾、钠。第三组:铝、锌、镉、锡。第一组球化能力最强,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弱。当镁作为球化元素时,第三组元素往往会产生反球化。抗球化元素:硫和氧是铸铁中常见的抗球化元素,钛、铝、硼、砷、铅、锡、锑、铋、碲、硒是铁水中常见的抗球化元素。
生产球墨铸铁应注意的问题。铁水中的硫含量和其他微量元素不能太高。如果铁水中硫等微量元素含量过高,则需要更多的球化剂或稀土含量更高的球化剂,这样球化剂的成本会增加,球化剂过多会造成更多的夹渣,不利于铸件质量的稳定。稀土含量过多,容易在大截面铸件上产生碎石墨。球化处理的稳定性。球化处理工艺是球墨铸铁生产中的关键工艺。只有球化处理工艺稳定,铸件质量才能稳定。根据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铁水含硫量,球化剂和孕育剂的加入量应写入作业指导书并严格执行。避免长时间等待。球化孕育后,应立即浇注。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残留的镁会烧尽,孕育效果下降。避免过多的残余镁含量。较高的残余镁含量会增加铸件的收缩倾向。对于一般球墨铸铁,残余镁含量(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035% ~ 0.045%之间,对于高镍球墨铸铁,残余镁含量应控制在0.06% ~ 0.07%之间。对要求较高的铸件使用较好的孕育剂。对于要求高的风电零件和高铁零件,应选择孕育效果强的随流孕育剂(如专利的Ultraseed/Ce)。其特点是能显著增加石墨球的数量,且石墨球呈圆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