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广州能源研究所,原名“广东省地下热能研究实验室”,1978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同年9月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带闪蒸系统的地热电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地热发电的空白,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荣誉奖。

1981年制定了科研五年计划和十年计划;建立了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工业余热利用实验室,以及相关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装置。

1982年与比利时、瑞典相关单位签订科研项目交流协议,互派技术人员在对方工作学习。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91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成立;太阳能热水器铜铝复合板生产线通过鉴定正式投产;新宿舍楼的建成改善了研究人员和工人的住房条件。

1994,“太阳能研发中心”成立;与台湾省大方公司合作成立“广州方可能源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取消干部任期制,实行中层领导班子聘任制。

1995,被评为广东省专利工作先进研究所。

1998,原中科院卫星天文台并入广州能源研究所。

2001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成立新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2009年,组织成立了“生物能源及生物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沼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