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数据。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数据分析。

自2003年以来,能源消费总量在前几年有所下降的中国,不得不应对能源供应的突然短缺。发电量正以接近GDP增速两倍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仍有21个省份不同程度停电。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依然紧张,限电依然伴随全年。

国内矿产资源已经无法支撑快速发展的经济。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导致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国内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受中国需求推动,单纯依赖进口原料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亏损。

2003年这两个看似突发的经济现象,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承载能力弱化的问题日益显现,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力问题,寻找摆脱环境和能源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未来“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源环境数据预测。

在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仍然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专栏23“三次人口高峰”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挑战。

(1)人口:2030年峰值为654.38+0.476亿人。

中国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65438+21.06‰和14.39‰下降到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根据国家统计局按照中期计划的预测(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9),2005年中国总人口为1.3.2亿,2015年为1.4.08亿,2030年达到1.4.76亿的峰值,2033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人口。巨大的人口压力将在21世纪上半叶持续很长时间。

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被称为最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按照国际标准,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900万,2005年6543.8亿,2065.438+05年6543.8亿,2040年2.9亿。中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2015年将达到9.35%,204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1/5。按照我国实际养老依赖人口,即55岁以上人口,1995年1.58亿,2005年约2亿,2065年2.65亿,438+0.05,2040年4.4亿,占总人口的30%。如何为数亿退休人员提供老年基本社会保障,确保退休人员和即将进入退休队伍人员的养老金支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其挑战性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专栏24中国资源消费结构与资源成本比较

(2)资源:2020年只有六大矿产资源能满足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源大国之一,但主要农业资源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远低于人口比重。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很低,只有水电、煤炭资源比重较高,具有一定优势。“十五”以来,中国人口持续增长,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均收入正在由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人均各种资源的消耗迅速扩大,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明显加快并经历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的发展进程。目前,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和破坏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保护不够,直接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

“十一五”期间,水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瓶颈,具体表现为缺水、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和城市缺水问题会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每年缺水总量为36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农业综合用水效率仅为0.3-0.4。水环境恶化,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水环境的不断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水质的恶化也加剧了缺水危机。旱涝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1998年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7亿元,占当年GDP的3.8%。

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加大。2000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5亩,2005年,人均耕地将减少到1.45亩。如果不考虑进口,人均粮食400公斤,就需要生产5400亿公斤,比“九五”期间最高产量高出400亿公斤。

方框2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煤炭等低质能源大量过剩,许多煤矿城市进入衰退期,但当时发展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经济成本,如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油、气、热等清洁、高效、优质能源严重不足,需求将大幅增加,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国土资源部2003年发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中国原油、煤炭等能源矿产和黑色金属矿产的探明资源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原油后,首次降至4840万吨。公报显示,2003年初,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中国矿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45种主要矿种中,2010年只有24种能满足需求,2020年只有6种能满足需求。

(三)环境: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654.38+0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已成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小面积治理,大面积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难愈演愈烈,恶性循环。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现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年均水土流失面积10万平方公里。

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沙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7%,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而且还在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相当于每年失去一个中等县城的面积。

专栏26环保总局曝光中国十大污染城市

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我国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为654.38+0.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654.38+0/3,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害虫灾的影响,特别是过度放牧和滥挖滥采,导致水系源头和河流中上游的草地“退化、沙化、碱化”,有的地方无草可用,没有牧可。

第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资料表明,过去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耗为例。1995年,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9%,商业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耗为7.9吨石油当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36倍。二是环境的高污染排放。从65438年到0995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4%,人均排放量为20.8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每年产生2.75亿吨有毒垃圾。第三是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目前美国每个家庭拥有1.9辆汽车,美国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在1,000公斤中高达4273美元。食物消费是一种过度的食物消费。高资源消耗、高污染、高生活消耗构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只能赶上发达国家,它们之间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中国必须改变“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低资源消耗的国民经济体系,促进资源节约,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率和人口承载力。

2004年以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也应该以十一五规划中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契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三、未来“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国在应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建设生态环境、弥补生态赤字的历史机遇。各地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1)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大幅度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的有利时机。

当前,不仅社会总需求不足,传统经济结构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大。例如,中国水泥产量在1997年已占世界总量的33.9%,相当于美国的5.4倍,煤炭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8.8%,钢铁产量占15.5%。然而,近年来,能源消费量急剧下降,从1.996年的1.38948万吨标准煤下降到0.999年的1.22亿吨标准煤,下降了1.02%,其中煤炭下降了21.65438。第二,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到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75.3%下降到68.2%。但高附加值、市场需求旺盛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份额萎缩,长期亏损严重,无法退出生产领域,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大量资金和人才,无法进入垄断行业,受到各种发展的人为限制;大量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日益过剩,需要下岗分流。同时,他们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因此,必须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传统产业,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量工业污染的根本措施之一。

专栏27中国能源消耗和浪费严重,节能压力越来越大。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十五”前期,全国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有91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其中只有不到18%的耕地转化为梯田。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的主要河流和支流两岸,水土流失严重。仅贵州、四川、重庆每年就有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加剧了主要河流下游的洪水危害。过去在粮食自给的压力下,陡坡退耕是不可能的。现在,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可以大规模实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0年西部新开工的“十大工程”中,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河生态建设和育苗工程计划安排耕地51.5万亩,计划人工林草648万亩。

(2)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油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由于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比较优势系数在1994中为3.56,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但在进口方面,实行了保护主义政策,自行限制农业密集型产品和矿产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较系数小于1.0,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资源匮乏的日本却有效地利用了进口的比较优势。农业密集型产品和矿产密集型产品的比较系数分别为1.95和2.03。从65438年到0994年,日本和美国的总人口分别占世界总人口的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型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2.64%,是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4%;美国矿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进口国,日本是第二大矿产品进口国,占世界总量的13.13%;然而,中国农业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占世界总量的2.377%,而矿物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仅占世界总量的1.571%。中国农业和矿产资源从国际市场获得的比例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在世界人口中也远低于中国。当中国总人口从654.38+0.2亿增加到2020年的654.38+0.5亿以上,GDP总量增长4-5倍,贸易总量增长654.38+0倍以上,我们就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内资源的供给来支撑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支撑和满足654.38+0多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食品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

(3)技术力量不断增强,技术进步的加快将导致我国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强度的持续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技术向全球快速扩张的时代,中国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实现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就像直接采用数字无绳电话系统,跳过传统的有线插电系统一样,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有可能跳过污染密集型技术,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没有必要走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的老路。

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的能源和污染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排放量)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然后呈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我国农业化肥、农药、矿产品的消费强度在降低,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化工业比重在降低,第三产业在上升,单位产值能耗在降低,单位GDP污染排放强度在降低。我国万元GDP能耗在1977年达到峰值,20多年来一直持续下降。1998的消费强度仅相当于1977的1/3,低于工业化初期1953的水平。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能源效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低收入国家。以单位能源产出GDP 1.995来衡量,中国的能源效率只相当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4,日本的65438+。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特别是限制落后工艺和设备的过剩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耗、原材料消耗和水消耗,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环保产业,为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低能耗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中国单位能耗强度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污染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逐步摆脱以高能耗产业为主的传统结构,有可能寻求“清洁生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