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古包的建筑元素与民俗背景分析

传统蒙古包的建筑元素与民俗背景分析

建筑元素是指具有一定文化历史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各部分的元素。传统的蒙古包体现了蒙古高原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体现了该地区历代游牧民族的建筑水平、工艺特点和审美趋向。它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蒙古包从上到下可分为天窗、屋顶、围栏三部分。每一部分既包含了科学原理,也包含了深刻的民俗。在现代蒙古包风格设计中,既要注重蒙古包建筑元素的运用,又要尊重其民俗背景。

1天窗部分

天光(Taonao):根据古老的蒙古传说,天光是太阳的化身和形状。它与火支架(图拉嘎)一起构成了蒙古人崇拜的太阳和火焰物体。

?蒙古包一般用柳树或榆树制成,分为连接式(见图2)和插椽式(见图3)两种。两组套筒的不同之处在于,组合套筒的外圆周上有一个由连接顶针的蒙皮或筋制成的柔性结构(见图1),其数量与顶针的数量相等。相连的天窗运输时,顶针可以像雨伞一样收割。榫天窗的推杆直接插入天窗,不需要用橡皮筋串联。这个天窗的周边没有凸缘,只有与匹配顶杆数量相等的盲孔,用于顶杆端部的插入。搬运时,插榫式天窗顶杆与天窗分离,分开捆扎运输。

图1连接天窗和顶杆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3边缘插入式天窗

桃脑的装饰特点:以红色或蓝色为底色,以金色为装饰,绘有匍匐草纹。画一个龙系列或传播精美的雕刻。

2车顶部分

相传蒙古包顶上放射状排列的乌尼柱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四射,覆盖了整个空间,使整个蒙古包充满了光明和温暖。

(1)推杆(Uni)。顶杆是蒙古包的肩部,与套筒相连,与哈娜相连。其长短大小厚薄要均匀,木材要均匀。长度由墙的数量决定,其数量也应随之变化。顶针是一根细长的圆木杆,上端要插入或连接天窗,头部一定要光滑,略弯,否则毡包容易偏斜倾倒。下端有绳扣,方便与栅栏叉套在一起。厚度由墙体决定‘一般卡在墙头的叉口’上端齐平。顶杆由松木或红柳木制成。上半部分用蔓草装饰,所以用箭尾作为装饰终止的标准。

(2)顶级毛毡。顶毡是蒙古包的顶部装饰,也是蒙古包外部装饰的重点。上面的毛毡是方形的,四个角要用胶带粘住。它可以调节空气流通、袋内温度和光线强度。毛毡的大小由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决定。其边长略大于袖外径',四边要用骆驼毛捻成的线包着,四边四角要抽出各种花,或在四边缝上两根马鬃马尾辫绳',四角钉上带子。顶部毛毡的一角连接有系绳,用于露出或覆盖顶部。

图'带草和五线谱的天窗。

图5草制顶针。

(3)天花板。天花板是蒙古包顶部天篷的一部分。每一半就像一把扇子,通常由三层或四层毛毡组成。以塔脑中心到哈纳图的距离为半径,画出的毛毡是天花板的内侧部分,用塔脑直径的一半画出的部分是天花板的领子。中间挖一圈相当于塔脑大小,吊顶前后片之间要有一定的重叠,防止雨水、风、灰尘涌入,屋顶毡外侧要包边压入,固定牢固。看起来也很美。

(4)外罩。外罩是覆盖在天花板上的布罩,是蒙古包的装饰品,也是

它是等级的象征。剪裁时,其上缘与带齿外环对齐,下缘超过围壁上缘。外罩上下边缘要包边,经常绣鼻纹、莲花等漂亮的吉祥图案。蒙古古包的外罩起源很早,以前是普通家庭拥有,后来成为贵族和喇嘛的专利。外罩的装饰主要在上半部分区域,一般以蓝色为主色调。

鼻印。

3围墙

相传墙上的菱形格子象征着草原上连绵起伏的山丘,挡住了四面八方的风,隐藏着正在休息的人们。(1)围墙(Hana)的结构和特点。蒙古包的大小由围墙的数量决定,一般为六、八、十、十二等偶数。围壁的高度可以相对调节。一般来说,用哈纳多少个头,多少皮钉,就知道蒙古蒙古包的大小。通常,有15个外壳头。做围挡墙时,将长度、粗细、细度大致相同的柳条等距离交替排列,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网格,交叉处用皮钉钉牢(最好是骆驼皮)。如果蒙古包要建得高,墙体的网眼就窄,蒙古包的直径就小;如果要建得短,墙的网眼就要宽,袋子的直径就要大。雨季应设置得高一些,多风季节应设置得低一些。蒙古族常年游牧,基本平坦的草原可以作为蒙古包的地基。外壳壁的折叠特性使其易于组装、拆卸、携带和覆盖。

这堵墙有很大的支撑力。围墙穿越的Y型分支口,上面接顶极的叫/头,下面触地的叫‘腿’,两边和其他围墙绑在一起叫/口。墙头均匀承受来自顶杆的重力后,通过各个网格均匀分散扩散,传递到墙腿上。这就是为什么一根手指粗的柳条能承受两三千公斤的压力。

围墙外形美观。柳条做的,轻而不折,打孔不裂,湿了不变形,网孔大小一样。这样制作的毛毡包不仅满足力学要求,而且外观对称美观。要特别注意墙壁的弯曲度。一般有专门的工具,头要向内弯,脸要向外突出,腿要向内卷,上部要比下部直,直立。这样可以稳定顶杆,袋形圆润,方便三绳夹住。

(2)毛毡。墙周围的毛毡部分称为毛毡。普通的蒙古包有四条毯子。毛毡是长方形的。毛毡的尺寸比汉娜的高20厘米。毛毡的上边缘应留有抽孔和带子。毛毡腿上也有绳子。毛毡的外露部分应该磨边并压平。有压条的毛毡要压在没有压条的毛毡上。毛毡的侧面没有分层或镶边。

4扇门

老式的传统蒙古包只有门框和毡帘,最近才有木门。墙竖起后,调整网格大小。墙的高度就是门框的高度。门被框住了。所以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人要弯进去,外面挂毡帘。毛毡窗帘由三层或四层毛毡制成。长度和宽度是按门框的外侧量的。四面有各种图案。普通的毛毡门多为白色,带蓝色或红色边缘。挂在门上。门楣毡挂在门外。一般过梁毡是三舌的,也要有棱有角,布满纳吉样的花纹。

到了近代,蒙古蒙古包开始安装门扇。因为草原上淳朴的民风,没有锁,也没有门神辟邪。门区也是装饰的重点,一般以红色为底色,覆盖或绘有吉祥图案。

五大支柱

蒙古包不止八个。Hana应该有支柱。蒙古包太大,重量增加。刮风的日子会使陶脑的一部分弯曲。连接套管通常就是这种情况。超过八个哈那的大蒙古包一般有两个或四个柱子。蒙古包的地面上有一个用火撑围起来的木架,它的四个角上有孔,用来插柱脚。在柱子的另一端,它被支撑在桃淖木下。圆柱有圆形、方形、六面体、八面体等。柱子上的图案是龙凤水云。过去只有君主才能使用?

蒙古族传统蒙古包建筑的民俗分析

1蒙古包内物品的配置

蒙古包的内部陈设很独特。各种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是火炉,也就是火撑。火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个家庭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家庭兴旺的象征。

过去,蒙古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善神、神社和祖先的。蒙古人尊重西北,但现在被收音机和电视机取代了。把男人的放牧和狩猎装备依次放到西南方。如马鞍、鞭子、弓箭、猎枪等。蒙古包的北面放着一张被子桌,紧挨着被子桌的东北面,放着女人的箱子。在东方,绘有各种图案的立式橱柜用来放置碗、灯、壶、勺子、茶、牛奶和家具。炊具、牛奶器皿等。被安置在东南面。

2座、坐、住蒙古包。

蒙古包里有明确的座位划分。古代蒙古人有母系社会,把太阳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别神圣——东方割让给占统治地位的女性,男性为师。随着男权时代社会的发展,西方重新成为一个受尊重的位置。虽然男女的座位没有变,但尊卑关系实际上已经颠倒了。在西方,男人是按辈分和年龄从上(北)到下(南)的。东方的女性也是如此。毡包的正北叫金帝为一家之主的位子。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坐正北或西北。只有当他成为一家之主时,他才能继承他父亲的席位。如果父亲老了,就让儿子坐在前面(北方),自己坐在西北,来掌管家里的生意。如果父亲敢惹儿子,不管他是大是小,母亲都会让他坐在前面。蒙古包门口(南)一般没人坐,家里人多,孩子可以临时坐。

蒙古包里客人的座位和上面那家差不多。普通客人和年轻人不能越过陶脑中的横木北面,但老年人必须越过横木坐下。如果主人要求入座,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客人应该坐在西北或正北。但一般不要坐在西北的佛桌或佛盒前,灶台火顶上,以示对神灵、祖先、香火、家人的尊重。女客从东边绕过灶火,坐东北。东边留给女主人生火做饭。客人入座入袋时,要按照年龄、家庭背景、亲戚等从上到下排列。

民间谚语说:/不学习也要学会坐。".如何坐进蒙古包,一直被认为是学问和大事。无论什么客人来别人家,都要盘腿而坐如果包Xi坐着,他要屈左膝;如果东宝坐着,他应该弯曲他的右膝。不仅客人要这样坐,主人看到客人进来后也要采取这样的坐姿,这样才能互相尊重。在客人面前,女性往往采取蹲跪的姿势,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谊。蒙古人睡在包里,主人的妻子睡在北边,家里的长辈睡在西边。如果睡不着,就让女方睡东边,把最好的位置(北边或西边)让给客人。

睡觉的时候,不管客人家人,都不能把脚伸到佛像和炉子上。睡在西边的面朝北,睡在北边的面朝西,睡在东边的面朝北。睡觉时,要在客人专用的门上铺上新毯子,准备好枕头和被褥,邀请客人睡觉。客人、长辈、主人睡下后,其余家庭成员选择间隙睡,不能在客人前睡。

3.古代氏族的禁忌

(1)毡门和顶毡的禁忌。不能踩门槛,坐门槛,堵门。这是蒙古包门的三大禁忌。游客必须首先抬起毛毡门,跨过门槛才能进入。元朝说踏上可汗的门槛就是辱国,踏上平民的门槛就是兵败财运,至今在草原上流传。

敬主人的客人不踩门槛,连毡门都不能从中间进。轻轻掀起样云的帘子,从毡门东边进入。举起你的右手,用手指摸门进去。这样做的用意是希望主人平安,好运。

蒙古包顶毡不能随便摸。在苏尼特嘎林达尔太极的传说中,有/不能碰的顶毡、火炉和带帽的帽子。早上拉顶毡的时候,右手拉顶毡带,顺时针向西转动打开。晚上盖顶毡时,把它拉回到东边。上面的毛毡晚上盖着,白天不盖。白天,只有刮风下雨的时候,上面的毛毡才会被盖住。只有家里有人死了,白天才会盖上顶毡,或者把顶毡的三角形一直垂到天窗。

(2)灶火禁忌。蒙古人最尊重喷火,客人不能踏入有固定火支架的木架。进出时要撩起袍子,避免接触火撑的木框(火撑外的木销)。扶火坐锅时,一定要直立。你不应该在火炉上洒水、吐痰或扔污物。不可将烟袋敲在火支架及其木架上,不可伸腿在灶火上烤腿。刀子、剪刀等。不应朝向火炉放置,而应放入毛毡口袋,夹在蒙古包的毛毡衬里之间。禁止用刀片戳火,用刀片转火,用刀从锅里捅肉,用刀翻锅里的肉。对烧火的赞美说明蒙古人烧火是成吉思汗时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尊重灶火,其实就是尊重主人。

(3)坠绳禁忌。坠绳是系在天窗中央固定蒙古包的拉绳。拉带的带子塞在蒙古包罩里,横杆放在第四个哈那头的乌尼利侧。下落的绳子从土脑和乌尼之间挂出了一段弧形,然后把它的一端穿过乌尼的缝,在乌尼身上幸运地一扣就拉了出来。如果遇到大风,可以把下落的绳子拉出来,固定在上面栓牢,或者用力拉,固定在包外北墙根部的桩上,这样蒙古包就不会被风吹倒。打褶绳子的时候,悬挂部分的长度要和站起来不见面伸手去拿一样好。蒙古人认为坠绳是一件吉祥的事,可以保证蒙古蒙古包的平安,保存五畜的福报。没有绳子的蒙古包是不完整的。卖大型动物时,要从鬃毛、尾巴、膝盖处拔一把毛绑在绳子上,把动物的屁股留在家里。卖小动物的时候,女主人要用袍子里面擦嘴,把动物的屁股留在里面。男方到女方家结婚,要拿一条长长的缎子哈达作为五畜的礼物,套在对方的绳子上。坠绳是保护家庭安全和五畜繁衍的吉祥之物。外国人不能随便碰。

蒙古族蒙古包建筑文化是以北方游牧文化的历史阶段为基础,以蒙古族文化为根基,从古至今逐渐形成的。蒙古包是蒙古建筑的规范。在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统蒙古族蒙古包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氛围,还能让人从图案、色彩材料、制作工艺、民俗背景等方面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变迁与发展,对现代蒙古族风格设计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蒙古族蒙古包技艺文化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蒙古族传统建筑元素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