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聪的开创性工作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对私人锑矿实行统一收购政策。收购价格变动频繁,资源委员会每个月都会给赵天聪发一份密电。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希望他公开市场。然而,他在金钱面前不动心,恪守洁身自好的节气。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锡矿在时代的冲击波中震荡。了解到赵天聪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国地下党派地下党员做他的工作,希望他利用自己作为工程部主任的特殊身份组织防雷。他集中矿工,推选代表,成立护矿委员会,在国民党军队撤退前抵抗抢劫和破坏。
受战争影响,该矿65,438+0,000多名工人没有领到津贴,许多家庭处于缺粮状态。赵天聪与地下党商量后,以锑锭运费急需现金为借口,带着两名助手直奔广州。南京国民政府刚迁到广州,搞得一塌糊涂,不会轻易给他巨款。他凭着自己的“老关系”,郑重地告诉那些最后想寻宝的人,如果有运费,锡矿里的几百吨锑可以运到广州。那些人被吸引了,拨出了6万元的黄金券。赵天聪把钱兑换成5万银元飞回湖南,让每个矿工都升起了烟。锡矿迎来解放,赵天聪将全矿移交人民政府接收。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向中国人民献上了一份厚礼。
攀登综合利用和污染控制的新高峰。
1950年初,赵天聪被任命为锡矿矿务局副局长。他与翁旭文局长密切配合,带领全矿工人投入到恢复生产的斗争中。他重新规划了矿山的开采和冶炼计划,使锑的产量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最佳水平。不久,他被调到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重工业处任工程师。1952年春,中央计划局改组,他被聘为北京工业大学冶金系教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952调整到10,全国高校调整。回到湖南参与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历任冶金系教授、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科院长沙矿冶研究所研究员。赵天聪决心在中国有色冶金工业研究基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用自己的余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60年代初,他和教研室的同志一起,在有色金属冶炼综合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他十分重视冶炼工艺的研究,回收伴生有价金属,解决“三废”问题。一般来说,工艺流程越短越好。他一方面组织大家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编写了反映有色冶金新技术新方法的10余本小册子作为补充教材,开阔师生视野。另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先后进行沸腾焙烧、高压冶金、溶剂萃取、氯化冶金等实验。在我国,首先采用沸腾焙烧法从贫汞矿石和选矿尾矿中提取汞,然后采用氯化焙烧法提取硫铁矿烧渣,并成功用于工业生产,为低品位矿石和工业废渣的处理找到了一条新途径。接着,他提出了用水银冶金法提取高纯度金属的大胆设想。但他看到这种方法产生的污染大,不利于工人健康。他主张用湿法冶金控制和减少污染,开展了铅的湿法冶金、渣浸金和脆硫锑铅矿综合利用等一系列研究,都取得了进展。他和冶金系的老师们对许多矿物原料采用了溶剂萃取、氯化物浸出等湿法冶金方法,做了离子交换、熔盐电解等一系列实验。在锑的湿法冶金中,他们开发了氯化-水解制取锑白的新工艺,与他开创的间接法相比,这是一个新的突破。该技术在湖南、广西、贵州等省锑冶炼厂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1986评为湖南省10科技成果之一。1987年获部级一等奖,获得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