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否应该告诉孩子家里的真实经济状况?
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上班还要照顾女儿。孩子的父亲死于车祸。这个妈妈经常跟孩子说,我们家条件不好,妈妈收入不高,生活已经让你苦不堪言。孩子不仅不要妈妈,还很努力。她每年都是小组第一第二,生活上很理性。她还会做一手好菜。即使在夏天,这孩子也不愿意吃冰淇淋。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她说只有她自己才能过好生活!
是的,家庭无法选择,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所以让孩子受苦不一定是坏事!
要不要告诉孩子人生的道理?这是很多家长的两难选择。
今天孩子突然问我:“我们家一年能挣多少钱?”。看到他故作镇定,眼神中充满复杂的情绪,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我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也问过我妈类似的问题。
我已经忘了父母到底是怎么回答我的了,只记得我从此回避了所有这样的话题。但是内心的好奇依然存在,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很多焦虑和不安,直到大了一点。
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知道我必须把这个问题回答清楚,这样他们才会不再怀疑,引导他正确看待金钱,理解“赚钱”的意义。
用正确的方式告诉孩子家庭收入。
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告知其家庭收入的具体方式,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
比如小学生,不懂事,经常胡说八道。如果他们知道具体的家庭收入,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信息透露给别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他们的收入在所在地区处于比较高、中、低的水平。如果他们一定要知道具体数额,可以告诉他们大概的范围,比如10-30万。
如果孩子大一点,成熟一点,你可以告诉他们具体的量,告诉他们不要随意告诉别人。同时,你还需要告诉他们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比如每月的生活费、税费、收入盈余等等。
这样可以让他们对家庭财务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数字。
挖掘孩子提问背后的心理需求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收入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实孩子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家庭经济是否安全。
也许孩子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问题背后有着重要的心理需求。
所以家长一定要简单的回答“挣多少钱”,而是继续挖掘孩子问题的背后,问他:你为什么想知道?
我问他:“你在担心什么吗?你以为我们家穷吗?”
他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们家不富裕。”
穷或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告诉我的孩子,我们是穷还是富,取决于我们和谁比。我们可能觉得很富有,也可能觉得很贫穷。
那我们选择和谁竞争呢?为什么要和别人比?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家庭物质困难,生活比较拮据,不能完全满足个人需求。那么这个时候就看父母面对困难的态度了。
如果你经常为了钱而叹息甚至责怪配偶,那么在孩子眼里,钱就是痛苦的来源,是麻烦的制造者。
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排斥金钱,或者把金钱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不断从金钱中寻求安全感。
相反,如果你让孩子看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不是固定的,让孩子关注他已经拥有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感谢家人相互扶持,共克时艰。
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未来抱有希望,感受到比金钱更重要的亲人之间的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了解到孩子想知道父母收入的原因,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后。孩子可能不会再问问题了,但家长不能就此止步,继续和孩子讨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如果孩子不想被惯坏,就要教会他们如何理财,如何合理花钱。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的金钱观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特别是引导孩子了解主要的收益模式是什么,有助于孩子思考未来想通过哪种方式赚钱。
我家孩子第一次想到赚钱是在6岁的时候。他当时刚学儿童画,就想:“我可以画别人,一幅画要100元。”过了一会儿,他想:“我可以教别人家的孩子画画,这样我就不用那么累了,每次都能多挣点钱。”后来他想:“如果我发明一个能自动画图的机器人,我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我告诉他,他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复杂,赚钱的模式和收入水平也大相径庭。
孩子画画时的奇思妙想,只要父母稍加引导,就会成为一段优秀的职业启蒙对话。我让他知道,只靠劳动赚钱是效率最低的。教别人方法可以让收入上规模,但如果他能发明创造新技术,可能会改变整个行业。
毕竟孩子需要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对他来说,了解真实的家庭情况,面对生活的挑战,比“完美人生”更重要。能够真正把孩子当家人,和孩子同甘共苦,才是家里最珍贵的地方。
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让他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一直没有认真和他讨论过家里的经济问题。5岁买生日礼物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藏不住的。
我们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老人一直在为我们这些长辈努力。我非常感激!由于工作原因,我基本上每天早上7点不出门,晚上7点多才能到家。周末时不时要加班或者训练。很多时候,公公婆婆帮着带儿子。
平时玩具零食主要在网上买,婆婆也会觉得玩具够多了,不要浪费。我相信每个妈妈都能理解我。其实我每个月都有固定的钱花在玩具上,只是没有告诉儿子。
五岁生日,因为疏忽,我想起明天是儿子的生日,忘记买礼物了,就拉着儿子跑到玩具店。“儿子,你自己选吧!””兴奋的转了一大圈,最后徘徊在奥特曼专用车架前。看到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底部的大礼盒上,我等着他说:“妈妈,你就不能买个大玩具吗?”诱惑的语气,“是的!问题不大,但是你真的喜欢吗?”“我喜欢这个!"声音很肯定,但很低。"就是这样!”说完他的话,我真的在他眼里看到了一颗小星星!老母亲心里突然觉得一切都值了【捂脸】。她拿起半个人大的礼盒走到收银台,他却怯怯地跑过来说:“妈,要不换个小的?”“你不喜欢!”“不!”“我要是喜欢就好了!" "但是奶奶说我们不能总是买玩具。奶奶说玩具很贵。如果总是买玩具,家里就没钱了!“我觉得他快要哭了!我抱住了他。”没关系,妈妈会告诉奶奶,我们买玩具的钱已经安排好了!”“最后,在我的坚持下,我付了钱。看他拿着玩具很好玩,但显然没有当时那么激动。他很年轻,有心事[几乎要哭了]。
我能理解老年人的节俭。毕竟当时他们极度缺乏物资。即使现在条件好了,很多长辈还是不能安心享受生活。浪费是需要抵制的,但是过度节俭是违背人性的。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一样。我给自己的定义是“过度”,即消费占收入的比例低于30%。
回来后,我也把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告诉了婆婆。希望在额度内,不要对儿子说浪费,没钱之类的话。对我儿子以后的成长可能不好。我婆婆真好。虽然她可能不太赞同我,但既然我提出来了,她还是愿意配合的。
我简单地把家里的收入和支出列在纸上,吃饭前给儿子解释清楚。主要是想让他知道我们家对开销做了合理的安排,一个月能赚多少钱,然后吃多少,穿多少,生病储备多少,存多少,每个月花多少买玩具,只要不超过这个数,每个月买多少玩具。我还告诉他,如果我们家的钱不超过这个数,每个月花不完的玩具费用可以累计到下个月。告诉他,如果你真的很喜欢一个玩具,但是这个月钱不够,你可以攒够了再买。
一年多过去了,儿子选择玩具却一直很谨慎。他基本不买重复的,玩具费用余额越来越大。他在阻止大动作吗?[钱]
真实的财务状况可以告诉孩子。
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分析:
如果孩子能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经济状况也能对他们开诚布公。
之所以会有这种担心,是因为家里有钱,孩子在炫耀,或者是因为家里经济不好,孩子产生了合租的想法。
两者之间,我个人更倾向于前者。这是我看到题主提问时的第一感觉。父母担心孩子会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
其实家长担心是很正常的。孩子没有理财能力。以前国外有个故事,一个小孩某天得到了很多财富,很多人羡慕他。然而,一段时间后,他被发现死在家中,并留下了遗书。
遗书是这样的:
我觉得上帝给我这么大一笔财富不是运气,而是灾难。我有,但是管理不好。
所以我觉得父母可以培养孩子对钱的意识,孩子也能理解父母。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真实的经济状况。
如前所述,如果能体谅父母,父母可以选择告诉孩子。孩子体谅父母吗?还要看外界因素的影响。
以前有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叫“苦难教育”。家庭体验不好的时候,可以看作是环境冷的一个方面。孩子们在寒冷中磨练。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孩子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人才。
这是个人强烈需求和驱动自身努力的结果。在一部电视剧《卡兰之刃》中,也有类似的台词证明这个道理。
“如果你想拥有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卡兰之刃”系列
如果家长想更多地正面影响孩子,有人主动选择“苦难教育”。
主动选择「苦难教育」真的好吗?
当然不是。
举个例子:
我看过这样一部微电影:讲的是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都下岗的故事。孩子成绩提高了很多。
我的父亲又开始了他的生意,但收效甚微。但是,父母并没有告诉孩子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相反,他们还是一如既往。
最终,孩子道出了实情,对父母的欺骗感到愤怒,离家出走。
刻意去做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主动”选择“苦难教育”是不好的!
在说与不说之间,我建议告诉孩子。一个家庭是一个整体,没必要隐瞒。
同时,不要刻意去做“卖苦果”和“苦难教育”。
父母最好不要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
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被家里的事情分心。和谐完善的环境是孩子学好学业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这个环境的保障,即使是孩子也很可能夭折在摇篮里,给父母带来永久的遗憾。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进度从小就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条件好的不思进取,条件差的被迫外出赚钱养家,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家里有钱的孩子容易产生各种优越感,攀比,花钱大手大脚,容易从小养成坏习惯。家里穷的孩子知道后往往会自卑。他们在老师同学面前谨小慎微,不敢表现自己,做事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种心理影响会伴随孩子很多年。所以家庭的经济状况尽量不要告诉孩子。孩子们很清楚,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就是对这个家庭最大的贡献。
最后,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不同,包括富二代、官二代等条件优越的子女。对于这种人,我们要告诉孩子不要嫉妒,要学会独立,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当了官二代就当不了官二代,当了非官二代就当不了富二代。目前你的学习成绩超过了他们,能力超过了他们,以后就可以把他们远远甩在后面了。你的出身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但是前路就在你脚下,怎么走要靠你自己的努力。
我们常说穷人养孩子,富人养女儿。为了让儿子从小就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养女儿的目的就是给她最好的,提高她的眼光,让她长大后不容易被骗。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则不合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要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关于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的真实情况,我觉得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钱”的概念,让孩子明白钱是可以通过劳动获得的,而不仅仅是索取。
给孩子最好的,不要最贵的。其实攀比这个东西从小就有。从衣食住行,孩子也会互相攀比。但是在孩子经济不独立的时候,要在自己的经济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让孩子在外面有信心。同事教育孩子多帮助别人,自信会成为孩子中最大的财富。
一般来说,这是不必要的。
如果家里有钱,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经济状况的目的是什么?向子女炫富?怕孩子还不知道家里多有钱?让孩子不好好学习,放松厌恶工作,寻求快感?
如果家里很穷,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经济状况的目的是什么?向孩子们抱怨?让孩子勤俭节约,努力工作,任劳任怨?还是让孩子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特殊情况下有必要。
比如,当孩子的要求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父母无法满足,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满,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时,父母一定要坦诚面对孩子,告诉孩子家里真实的经济状况,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经济实力,理解父母的难处。
我感觉要不要把家里的财务情况告诉孩子,要看你家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我觉得主要看以下几点:
1,懂事的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平时勤俭节约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家庭情况是好是坏,从小就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如果条件好,还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财富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培养孩子有钱不放荡的高素质。
2.不懂事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建议孩子不要知道我们家的具体情况。不懂事的孩子一般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只是一味的索取。如果我们家好,孩子会花很多钱,不知道怎么储蓄。如果我们家不好,他们会自卑,看不起父母,容易和别的孩子比较。
所以,是否告诉孩子自己的财务情况,要看孩子的性格和类型。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种情况可以分年龄段。如果孩子还太小,告诉他(她)因为他/她的思维还不完善,简单概述,大而全。等你长大了,你可以酌情告诉她(他)的经济状况,成分,存储,因为孩子是家庭成员,有必要告诉她。而且这个家以后也是他(她)的,责任义务要明确。这是个人观点,当然孩子很少,买不起的除外!
应该告诉孩子,因为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他们也有责任分担和承担家里的储蓄和债务。
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要知道财富是父母用双手创造的。
第二,懂得分享,现在的家庭就是一个孩子,不是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自己的,从分享食物,分享家务,分享一切开始。
第三,个人价值,个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收入,社会为自己回报的收入,收入的多少就是自己的价值,改变了现在孩子的个人观念。
教育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心理健康开始,而不是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要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开始。千万不要牵着,牵着,冲着,追着他们的孩子,他们会走,没有你。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独立,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