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整合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在国家层面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体系。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技术瓶颈”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当代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资源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研究表明,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远大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当代大多数领域的科技制高点都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全球R&D投资的86%。在国际技术贸易平衡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了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在生物工程和医学领域,美国、欧盟和日本拥有约95%的专利,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不仅科学积累和技术水平差距巨大,而且在一些重要领域还有拉大的趋势,竞争形势相当严峻。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面对各种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国科技创新战略需要进行重大调整:一是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跨越;二是调整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第三,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下决心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第四,调整科技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向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的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第五,调整科技创新的动员机制,充分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投入和支持科技创新。

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内部活力的增加,还来自于科学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将进入国家层面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加快建立既能发挥市场作用,又能根据国家战略有效调动和组织创新资源的国家创新体系,既能激发创新行为体自身的活力,又能实现系统各部分的有效整合,目标是在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将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产学研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和协调,社会资源将得到更加广泛和充分的利用,体系将更加开放。按照这一思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具有三个突出特点:(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相结合;(2)激发微创新机构活力,促进整体结构调整和系统整合;(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调科技、教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联动。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宏观调控问题。目前,我国在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创新制度的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协调机制。突出表现为:一是有关部门和地方在创新活动组织上各自为政、脱节,重复现象依然突出,无法真正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二,军用和民用R&D和工业系统长期分离,造成两个创新系统相当程度的分离和封闭。一些重要的研发活动往往在军民系统之间重复进行,这与军民技术融合、高新技术两用的趋势不相适应。

第二是创新架构的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互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同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结构性缺陷亟待弥补和改善。一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大约一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大约40%的企业R&D机构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实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卫生健康、资源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三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中介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中介机构的全面指导和扶持、规范政策几乎是空白。部分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对政府依赖度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更是滞后。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创新体系和创新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注重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建立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国家公共科技供给和服务体系。加强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知识创新试点,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组建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其主要职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与企业、高校等科研机构形成开放合理的结构布局,实现国家层面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在未来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高校应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注重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同时,他们还应建设和设立一批跨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目标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并向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和服务。通过联合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开放实验室等方式,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结合。通过加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自然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的深度融合。此外,大学还应成为区域研发中心,通过技术转移和向产业扩散,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同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创新引领发展进程,企业发展将从注重提高产能转向注重提高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投资能力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有效的创新支持,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投资和组织的主体,在全社会的R&D投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利用和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企业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当前的重点任务应该是:进一步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发展企业主导的工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调整、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创新投入;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进一步引导转制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和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在相应产业领域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R&D中心,开展本土化创新活动。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互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实验室或R&D机构,加强与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