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得越来越好。然而,正是因为吃得太好,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通常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患的冠心病,从青春期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表示,胆固醇每增加1%,冠心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2%。北京成年人的胆固醇从1984上升到1999,平均上升了24%。同期35-40岁男性成年人心肌梗死死亡率上升65438±05.4%,其中,77%是由胆固醇升高引起的。
据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介绍,高血脂主要是指高胆固醇。现在不仅很多中青年人有冠状动脉斑块和硬化,就连中小学生也有冠状动脉斑块,说明冠心病的“萌芽”在青春期就已经开始了。
胡大一教授说,虽然心肌梗死致残或猝死的后果大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但这种疾病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动脉硬化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硬发展”后,会在体内没有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心肌梗死。
所以,预防冠心病不应该等到中老年人,而应该从青少年开始!
误区二:冠心病是胖子的“专利”,瘦子不用担心。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对一个声音抱怨:“不是说胖人容易得冠心病吗?”我这么瘦,怎么会得冠心病?诊断会有问题吗?”可见他们把冠心病当成了胖子的“专利”。
一般来说,胖人血压、血糖、血脂都比较高,患心脏病的几率也比较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减肥,保持一个合适的体重。但是,瘦的人千万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导致心脏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同型半胱氨酸过多、长期抑郁或紧张、缺乏运动等,这些都与人的体型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并不是胖子的“专利”,瘦子也会得这些病。
所以,冠心病面前没有绝对的“旁观者”!每个人都应该把冠心病的预防提上自我保健的日程!
误区三:冠心病是医学疾病,与炎症和感染无关。
最近,一项新的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内无痛、持续的慢性炎症是心脏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甚至比高胆固醇血症更重要。
专家发现,身体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如慢性牙龈炎等低水平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都可以产生炎症蛋白。这些炎症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对动脉血管造成损伤,使血管内壁的脂质等附着物解体脱落,刺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脏病。
因此,只有彻底检查和根除体内的慢性炎症病变,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误区四: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
众所周知,冠心病患病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但这种男女差异主要发生在50岁之前。50岁以前,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比男性轻、慢,但50岁以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加快,很快赶上男性。一般认为,这种现象与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
有资料显示,女性自然绝经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上升。同时发现绝经后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不良影响加重。经己烯雌酚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得到改善。女性绝经后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加,与男性“并驾齐驱”。
所以,对于冠心病,女性朋友(尤其是绝经后)不可掉以轻心!做好预防工作,从小事做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习惯,少喝酒,少抽烟,合理营养,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重,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五:一旦得了冠心病,病情只会更严重。
大多数人认为,一旦形成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的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然而,一项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均衡的低脂饮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效的药物来减少和软化血管,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戒烟,少喝酒,控制体重,并坚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仅可以使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硬化加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病情好转。
误区六:如果觉得胸痛不舒服,可以等它自己消失。
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不适是冠心病的“初期症状”。这些症状一开始很轻微,是一过性的,很快会自行缓解。所以有些患者习以为常,怕麻烦,不愿意去医院检查治疗,以至于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导致危及生命的急症。
所以,对心脏问题的症状视而不见是最糟糕的态度!如果你有心脏问题,你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要掉以轻心。应该什么时候去医院检查治疗?否则会有严重后果。
误区7:只有高强度运动才能有益心脏。
有人认为,只有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的有氧能力,有益于心血管系统。高强度运动可以降低某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不能预防心脏病家族史或高胆固醇等危险因素。顶级运动员也可能有心肌梗塞或其他目前的问题。
其实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草坪修剪、房间吸尘、定时散步、健身体操、慢跑等。,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每天坚持几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这种锻炼和更长时间的锻炼一样有益。
误区八:冠心病用药没有时间关系。
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时间研究发现,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一天内呈现双峰,即起床后1~2小时和起床后10~12小时各有一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更明显。
专家指出,如果能在突如其来的高峰前服药,无疑会降低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通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在服用后24小时左右即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每天一次的药物应在早上6: 00服用,早上6: 00和下午3: 00服用,每天3次,分别在早上6: 00、12和下午5: 00服用,这样可以抑制双峰的出现,降低突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误解9:心脏手术很危险。
很多人认为心脏手术是危险的,在紧急情况下仍然不愿意选择微创有效的心脏介入手术,结果错过了治疗的时机。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急性冠心病患者发病6小时内治疗效果最佳。目前,发达国家约9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急诊治疗中选择心脏介入等先进的外科治疗方法,使该病的死亡率从30%降至5%以下。在我国,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仍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导致各种不良后果。因此,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抛弃思想顾虑,争取早期防治,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误解10:戴上支架,一切都会好的。
毫无疑问,支架是冠心病患者的福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及时放置支架,死亡率可降至5%~6%。非急性、重度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后能迅速消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恢复体力活动,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支架治疗只是物理治疗的一种,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来缓解心肌缺血和心绞痛。但任何一系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上可能只表现出一定的冠状动脉狭窄,但总体来说,一旦在冠状动脉造影上发现有斑块形成,整个冠状动脉内可能会出现多个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他部位也会出现狭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解决严重的狭窄,一些轻度病变有时即使在冠状动脉造影上也难以发现,但往往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罪魁祸首”,危险依然存在。就像一个人有龋齿,说明整个口腔都有问题,要加强对整个口腔牙齿的保护。如果只把龋齿拔掉,就会产生第二颗、第三颗龋齿。
因此,即使放置了支架,也要进行抗凝调脂、中西药全方位保护,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才能达到最理想的临床效果。支架植入只能算是一种应急处理,而不是“救命的象征”。对于已经抢救过来的患者,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止复发!
误区11:血脂检测结果正常就不需要降脂药物。
部分患者血脂虽在正常范围内,但仍坚持使用降脂药物,可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时候使用降脂药物,其实是为了发挥药物降脂作用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不是降低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