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红军的轻武器有哪些?
★步枪
红军使用的步枪除了各种毛瑟步枪和仿制品,还有日本的三八步枪和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三八6.5mm步枪,后来被称为“三八盖”,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1917年,北洋政府作战部通过太平公司一次性购买了4万支步枪,后来又被枫溪、广东、山西等部门大量进口。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1924开始复制,最高月产量3000件,东北三省兵工厂也有复制。红军在建立初期就接触到了这种步枪。例如,广州起义的主力军训练团,装备的都是从冯军缴获的三八步枪。在西征途中认识的马步芳和马,也配有一些新买的三八式步枪。红军使用的恩菲尔德步枪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生产的MK ⅱ或MK ⅲ型,在进入准备射击前设计了独特的后锁榫和封闭膛,射速快,精度好,耐用,重量大。因为它的口径是7.7毫米,国内很少使用,所以不如德国和日本步枪使用广泛,甚至不如俄罗斯的“水连珠”步枪使用广泛。主要分布在受英国殖民势力影响的长江流域,江浙川地方军阀部队均有装备。再加上藏区毗邻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巴,进口英国武器方便,所以枪用得比较多。
★轻机枪
在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使用的轻机枪都是捷克的ZB26。由于锁定可靠,枪管更换迅速,该枪很快成为国产轻机枪的主要品种。当时用的ZB26不仅是进口的,还有大沽造船厂、重庆兵器修理所、广东兵器厂、珙县兵工厂仿制的,除了常工的产品,质量都很差。其实当时红军用的最多的轻机枪是哈其卡斯M1922/26。这种枪有多种口径和供弹方式,都是中国进口的7.92毫米,弹药使用25发弹药板,枪管可以更换。这种枪是空气制导的,性能可靠。缺点是较重,超过14 kg。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也做这种枪,月产量20支。1932年6月,国民政府军械部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拟以其改进型轻机枪为制式。虽然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实现,但也是对该枪性能的肯定。红军使用的其他轻机枪还有勃朗宁、歪棍和刘易斯机枪。“勃朗宁”是勃朗宁M1918的多种仿制改进产品,是红军装备的综合性能最好的一种轻机枪,产地包括美国、比利时等国。其中比利时产的叫FN M30,是在M1918的基础上改进的。其外观与美国原装产品差别较大,口径为7.92mm,国内流行,因此应用更广泛。这些机枪不仅装备在中央军,地方部队也在使用,尤其是云南军队,曾经大量进口比利时勃朗宁机枪。红军进入云南后,在与滇军的战斗中缴获了这种武器,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美制勃朗宁机枪。“歪棍”是日本大正11岁的6.5毫米轻机枪,特点是使用漏斗供弹。该枪在1920年代中期装备日军,但在1924年被仿制于东北三省军火库,被称为13年制轻机枪。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与中央军、西北军作战时,缴获了许多这种机枪,为1933年初入川后粉碎“三路围攻”发挥了重要作用。红11师在进攻鸡子顶时用了10多“歪招”,击溃川军刘存厚一个团,在竹峪关大获全胜。路易机枪,又称“转盘式机枪”,是一战时英军的标准装备,口径7.7毫米,枪管外有大铝套。红二、六军团有少量装备,红九军团也在1933年万源保卫战中从刘向的部下那里缴过这种武器。
★重机枪
红军使用的重机枪有水冷和气冷两种。水冷式主要是马克沁和30段式。除了最初的德国产品,在红军接触较多的马克沁还有两种外国变种。一个是英国的维克斯7.7毫米机枪,一个是俄罗斯的索科洛夫7.62毫米机枪。前者在冷却水缸表面有横向凹槽并使用特殊的笼式炮口阻火器,后者使用带盾牌的双轮枪架。马克沁是旧中国最受欢迎的制式机枪,被金陵兵工厂、广东兵工厂、珙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大沽造船厂等10多家厂商仿制。大部分抄袭M1899和M1908/15,结构相似,常工也抄袭了俄罗斯轮架马克沁。当时最新的型号是金陵兵工厂根据M1908/15改进的24年款,特点是阻火器后面有圆形遮光片。该枪投产后,迅速投入“剿* * *”一线。内蒙德王1935年夏去北平要求政府调拨武器时,贺曾对他说:“现在都用新式机枪了。国产重机枪的数量仅次于马克沁,其制造商不仅有汉阳,还有上海滩和华阴兵工厂。1931年全国月产量超过140。该枪是根据美国Browning M1917仿制的,外形与马克沁相似,但枪尾是手枪式独立小握把,而不是柱式双握把。进口的风冷重机枪主要是法国的哈其卡和日本的三八和大正3年。哈齐凯思是使用最广泛的型号之一,从民国初年进口。常见型号为1914,口径7.92毫米,特点是采用30发弹板或250发钢弹链供弹,炮管后部有大型散热装置,表壳后部有握环,便于操作。该炮从地方军阀到中央军都广泛装备,其1930型一度有望取代马克沁成为全国统一重机枪。三八式和大正三年式都是哈奇卡斯的改良品,日本用这些武器支持亲日地方势力集团。所以袁世凯的北洋军前期用这种枪,后来包括广东、丰年、金军阀,后者也分别仿制。比如广东兵工厂和山西军事工艺实习厂仿制的三八6.5mm重机枪,三年重机枪是三年兵工厂在三年期间生产的。
★冲锋枪和自动手枪
《长征:前无古人的故事》在谈到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时说,他们“每人配备了一把驳壳枪、一把花风琴、一把马刀和八枚手榴弹……”。这里所说的“花风琴”指的是德国的MP18/28冲锋枪,正式名称是“伯格曼便携式机枪”。1925年汉阳兵工厂率先仿制MP18,但口径改为7.63mm,1926年上海兵工厂和金陵制造局也开始仿制MP 18。两年时间,* * *生产了6000门,广东、珙县兵工厂、大沽造船厂相继仿制了这种炮,并做了一些改进,包括9mm、7.65mm、大沽造船厂。这些武器一般被称为“花机制”,因为它们的形状与木枪托相同,左侧弹匣,枪管鞘布满圆孔。“花器”对红军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以前在中国已经广泛使用了。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敌人中,即使是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较弱的地方军阀,也都装备了各种“花器官”。《西游记随军记》甚至提到了少数民族拥有的这类武器:“彝族人都是武装起来的,有几千支快枪和几挺手提机枪,都是汉军交过来的……”。红军在建立根据地的行动中,先后缴获了一些“花器官”。如:1931九月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四军在兴国方石岭五十二师韩德勤缴获“花器官”二十余个。为满足军队急需,洪湖、鄂东南、福建、浙江、江西等兵工厂仿制了少量“花机关”,银坑弹药厂也将冲锋枪由步枪弹改为冲锋枪。中央红军离开江西时,携带“手绘机关”271支,冲锋枪67000支。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队生活了一年后,外国传教士R.A .博萨特于1936+00年6月写了一本书《上帝之手》,书中提到一位红军小战士,因为出天花时满脸麻子,被战友善意地昵称为“小风琴”。德国M1932自动手枪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新式武器。该枪配有在卡尔·威斯汀格专利基础上设计的单连发击发机构,采用加长20发弹匣,因此通常被称为“快慢机”或“20环”。装上木质枪套后,外观和火力接近冲锋枪,在实战中也确实作为冲锋枪使用。长征中:前无古人的故事1936年3月,红二方面军第六师18团在丈八附近与敌万纵队发生了一场遭遇战。红军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缴获了敌人刚刚装备的8台“快慢机”。当时,18团遇到了万的总部,虽然一万人的部队。不过,18团遇到这种武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石阡以西突破敌人封锁线歼灭二十三师一个营时,缴获了一架“慢机”。时任师政委的廖汉生将军在回忆录中说:“过去我们的驳壳枪都是单发,这次上缴的20炮驳壳枪既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手指勾在扳机上,尖叫着。这是我军首次缴20发驳壳枪。太高兴了,爱不释手,于是团长、余政委程军把它送给了郭。”在各种战斗中缴获的“快慢机”,实际上成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装备之一。在娄山关、大渡河、泸定桥等一系列战斗中,突击队员们依靠他们炽烈的火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将红军带出死角。红四方面军装备最全,在长征中与胡宗南的战斗中多次被俘。这些武器后来在西路军倪家营子、石窝等一系列惨烈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时任红30军代军长程回忆,1937年4月,发生了西路军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血战。当时,西路军的其余部分被两个旅的马家军骑兵分割和包围。当敌骑兵已经冲到三十米以内的紧要关头时,程和警卫队依靠65438发来的七架“快慢机”的火力。
★手榴弹
手榴弹是红军的重要装备之一,也是红军除了大刀、长矛、重装子弹之外唯一可以大量制造装备的武器。中央红军出发时,携带了76526件,几乎达到人手一件。红军常用的手榴弹有两种——木柄手榴弹和麻尾手榴弹。当时的木柄手榴弹有龚、韩、金、宁四种样式。“红皂”是从德国M1924型仿制的,但改用了铸铁炮弹和K-TNT炸药。金枣、寒枣、宁枣的结构与宫枣相似,但个体尺寸不同。其中,金灶按大小分为几个大小。虽然1934的基地兵工厂可以制造木柄手榴弹,但由于制造要求和成本较高,红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几乎都被缴获,而且自产的手榴弹都是无柄麻尾手榴弹。中国早期也使用过麻尾手榴弹。北伐时大规模使用,上海、金陵等兵工厂也有短时间生产。广西炸弹厂一直生产到1936,主要是给地方军阀用的,所以红军的对手在长征中经常使用这种武器。红军生产的马尾子弹没有统一型号,都是各基地自己组织生产,但都是用铸弹。贝壳贝壳有蛋形、梨形、瓶形,大小不一。外观一般铸有纵横凹槽,有的制作精美,有镰刀斧头图案和标语。外壳的较大端装备有由撞针、撞针弹簧和点火触点组成的点火机构。撞针一般用保险销或铁皮制成的保险片固定,另一端一般铸或焊有环,环上系有用麻、棕或皮条制成的近半米长的绳辫,故名“麻尾”。使用时,方法类似于抛石带。用手抓住绳辫的尾端,绕一圈甩出去。近距离的时候直接拿着弹丸扔出去。抛体在空中飞行时,绳辫被拖在后面,保证抛体前端着地发火。红军制造的马尾子弹除了铸铁弹壳外,还有大量的铜铸弹壳,因为铜的熔点略低,便于铸造,其材质以铜钱为主,来源广泛。而且铜比较软,壳口的螺纹可以手工加工。长征期间,红四方面军机械修理所坚持生产这种手雷,以满足部队需要。即使在倪家营子被包围的艰难环境下,被标记的军队也没有停止生产。但是麻尾弹携带不方便,尤其是性能比较落后。由于引信部分外露,容易受潮发生事故,其击发方式非常不可靠。落在水中和松软地面时,既不能正常引爆,也不能在空中爆炸,所以长征后逐渐停止使用。长征中使用手榴弹最多的战役是夺取腊子口。腊子口是红军最难攻克的天险。它只有十英尺宽。敌人在关隘设置机枪工事用交叉火力封锁关隘,并在山腰布置了一个连的守军。红军进攻时,他们扔下手榴弹。红军进攻一天一夜未果,伤亡惨重。1936出版的杨定华《雪山草地进行曲》这样描述战后的战场景象:“...关隘周围50米内有一两百颗手榴弹不爆炸,树都炸成灰了……”。红军最后赢得战斗的法宝也是手榴弹。红军第二师师长陈光率17战士夜间从左翼爬山,然后迂回到右翼山上的敌人据点,用手榴弹猛攻,敌守军接连损失。关内敌军怕被包围,立即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占领腊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