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芯”未来的国产自研CPU
龙芯-纯国产u
说实话,龙芯不是国内最早的U,也不是最成功的,但却是知名度最高的。各种电视新闻报道,中科院出身,血统纯正,理所当然地成为国产CPU的代表产品。
从计算的角度来说,龙芯确实是一款比较纯粹的国产CPU,但是指令集还是没有自创,用的是MIPS指令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一套规范。
龙芯之父胡博士说,CPU可以排到世界第一,但是指令集不一样,软件不能用,用户绝对不会买。建立自己的软件生态圈花费很大,所以龙芯不得不选择当时在高校和科研单位有很好基础的MIPS指令集。
虽然指令集是别人的,但是在龙芯的开发下增加了500多条自定义指令,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最新的龙芯3A3000的单线程性能是Intel I5 4460的三分之一左右。
虽然这是纸面上说的,但龙芯几乎没有应用支持,只是一个简单的one之军参数,没有参考意义。指望龙芯在台式机市场有所表现是不科学的。
但是在军事和航天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5推出的北斗双星搭载龙芯,性能和价格远超进口航天CPU。后续国防、航空航天领域都将搭载国产CPU。我相信这将是美国国内汽车制造商的正确发展道路。
02
神威/腾飞——最成功的军人背景代表
龙芯出身中科院,神威和腾飞都是有军方背景研究设施的儿子。相比龙芯,他们自然承担了国产军用CPU的制造任务。在指令集方面,神威处理器采用Alpha架构,几经周折,腾飞最终选择了ARM V8指令集。
龙芯在桌面市场也有可以命名的产品,而神威专注于超算领域,其神威?太湖之光也打破天河二号六连冠,获得世界第一。神威采用的CPU SW 26010,260核,Alpha 64位架构,性能几乎是天河二号的3倍,但总功耗更低。
采用AMR架构的Fit处理器属于服务器CPU领域。其“火星”服务器CPU的性能与英特尔至强E5-2699v3相当。早些年还在山寨的英特尔,现在能和老大哥一较高下,实在难得。
03
mega core/Sealight——政策驱动下的后来者
上面说的国产U有个问题,就是不支持WINDOWS。要想快速研发出商用CPU,还是要老老实实走X86路线,但这是英特尔的吃货,基本不可能得到他的授权。你能做什么?
在这一点上,有家老有宝,国内厂商已经成功勾搭上台湾省的威盛。虽然VIA只剩下一个壳,但它还有一个X86专利。面对大陆的重金,自然愿意与大陆合作。
Megacore公司由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联和投资与威盛共同出资13成立。上海出资80%,威盛持股20%。说白了就是大陆出钱,威盛出技术。但是现在的产品和autonomy无关(除了名字)。说白了就是代工。十年未更新的VIA Nano背心的性能可以从下图中看出:
性能很差,可见只要老老实实开发,技术封锁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水平。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品牌鲜明的U就能被称为中国芯呢?
原因在于国家政策——“核高基”。公开报道显示,兆芯已获得核高基补贴56亿元,后续申请仍在进行中,总金额70亿元。说实话,即使未来兆芯不做生意,未来五年也不愁吃不愁喝。
在这里,ZF犯了再次渴望成功的禁忌。前几年国内自主研发的U收效甚微。为了加快发展,它认可了引进技术的企业,于是就造出了这样一个没有自主性的“中国芯”。
都说威盛缺钱,但是AMD缺钱,所以今年AMD也把X86授权给了中国公司,授权公司是天津广海。AMD获得了2.93亿美元的授权费,双方还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即使成立合资公司,前几年的产品还是以AMD的vest U为主,但AMD的技术至少是有的,不像威盛起点低。国内企业完全了解AMD技术还需要时间。
04
海斯——民营芯片企业的领跑者
华为的海思大家都很熟悉吧?相对于不能碰的产品,海思的处理器每天都在用。除了海思,还有展讯、全志、瑞芯微等一批民营芯片公司,都没有什么大背景。除了海思是依托华为这个大公司,其他成绩完全是自己做的,进步也很大。
对于做生意的商人来说,活着赚钱才是硬道理。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目前最流行的ARM架构。虽然前期是代工,但是经过几代的发展,最新的海斯麒麟960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华为产品的高溢价也给海斯留下了充足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