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做“自私”妈妈,孩子更快乐
也许很多年轻人都被《囧妈》中徐伊万与妈妈在一起的模式击中了,大家不禁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
徐伊万在陪妈妈去往俄罗斯的火车上,六天六夜,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徐伊万,巨细无遗地管控着徐伊万。
她问徐伊万饿不饿,徐伊万说不饿之后,她还是递上饼干,饼干不要后又要开方便面,方便面拒绝后又递上了大白糖。甚至在徐伊万打电话时,她还是不停地往徐伊万嘴里塞东西,直到一个鸡蛋把徐伊万噎住。
她觉得申时排尿利于身体,于是不停地给徐伊万喝红豆水、绿豆水、薏米水……没完没了。
徐伊万最后实在受不了爆发了:
真正的温暖背后都是扎心的眼泪呀。瞧瞧徐伊万被气得那熊样,他除了偷偷扔掉妈妈的小番茄、对自己抓耳挠腮攻击自己,还能怎么着?
后来中途上车的娜塔莎与徐伊万住在了同一个包间,娜塔说:
孝顺可能一直是徐伊万拒绝的事,逃离可能是徐伊万一直在考虑的事,可是孝顺,能不孝顺吗?逃离,能逃到哪儿去呢?逃到哪里都还是她的儿子啊。如果真的逃离了,把自己的妈妈弃之一旁,别人又会怎么看他,肯定他被人骂都要骂死了。
娜塔莎说“你敢不敢把你的心里话告诉你妈妈”时,徐伊万的反应是“哈,哈哈哈……不敢不敢,绝对不敢。”
可是一个人心里的怨气无处发泄,这终将为化,成为自己伤害自己的手法。如果有个亲密的人,他就会不自觉地把妈妈对他的控制转移到另一个人,而这个人往往就是他建立家庭后的老婆或孩子。
徐伊万和张璐暂时还没有孩子,所以张璐就无意中充当了徐伊万对妈妈控制行为的倾倒者,这让张璐不堪重负,提出了离婚并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一番控诉:
在中国的孝道教条主义之下,我们对妈妈的愤怒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可是,它终将流向另一个人,这个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我们的伴侣或孩子。
横亘在张璐和徐伊万之间的,根本不是生不生孩子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生孩子的问题,因为一旦有了孩子,徐伊万在妈妈身上承受的控制很可能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徐伊万在慢慢省悟,而囧妈不明白,她认为千百年来,大家都不是这样的吗?是徐伊万太惯着老婆了。
美国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德在她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说,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在徐伊万的家庭里,还没有孩子,他就在不自觉间把控制转移到了张璐身上,如果有了孩子,情况会怎样呢?
所以张璐不敢想。她本来也想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她不想现在冒然做下决定,等到将来害了孩子。关于孩子,徐伊万和囧妈有一番激烈地争论:
至于什么问题,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那就是徐伊万从他妈妈那里继承来的控制欲,张璐怕徐伊万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徐伊万的控制欲,自己承受就可以了,何必让无辜的孩子承受这一切。
但是徐伊万的妈妈不明白问题就出在她这里,她还在抱根问底,甚至连“那个事情”也不放过。当徐伊万反抗时,他妈妈撕心裂肺地说出了每个妈妈都会说的话:
徐伊万的妈妈整天逼徐伊万和张璐生孩子,却不知道他们不能生孩子,问题就出在自己的操控上。而摆脱有毒家庭体系则需要我们重新定义爱。
这是徐伊万最后对张璐说出的两句话。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虽然来自于父母,但是从出生起,我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小时候我们需要从这个家庭中得到照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并不能与任何人的完全相同。
而渐渐长大的孩子,他们也终会飞离自己的原生家庭,会拥有自己的新家庭。如果父母还不懂得放手,那么他们将如何成为父母?将会成为怎样的父母?
爱从来都不是控制和索取,一旦彼此的爱变得如此的紧张,那被控制和索取的一方必将会想办法砍断绳索,独自逃离。就像张璐,她和徐伊万之间,志同道合,又没有出轨家暴的狗血,可是因为徐伊万的控制欲,张璐还是提出了离婚。
张璐要逃离的不仅仅是与徐伊万的婚姻,她终究要逃离的是徐伊万的有毒家庭模式,她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将来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中,然后被影响、被中毒,一直把这种有毒模式传承下去。
在《囧妈》这部剧中,徐伊万无所不在的控制、监视、监听,让徐伊万防不胜防,拒无可拒,他最后不得不提出一个无理要求:从现在起,你与我的距离要超过十米。
失去了界限感的母亲,会为自己的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尴尬,孩子的家庭和亲密关系也将受到重创。现在,许多当初坚持只要我们相爱就好了的夫妻,在走入婚姻之后,却不停遭受双方原生家庭父母或内亲外戚的侵袭,不得不身心疲惫地走上离婚的道路。
为什么中国家庭的成员那么闲,总是要窥探别人夫妻的风吹草动而大作文章,我们总是不解,心有戚戚然却大多都只是选择能避则避。
而已经渐渐走入婚姻和家庭中的我们,如何避免让我们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做这样过分热心的“奉献型”妈妈和妻子呢?
有40年经验的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在她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曾说过,只有尊重自我需求的父母,才能养育更阳光自信的健康儿童。
她向我们呈现了两个情景:
当父母自我感觉良好时,孩子们常常轻松愉快,他们有时间看蚂蚁爬来爬去,也有时间捕捉蚂蚱,要用的东西都在手边,牛奶也不会洒在地上,兄弟祖妹各得其乐,就算这种和谐偶尔被打破,也是愉快的小插曲。
然而,而当父母经历不愉快的日子,孩子们往往吵吵闹闹,极不配合,常常胆战心惊害怕做错事情,却又总是做错事情,快乐的气氛就像被龙卷风卷走了一样,一点不剩。
所以,父母自我感觉良好时,做事才有效率,全家才会开心。这就要求父母学会自我激励和享受生活,当我们自身感到快乐、幸福时,才更容易让别人轻松、愉快。
作为许多家庭氛围的核心制造者的妈妈,她们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在中国家庭,许多人都忽略了妈妈的感受,把妈妈看成一个家庭的保姆,在有孩子后完全不需要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一切都得围绕着孩子转。
而这种忽略了妈妈个人需求的价值观,却被很多身为妈妈的人接受。社会上、家庭中往往存在着一种偏见,孩子做错就是妈妈的责任,因此这种不正确的***生关系又不自觉加强了妈妈对孩子的控制。
我们要跳出旧有模式,打造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就不得不改变现有的观念。
首先,我们要明白忽略了个人感受的付出,会增加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压力。
许多人认为父母为孩子付出天经地义,无需置疑,但是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付出越多,对抗越多。现在被蜜养出来的孩子,动不动就与父母干架,离家出走,说人生没有意义,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付出太多,让孩子成为了负担,屏蔽了太多孩子可以去体验的机会。
父母本来有自己的人生需求,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可是怕别人说我们只在乎自己不关心孩子,我们狠心放下自己的需求,去围着孩子转。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使孩子反叛更不让你如意,使你的付出收不到效果心累到崩溃。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其实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对别人的要求,都是通过改受自己行为,从而影响对方才达到的,不明白这个,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徒劳。
其次,失去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奉献,会增加妈妈和孩子的总支出,减少父母和孩子的总收入
妈妈和孩子,本来是两个人,可是当妈妈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完全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就算结果再好,也只是一个人的成功。
而实际情况是,妈妈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并没有自己直接行动收到的效果好。因为孩子的价值观不会与妈妈的完全相同,孩子失去了内在驱动力的努力,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被压抑或埋藏了的孩子的人生价值,使孩子的内心不再完整,而被嫁接到了孩子身上的妈妈的人生价值,对妈妈来说,也不是完整的。母子与其痛苦地捆绑,还不如放手,让被此都得到解放,成为自己。
因此,做“自私”妈妈,不仅会让自己获得更多成就感,也会为孩子带来更多自由、创造更多幸福。从现在起,我们就可以做出改变:
1、做你喜欢的事
2、给自己留点儿独处的时间
3、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时间
只有尊重自我的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孩子更好的榜样,让他们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囧妈》片尾,徐伊万的妈妈如愿参加了莫斯科红星大剧院纪念中俄建交70年的演出,又陆续收到很多的演出邀请,她的人生在晚年终于绽放了她的人生之光,而徐伊万和张璐,也再也不会进行利益捆绑,陷入对暖霸专利权的争夺战。人生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拥有完整的人生,没有“奉献型”的妈妈和妻子,我们的人生将更加清爽。真正让这个世界做到百花齐放,让我们各自绽放,俏也不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