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多久进行一次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的推广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发展迅速。近10年来,各种类型的血液分析仪在国内迅速普及。血液分析仪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检验结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检验指标,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血液分析仪的发展。

传统血液学检查:显微镜下手工检查。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检验人员费时费力。

1947美国科学家W.H.Coulter发明了电阻法计数颗粒的专利技术。1956年,他成功地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血细胞计数。其原理是基于血细胞的不导电特性,以及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通过计数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对血细胞进行计数和测量。这种方法被称为电阻法或库尔特原理。

20世纪60年代末,血细胞分析仪不仅能计数血细胞,还能同时测定HBG血红蛋白。

随着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血小板计数(手工分离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进行血小板计数)的复杂程序被改进为血小板和红细胞同时计数。

80年代发展迅速。在八项检查的基础上,报告红细胞指数和三个直方图,不仅可以提供有关贫血的信息,还可以分析贫血的类型和原因。血小板参数对止血、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某些疾病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开发了具有3个白细胞亚群的血细胞分析仪。

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和可以计数网织红细胞的血细胞分析仪。同时,激光、射频、化学染色计数在细胞检测方面的应用更加成熟,发展成为血细胞分析流水线。

2.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进展

最早的白细胞分类设备只是根据白细胞的体积分布来分离淋巴细胞。从1970开始,Coulter公司开始设计白细胞分类的仪器,最早推出了两种分类的S-PLUS系列仪器,随后在1980推出了两种分类的T系列仪器,都可以用于白细胞分类。SysmexF800和F820,大家比较熟悉的,现在还在用的,也是根据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粗略分类的。目前,18参数、白细胞三分类的半自动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成为我国医院检验科的主流血细胞分析仪。

仅仅按照简单的体积分析法对血细胞进行分类是不科学的,无论是3分差还是2分差。其实细胞只是简单的按照大小分组,所以国内专家建议这种分类叫分组,也就是两部分或者三部分血细胞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