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兆生的个人研究成就
在进一步学习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
1948期间,齐兆生在英国杰罗山农业研究所进修期间,对内吸性杀虫剂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当时各国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首先,他通过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六六六对植物的毒性,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作物体内积累的内吸收量。此外,他还以“希拉丹”(即磷酸八甲酯)为试验材料,对多种作物的叶片和根系进行了系统传导的毒性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启发他,如果能用水溶性磷酸八甲酯处理作物种子,幼苗可能有毒杀蚜虫、螨虫的效果,不仅为害虫防治开辟了新途径,而且使用方便,节省人力物力。
发明专利的获得
1949下半年,齐兆生开始设计实验。他选取平均粒重约1g的蚕豆种子作为试验材料,用磷酸八甲酯浓度的水溶液浸泡,然后盆栽在温室里。几天后,在低于植物毒性限度的条件下处理它们以产生幼苗,他在植物上接种了豆蚜。就是在这一天,齐兆生的导师侯福博士听了他的研究报告,赶到温室观看接种的豆蚜死亡;并高度评价这是全身用药应用中的重大发现。同时,齐兆生也证实蚕豆种子吸收的水分比药物多。结果表明,蚕豆种子存在“选择性吸收”现象。不久,齐兆生进行了蚕豆化学药剂浸种的田间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于是他为这项研究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1950上。他在论文中阐述了内吸剂处理种子、防治蚜虫和螨类的机理,使作物经药物处理后对害虫产生预防性保护作用,使药物对吸收型口器害虫的作用方式由接触致死增加到胃毒致死。在五六十年代,这项研究成果经常被各国研究者引用。
1950齐兆生回国后,内吸性杀虫剂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在麦棉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棉花害虫化学防治研究。
对付棉蜘蛛
1951回国后不久,齐兆生接受了农业部下达的棉花红蜘蛛防治研究任务。他从河南新乡乘坐敞篷货车到山东聊城、高唐县,再到河北郝城、衡水等棉区走访,全面了解棉花红蜘蛛的分布和发生情况。他记录了红蜘蛛***113种寄主植物,分属于32科、属,提出了彻底根除棉花红蜘蛛越冬寄主和冬耕冬灌的措施。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对棉花害虫的化学防治进行了研究。当时中国的农药工业和化学防治技术比较薄弱。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齐兆生到辽宁省的盖平、山海关等地,对东北伪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石灰硫磺混合料的设备、蒸煮工艺、包装、运输、供应等进行了调查和总结。然后传授给棉农,让这项技术在棉区推广应用,有效控制棉花红蜘蛛的危害。
防治棉蚜
65438年至0953年,齐兆生留在河北邯郸棉区。根据生产的需要,他开展了棉蚜防治的研究。特别是在棉蚜发生规律和化学防治对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针对植物油化学品(如棉油皂等)的问题。)当时广泛用于防治棉蚜,他制定了两个标准规范和有效稀释浓度。此外,还提出了烟草石灰水杀蚜剂的制备方法。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规模生产HCH-C,齐兆生对这种农药的毒性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生产推广后,棉蚜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20世纪60年代,有机磷农药在中国相继问世。我国首次研制的对硫磷农药在齐兆生身上进行药效试验,并迅速应用于大面积防治蚜虫。鉴于我国首次使用剧毒有机磷农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建议在生产中使用有效成分为30ppm的最小稀释药液。这些建议和措施既保证了棉农的安全,又提高了棉蚜的防治效果,对我国高毒农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棉铃虫和棉红蜘蛛的双重效应
20世纪70年代末,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了跟上这一形势,齐兆生访问了法国、英国和象牙海岸,对这类药物的发展、合成和应用作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除了向国内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外,还在河南新乡进行了用氯菊酯、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溴氰菊酯防治棉铃虫的试验,为80年代初在全国棉区推广应用此类化学品创造了条件。他在研究中还发现,拟除虫菊酯和杀虫脒混剂不仅对棉铃虫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还能治疗棉蜘蛛,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
控制玉米螟
针对棉花害虫化学防治存在的问题,齐兆生积极倡导研究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措施。1952在研究防治棉花红蜘蛛时,提出了多项综合应用的措施。70年代初,他强调各种棉花害虫与各种防治措施的配合使用,逐步开展了棉田病、虫、草、鼠等多种害虫的综合治理。生产中,他发现麦棉间作田玉米螟对棉苗危害严重,断茎率高达30%。原因是收割后的麦秆搁在棉行里,使玉米螟转移到棉苗上,咬断嫩茎,造成危害。为此,他建议,要及时把麦秆从地里拿出来,不给玉米螟爬出来为害的机会。这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方法很容易被群众接受。
建立生态病虫害防治示范区。
“六五”期间,齐兆生主持6个国家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任务,即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建立综合治理基地和大型示范区。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组根据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开展了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铃虫、红铃虫、棉蜘蛛、臭虫等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制定和修订了五项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减少了用药次数和防治投入;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配合诱捕植物,丰富了棉田的生态多样性,有利于天敌的繁殖,结合合理用药提高了防治效果。在棉铃虫基础研究、红铃虫生命表、棉花品种抗性鉴定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根据这些成果,他们根据不同棉花生态区的特点,制定了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示范区的病虫害,收到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988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齐兆生因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试点项目中的突出成绩,获得国务院二等功表彰奖励。
大力发展粉末喷涂设备
齐兆生不仅带头研究和引进棉花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技术,而且还大力改进施药设备。20世纪50年代,HCH粉推广应用期间,农村缺少喷粉设备。他走访了棉区,总结了棉农防治病虫害的经验,创造了“皮鼠”简易施药工具。1957期间,他在河南新乡推广内吸磷防治棉蚜时,将单管喷雾器改进为有喷头,药效提高了一倍。早在1956,他就与民航局合作,在河南安阳开展了安-2飞机喷洒六六六粉剂防治棉蚜的试验,这是我国北方棉区利用飞机防治害虫的先例。1958-1960期间,齐兆生与民航局合作,在河南新乡县开展飞机防治棉铃虫大面积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大面积增产效果。通过两年的防治实践,积累了大量飞机有害生物防治的数据和经验,为我国飞机有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开发新的国产农药。
系统监控
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棉虫对各种农药相继产生了抗药性。齐兆生一方面系统监测棉花抗虫性的发展,提出停止或延缓棉花抗虫性发展的设想,另一方面积极为研制国产新农药出谋划策。1963,各地棉农反映内吸磷治疗蚜虫药效下降。他和助手立即深入棉区调查,确认棉蚜抗性分别提高了7-15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研究,他提出了用甲拌磷浸种或拌种,辅以前期喷洒越冬寄主以减少蚜虫的入侵,交替使用甲拌磷等化学药剂,背面喷洒叶片接触昆虫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期间,齐兆生还与我单位农药室合作筛选“杀生剂”,合成了100多种磷酸盐、亚磷酸盐、硫代磷酸盐类化合物。筛选出四五种“杀生剂”,与内磷混合后提高杀蚜效果。同时,他还筛选和应用新的化学物质来控制蚜虫。在11型和150多个药物样本中,发现“保棉丰”的药效比内吸磷高3-15倍,防治棉蜘蛛的效果也得到了证实。
多方合作
齐兆生从实践中认识到,我国新农药的开发应由农药合成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合作进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他和他的助手专注于新农药的生物监测和药效鉴定。50年代末,与南开大学元素研究所合作,对二硫代磷酸盐农药进行了田间试验和测试。20世纪60年代初,他以斜纹夜蛾为试虫,积极与沈阳化工研究院合作检测敌敌畏农药。他认为这种杀虫剂毒性大,能被植物吸收和传导,对控制咀嚼类口器害虫有效。同时对拒食剂“拒食胺”和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合成的五种同系物进行了田间样品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取食“拒食胺”后,感觉口器异常,继而停止取食而死亡。不死蛹,即使在羽化成成虫后,也大多是畸形的。在当时,这项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不断实验
1971齐兆生查阅文献发现,60年代末问世的久效磷B对防治棉铃虫和蚜虫螨类非常有效。他积极向化工部建议尽快研制出来。同时与南开大学元素研究所合作,对小样本和中试药物样本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和田间试验,为青岛农药厂正式生产提供了药效数据。
在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中,齐兆生始终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其负责的工作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20世纪70年代,与太原化工厂、天津农药厂合作使用辛硫磷防治棉铃虫。多次田间试验表明,辛硫磷对棉花有不同程度的药害。在药物鉴定会上,他坚持将这一偶然现象写进鉴定书,以供推广应用时参考。他与山西轻化工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灭多威和混合灭多威进行药效鉴定,指出后者乳剂有偶发性药害,建议加工成粉剂。Myzucarb是一种对多种蚜虫高效的杀虫剂,当时在国外已得到充分肯定。但他对国内有关单位提供的小样做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棉蚜的药效远不如桃蚜和麦蚜,并指出该农药在不同蚜种间有明显的选择性。
80年代初,齐兆生根据实验数据,积极支持天津农药行业涕灭威的研发。同时,随着农药的发展,指导我院设计相关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