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贡献!
第一,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开创了一门系统的新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的关键作用,凝聚着他非凡的经验、智慧和学术思想。
1964年,他突破了当时流行的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70年代,他解决了三系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三系配套、优组合配套和制种产量低。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战略,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90年代中期以后,他设计了高冠、短穗、中穗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在超级杂交稻研究上频频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会首次认定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自1966发表我国第一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水稻雄性不育》以来,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论文12篇;出版专著7部。作为学术带头人,袁隆平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杂交水稻研究开发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学科——杂交水稻学。
第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有人曾幽默地说,中国农民靠“两级”吃饭,一级是邓小平的责任制,一级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1976以来,“三系”杂交稻在我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000年,第一个超级杂交水稻研究目标顺利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原国务委员、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院士称赞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袁隆平提前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的第二个研究目标,比一般杂交稻增产30%左右。
据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种植杂交水稻超过56亿亩,增加水稻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每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2.4亿亩,每年增加的水稻可养活7000多万人。这是对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问题的有力回答。
第三,袁隆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人民”作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为推动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从65438年到0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0世纪90年代初,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先后7次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并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杂交水稻发展。同时,他还在中国举办了2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名技术人才。
这些专家回国后,成为当地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的技术骨干。目前,越南、印度和菲律宾已成为大面积生产和应用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的增产效果也非常显著。例如,在越南,200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5万公顷,每公顷6.3吨,比全国平均水稻产量高出40%。例如,菲律宾2005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全国平均水稻产量高出80%,大大改善了菲律宾粮食短缺的局面。
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开发300万公顷杂交水稻,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因为一切条件已经成熟,2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即在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扩大中国的影响,以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杂交水稻外交”将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6月5日至10月,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和参赞培训班上发表演讲,中国驻80多个国家的大使、总领事和参赞听取了报告。
第四,袁隆平培养了大量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人才。40多年来,在他的亲自培养、直接指导和间接影响下,在他的研究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协作单位形成了一支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着深入发展杂交水稻的重任。
例如,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他一直将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获得的咨询费作为主任基金捐赠,捐赠总额超过654.38+0万元,用于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开展有前途、有潜力的项目研究。几乎每年都有几个项目得到2-5万元的资助。
他既支持本单位的科技人员,也支持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如福建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后,进行多倍体水稻育种的探索性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袁隆平院士拨了一笔钱鼓励他出成绩。袁隆平院士不仅思想开放,而且意识先进。他知道,未来的农业科技仅靠常规技术是落后的,必须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甚至深入分子技术领域,才能占据科技发展的前沿。
为此,他倡导建立分子育种室,不遗余力地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现在,他所在的研究中心人才队伍已形成高层梯形结构,高级研究员30余人,占研究人员总数的一半;同时,陆续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大幅度提高科研水平准备了后备人才;他还派遣许多年轻的科技人员出国或赴港深造。有人问:“袁先生,你一直送他们出去,不怕他们不回来吗?”
袁隆平和蔼而认真地说:“我们应该从长计议。只有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目前留学博士成绩斐然。在1995中,他们首次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每个基因座都有比现有高产杂交稻魏攸64增产18%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