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纳入医保,为什么越来越难买?

去年,在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垂死挣扎》中,许多患者为了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神药”格列宁(电影中的化名),上演了一出让人心酸的戏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绝不罕见。尤其是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高昂的抗癌药价格也让他们买不起,上演了人间悲剧。

好消息是,从去年6月5438+10月开始,国家将35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比例很高——从50%到90%不等。这对癌症患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看到了长期存活的希望。但想不到的是,原本可以买到的抗癌药,纳入医保后却非常难买到!更不能接受的是,希望给了之后很快破灭。

在之前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患者表示没有购买医保抗癌药,甚至有一半的患者透露,医院表示没有进一些医保抗癌药。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整体环境来看,抗癌药相关的报销数量和金额还在上升。国家医保局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报销总例数达20.94万例,报销金额达654.38+0.58亿元,其中654.38+03药品采购较同期2065.438+07增长654.38+055.4%。按此计算,医保每年在17种抗癌药上的支出将超过40亿元。

然而,虽然报销金额大幅增加,但相对于全国庞大的癌症患者群体而言,却是杯水车薪。根据国家癌症中心今年6月底5438+0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癌症病例约392.9万例,全年医疗支出超过2200亿元。40亿和2200亿的对比,凸显出报销还远远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报销难也是抗癌药难买的重要原因。为了减少报销,各地医保设置了严格的报销条件和门槛。如果不住院不报告,靶向药只能在放化疗无效后报销,第一代药已经医保报销后,第二代药不再享受报销...高额的报销条件和繁杂的手续,让很多患者“主动”放弃购买报销,或者原价购买纳入医保的抗癌药。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医院为了应对“药占比”的考核,对抗癌药是有抵抗力的。从2007年开始,为了避免“以药补医”的现象,国家规定患者买药的费用要控制在全部费用的30%以下。一旦“药占比”超过30%,就会从医生工资中扣除。抗癌药虽然纳入医保,但依然价格昂贵,医生很容易超出应有的标准。这样医院自然不愿意进抗癌药,医生也不愿意开抗癌药。

临死求生的最后,监狱里接待“徐峥”的警察说,“真药进医保了,没人吃印度药。”这就是电影的艺术处理,大团圆结局。我们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癌症患者能等到这一天真正到来,让吃药不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