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的变化
时间
65438+60年代~ 65438+9世纪中期。
地区
西欧,北美。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的60年代,基本完成于19的40年代。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并非偶然,英国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和科技前提。
上升的原因:
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权力加速实施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对外大规模掠夺和对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尤其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出现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蓬勃发展的作坊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即将到来。
工业革命最早出现在以作坊手工业最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造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棉纱的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引发了棉纺织业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棉纺织业出现了走锭纺纱机、喷水织机和其他机器。不久,在许多工业部门,如采煤和冶金,也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产量的增加,畜力、水力、风力等原始动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方便的动力,并迅速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于是,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
1840左右,英国大机器的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厂工人,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工业革命的扩展
欧洲其他国家虽然也有优秀能干的工人和创新人才,但缺乏发展机械工业所需的资本、劳动力和市场,也缺乏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文化条件。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道路。拿破仑上台后,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7年末+08年初~ 19年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加入了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年底,这些国家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领域:生产力大幅提升。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政治领域:是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都是发明家发明的。
1712年,一位名叫托马斯·考曼的英国人获得了一项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
1764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1778约瑟夫·布拉姆卫生间
1796宋飞平版印刷
1797亨利·莫兹利螺旋切割机床
1781年,詹姆斯·瓦特改进了纽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初具雏形。
富尔顿轮船1807
1812特雷维塞克科尔尼锅炉
斯蒂芬森蒸汽机车
1815韩大卫矿灯
1844程一兰开夏郡锅炉
工业革命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工业革命对改造社会的作用往往超过政治革命,但并不像形式上的政治革命那样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引起局势的巨大动荡。生产力的意外发展,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业作坊的巨大变革,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新面貌,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快速演进。几十年来,以农业和农村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变成了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大规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崛起,老城区的改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大趋势,国家走向城市化社会的趋势,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等等。,都使普通人和政治家在他们的处境下大为惊讶、难过和高兴,但他们只能适应和下定决心。
这种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表现。后者体现了创造和进取的精神,竞争意识,比前者更具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势头,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标准。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十分明显。于是,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并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
与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相比,工业资产阶级具有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工业为基础的成就,远非旧资产阶级可比。工业改造农业的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国际市场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起主导作用,迅速改变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势力的对比。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席卷全球,本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就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体现。封建和封建前的社会制度只能让位于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队伍,是另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不同于过去手工作坊的工人。它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没有宗法制度。这是纯粹的雇佣工人。使用机器的工作条件和机器连接的集中工作环境,使其具有集中、统一、纪律性强的特点。没过多久,他们逐渐意识到,他们这个群体有着相同的命运,有着相同的愿望和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后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阶级意识这个概念就实现了。当然,这些只是先进工作者。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为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斗争,从而形成了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这种趋势推动了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逐渐结合,这种趋势也越来越强,成为19世纪的历史潮流之一。
两个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机械工业对竞争对手的排挤,使原来的中产阶级发生了分化和重组。所谓中产阶级,又称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店主、手工业者、商贩等。他们中的少数人,受到机器工业的挤压,破产了,他们中的大量人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部分人还存在,但很多人感到朝不保夕,面临破产的威胁。虽然更多的人还没有面对危机,但他们也对前景感到担忧。因此也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集团,渴望在社会大变革中获得一席之地,努力维持和提高社会地位。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普遍反映了破产者的心情;大力提倡保留小私有制的理论,往往被小资产阶级反映得很焦虑。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运动,因为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对中国的影响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松懈。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中国长期贫穷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战斗。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不断打仗,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的新思想萌芽了。
魏源、林则徐等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抗侵略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了。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近代工业、科技、教育开始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