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一些分子生物学问题的答案。

简答:1。请根据复杂程度将真核DNA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描述其性质。答:三种类型:1。具有高拷贝数和低cot值的高度重复序列。2.具有单拷贝数和高cot值的非重复序列。3.它们之间适度重复的序列。特点:1。约占总DNA的10%,可分为三类:卫星DNA、微卫星DNA和微卫星DNA。2.它占总DNA的20%~80%,可分为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3.大多数结构基因和单拷贝序列。在基因组中,一个单拷贝序列存储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请描述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和整合过程。请描述逆转录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整合的过程。答:逆转录分两步。第一步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负链的过程。宿主未加载的tRNA会出现在病毒颗粒中,tRNA 3’端的18bp序列可以与病毒RNA分子5’端约100~200bp的位点进行碱基配对。当它到达终点时,合成会暂时停止。5’端的R区被降解,使3’端的R区能与新合成的DNA碱基配对,然后整个RNA被逆转录酶从3’端转录成DNA。模板转化和延伸的结果是在5’端添加一个U3序列以形成第一个LTR。第二步是以DNA负链为模板合成DNA正链的过程。先降解tRNA引物,再降解RNA,剩下的片段作为DNA合成的引物。整合到宿主DNA的过程就是从线性DNA到原病毒的过程。主要由整合酶催化。请描述DNA pol I和pol II的结构和功能。请描述DNA聚合酶I和II的结构和功能。答案:Pol I是单亚基蛋白,由Pol A基因编码,分子量为65,438+百万。除了合成DNA的能力外,POLI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和5’3’核酸外切酶活性。其主要功能是DNA复制过程中的DNA修复和RNA引物切除。Pol II具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但不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它的主要功能是DNA修复。4.请描述原核生物的DNA复制。请描述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答:首先,DnaA蛋白用于寻找复制起始位点。它能识别并结合OriC的9bp重复序列。一旦这四个重复序列被占据,超过20个额外的DnaA将以协同方式与OriC结合形成初始复合物。然后DnaA解开起始位点左侧三个富含AT重复序列的两条链,形成开放复合体。在DnaC的帮助下,DnaB以六聚体的形式结合到这个开放的起始位点,形成预引发复合物。DnaB是一种解旋酶,可以借助解旋酶进一步解开DNA双链,形成的DNA单恋被SSB四聚体迅速结合,阻止DNA链重组。然后,在其他蛋白质的帮助下,具有产生RNA引物功能的引物酶也结合形成引物,然后以DNA为模板分别在前导链和滞后链上合成RNA引物。一旦合成了引物,引物酶就脱落,等待下一次结合。然后DNA聚合酶III与复制叉结合,第一个dNTP附着在RNA引物的3-OH上,初始过程结束。5.请描述错配修复的角色、机制和过程。请描述错配修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答:在DNA复制中保持低错误率的一个方面来自错配修复。错配修复是一种修复系统,它根据甲基化状态的不同,区分DNA复制后的亲代和子代DNA链,然后以母链为模板,纠正子链中的错配碱基。在DNA甲基化之前,修复系统检查DNA。当识别出错配的碱基时,相应的酶总是从未甲基化的链上移除和替换核苷酸,以确保原始碱基对的恢复。错配修复机制检查正确后,新形成的亚链被甲基化,就像贴上合格的标签一样。6.请描述transcnl 7的机制、过程和后果。真核生物前tRNA和前rRNA中内含子的特征,如何去除?真核前体tRNA和前体rRNA中内含子的特点,如何去除?答:前体rRNA属于自我剪接内含子I,不需要酶催化就可以自我剪接,把自己从RNA前体上切下来。它通过两步酯交换反应切断自己。在第一步中,鸟嘌呤核苷酸被用作辅助因子,以提供连接到内含子5’末端的游离3’-羟基。第二步,外显子A的3-OH攻击外显子B的5’末端,从而释放内含子并将两个外显子连接在一起。真核tRNA前体中的内含子是一种单一类型的内含子。以酵母为例,有一段与tRNA反密码子互补的序列,位于反密码子的下游区域,内含子中没有保守序列。内含子切除酶和tRNA前体分子的结合依赖于tRNA前体分子二级结构特征的鉴定,而不是内含子一级序列特征的鉴定。内含子切除的过程首先是底物的识别和切割,不需要能量。一种特殊的核酸内切酶切割tRNA前体内含子的两端以除去内含子。然后就是连接反应。在酵母和植物中,环磷基团在环磷酸三酯酶的作用下打开,形成的产物有2’-磷酸基团和3’羟基。最后,在ATP存在的情况下,连接酶将两个tRNA分子连接在一起。对于哺乳动物,连接酶可以直接将RNA的2’,3’-环磷酸基团与5’-羟基末端连接,形成正常的5’,3’磷酸二酯键,而不是产生额外的2个磷酸基团。8.真核前体mRNA内含子的特点及如何去除?真核前体mRNA内含子的特点,如何去除?答:mRNA前体中的内含子大多是GU-AG内含子。它们不能仅通过自己的序列来拼接RNA。它们在拼接器的催化帮助下完成RNA拼接过程。his 5-剪接位点包含一个保守的GU序列,his 3-剪接位点包含一个保守的AG序列。内含子切除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阶段,内含子的5’末端被切割形成一个游离的左侧外显子和一个右侧内含子-外显子分子,形成一个套索结构。第二阶段,3末端剪接位点被切断,然后以套索的形式释放。第三阶段是右边的外显子与左边的外显子相连。9.原核生物RNA pol亚基的作用?原核RNA聚合酶亚基的功能是什么?答:α亚基是装备核酶所必需的,在启动子识别中起一定作用。也在RNA聚合酶和其他调节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β’亚基是RNA聚合酶中含量最丰富的亚基,其功能是与DNA结合。β亚基的功能是与NTP结合,具有催化聚合的活性。β’和β * * *共同构成RNA合成的活性中心。Sigma因子可以识别启动子。ω亚基的作用是促进RNA聚合酶的组装。10.RNA pol II的CTP在RNA转录和加工中的作用?RNA聚合酶ⅱCTD在RNA转录和加工中的作用A: CTD是RNA聚合酶2最大亚基的羧基末端结合结构域。它由52个重复的七肽组成,CTD的磷酸化与转录延伸阶段的开始有关。聚合酶的磷酸化促进了酶与GTF和启动子的分离,并且酶沿着DNA模板从前起始复合物移动。CTD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与许多与RNA加工相关的蛋白质结合。11.真核mRMA的转录终止和3'poly(A)尾的产生?真核mRNA的转录终止和3’-末端polyA A的形成过程:真核mRNA的转录终止有两种模型。第一个模型是变构模型。磷酸化的CTD可以结合与RNA切割和多聚腺苷酸化相关的蛋白因子,这些蛋白因子可以识别转录的RNA上负载多聚腺苷酸化的信号,然后通过核酸内切酶切割RNA,然后它们都从RNA聚合酶复合物上脱落,从而改变RNAP的构象,削弱RNA的连续合成。第二种模型是鱼雷模型。CTD与催化5-末端帽形成的鸟苷酸转移酶结合,可以给新合成的RNA增加5-末端帽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被核酸外切酶识别,核酸外切酶从5端到3端连续消化,直到赶上RNA聚合酶,使RNA聚合酶从DNA模板上脱落,转录停止。Poly(A)聚合酶可以连续地将ATP装载到RNA的3-末端,产生poly(A)尾。末端的A可以用作聚(A)的模板。12.真核RNA pol I II III的转录起始?真核RNA聚合酶ⅱⅱⅲA:Polⅱ:起始子和TATABOX构成核心启动子,是转录起始的充要条件,但其转录效率相对较低,需要激活蛋白的参与。其中少数没有TATBOX启动子,其核心启动子由启动子和DPE元件组成。核心启动子的上游是两个调控元件,CAATBOX和GCBOX。转录起始需要GTF,它是一种通用的转录因子。TBP可以识别并结合TATABOX,TAF是TBP的连接因子,TBP的TF2D结合TATABOX,TF2A可以通过稳定D与TATABOX的相互作用来刺激转录过程。TF2E和TF2H结合形成预引发复合物。TF2H磷酸化CTD,转录开始。Pol I:只有rRNA基因被转录,启动子由核心启动子和上游UCE组成。核心结合因子主要负责保证RNA聚合酶正确位于起点,辅助因子UBF提高转录频率,使核心结合因子能更有效地与核心启动子结合。Pol III:根据启动子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内部启动子分为1型和2型两种,都需要TF3ABC的参与。Type1:先是TF3A和BOXA结合,导致TF3C和BOXC结合,然后TF3B和起点结合,然后聚合酶结合。Type2:与type1不同,TF3C同时与盒A和B结合,使TF3B与起点结合,聚合酶结合。Type3:首先是snRNA激活蛋白复合物SNAPc与PSE结合,然后SNAPc可以帮助TF3B与TATABOX结合,最后在TF3B的帮助下,RANP3与转录起始点结合。13.原核生物中的转录终止答:转录终止可分为Rho因子依赖型和非依赖型。独立:首先,当RNA聚合酶转录两个富含GC的反向重复序列时,进入寡U合成区;因为这两个富含GC的序列是互补的,所以这两个序列和中间的非重复序列形成了一个颈环结构;这种颈环结构或发夹结构的形成会使RNA聚合酶减缓RNA的合成,或者干脆中止RNA的合成,使RNA聚合酶停留在polyU合成区。此时,RNA-DNA杂交链将在终止区的弱rU:dA碱基配对处解链,RNA链将从DNA模板链上脱落,转录终止。依赖型:RNA聚合酶先转录,然后Rho因子识别并结合转录RNA上的rut位点。然后以ATP水解为动力,沿着RNA追赶RNA聚合酶。当RNA结合酶遇到终止子而停止时,Rho可能会赶上RNA聚合酶。Rhp因子在转录小泡中解链RNA-DNA杂合链,Rho与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解链过程。然后转录停止了。14.细菌启动子15的保守特征。AA-trna合成的保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