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一下陶器的资料(名称朝代)
目前还没有资料详细解释陶器是如何发明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在导言中指出:“古魁亚是第一个在九世纪提出发明陶器的人,即人们在可燃容器上涂上粘土以防止火灾。后来,他们发现只有粘土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世界上出现了陶器。”西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所有地方,陶器的制造是通过在编织或木制容器上涂上粘土使其耐火而引起的。这样做的时候,人们很快发现模制粘土可以在没有内部容器的情况下用于此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个地区或某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属产物。它是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民族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独立创造出来的。
陶器的出现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先有农业,后有陶器出现。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和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食用谷物。谷物是颗粒状的物质,不像野生动物的尸体,方便在火上烧烤。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存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烹饪、盛放和储存食物以及集水器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中可以获得充分的物证。
目前还很难知道陶器的具体年代。据考古发掘资料估计,大约在距今8-9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由于烧制技术的不同,出现了红陶、灰陶、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同时,为了防止陶器被火打碎或被水浸泡,人们在土中放入沙子,烧制成泥灰色的带沙陶器和红色的带沙陶器。这种陶器多用于炊具、水泵和大型容器。因此有陶土和沙陶两种。
裴李岗文化最早发现于1977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根据碳十四推算距今约8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也发现了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和彩陶是其主要特色。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陶器主要有小口尖底的壶、罐、碗、瓶等,质地为泥质陶、混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于江汉盆地的一种文化,根据碳14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大汶口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龙山文化之前的东方古文化。根据碳十四推算,年代约为距今6000-4200年,其陶器形式和纹饰各具特色。
根据碳十四推算,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其是“蛋壳黑陶”。同时,龙山文化晚期出现了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朝青铜器生产辉煌,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器皿仍是陶器。商代的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有不同的作坊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泥质混砂灰陶。但到了后期,白陶和印花硬陶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白陶最为精美,装饰具有青铜的艺术特点,华丽而珍贵。同时出现了以高岭土为胎的蓝釉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包括砖瓦、陶俑和建筑器皿。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和陶器来陪葬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几年在Xi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咸阳和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兵马俑,造型精美,阵容宏伟,世界罕见。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民间盛行厚葬之风。制陶业焚烧了大量陶器用于埋葬。此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陶得到了发展,釉陶也被广泛使用,同时,在陶器上使用白粉和墨水书法的人也大量出现。东汉末年到三国,瓷器的烧制技术逐渐成熟,陶器被瓷器取代,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属于铅釉陶器,由高岭土和彩釉制成。宋和金仍然受欢迎。
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红陶红陶最早出现在中国,红陶的烧制温度在900度左右。考古资料显示,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主要是泥红陶和混砂红楚陶。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它是用赭色、红色、黑色和其他颜色装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陶器烧制前涂在陶瓷坯体上,烧制后色彩图案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人在画之前先涂一层白陶衣,这样在画结之前再涂一层白陶衣,使画出来的图案更加生动。彩陶图案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但也有少数动物图案。几何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棋盘纹、挂纹、涡纹、圆纹、之字形、宽带纹,以及月亮、太阳、北斗七星等图案。动物图案,如鱼的图案,鸟的图案,青蛙的图案都很常见。动物纹比较多,比如猪纹,狗纹,鹿纹。他们中有些人在跑,而有些人在站着。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了渔猎在当时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数字很少。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生产一种陶碗。它的嘴内壁上画着三组舞者,一组五个人。舞者们整齐、优雅、精致。68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植物图案、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的已经总结成几何形状,并与几何图案混合形成图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特殊的味道。
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黑陶。黑陶的烧制温度约为1000℃。黑陶有细粘土、泥质粘土、夹砂三种。其中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素有“黑如漆,薄如纸”之称。这种黑陶泥经过淘洗、制轮后被称为“蛋壳陶”,胎壁厚度只有0.5-1mm,再经过打磨、烧成黑亮,技艺惊人,享誉海内外。这一时期的黑陶多以素面打磨为主,饰以细绳纹、刮痕纹、雕花孔等纹饰的较少。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尤其是炊具,大部分是混砂灰陶。到了夏朝(二里头文化早期),灰陶和沙陶占据了主要地位。
白陶是指一种内外洁白,具有胎质的陶器。用瓷土或高岭土制成,烧制温度约为1000度。白陶基本上是手工制作,以后会逐渐采用泥条板制和轮制。白陶出现在龙山文化晚期,在商代达到顶峰。商代晚期白陶大量发行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制作相当精美。西周时期,由于更多烧制和使用印花硬陶和原始瓷器,白陶已不再烧制。
硬陶硬陶比普通的泥质或混砂陶更细更硬,烧成温度也比普通陶高。而且陶器表面印有带有几何图案的装饰图案,故统称为“印硬陶”。西周是浮雕硬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胎原料根据化学成分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印花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暗,多为紫褐色、红褐色、黄褐色、灰褐色。印花硬陶经久耐用,多为容器。在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发现了商代的印花硬陶。西周至战国时期,浮雕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的福建、* *、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在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器的成功制作是汉代制陶技术的杰出成就。釉中加铅可降低釉的熔点,也可使釉面更光亮、均匀、光滑,并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棕等色,但以绿釉为最多,绿如玉,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会有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之为“银釉”。根据考古学家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釉面长期潮湿,釉面上析出多层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银色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