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玩味的专利估值你知道多少?
专利估值问题吸引了全世界无数聪明的金融专家,他们试图找到一个准确合理的专利估值模型来激活这个庞大的存量资产宝库。据我所知,目前流行的专利估值模型至少有9种。
虽然每种估值模型都有其理论基础,但当你分别用收益评估法、贴现现金流评估法、风险投资评估法、特许权使用费节省评估法、实物期权评估法、市场比较评估法、制造成本评估法、复制成本评估法、重置成本评估法对一项专利进行评估,然后计算出九个“准确合理的不同价格”,你一定会发现逻辑上已经出现了悖论。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使用相同的模型,也可能会计算出不同的结果。2012年,柯达宣布破产,其1700专利被抛入市场。当时,Envision IP,Inc和284 Partner LLC分别采用折现现金流评估法对其进行评估。前者给出的估值为81.8亿美元至1.4.3亿美元,后者的估值为21.1.0亿美元至25.7亿美元。如此宽泛的数据范围本身就让人怀疑估值的准确性,两家公司对同一批专利的估值相差如此之远,让人对专家的精细估值理论完全失去信心。
据了解,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专利的最终成交价为9400万美元,只比其最保守的估值1/10多一点点!对此,我咨询了在美国做注册会计师的妻子,她干净利落地回答我,“如果在金融资产估值中出现这种情况,相关评估师应该被开除!”
此外,也有金融领域的同行表示,这些由金融资产定价模型演化而来的专利估值模型并没有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最接近理论上的“完美”市场,“完美”市场是指有:1。买卖双方数量众多,没有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能够左右市场价格;2.产品同质化,每个企业生产的某个产品完全一样;3.资源自由流动,任何厂商完全自由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4.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买卖双方都拥有与自己经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只有在这四个前提的支撑下,市场机制才能顺利地为商品定价。
专利市场显然不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在专利市场:1。买家和卖家都很具体,很少。具体技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专业的,很少。2.产品质量完全不同。两个相同的专利必然有一个无效。3.科技资源难以流动。研究者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研究方向不会随意改变;对厂商的技术要求也是如此。4.信息不对称严重。技术的保密性和研究的专业性使得技术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显然,专利市场的商品价格不能由市场供求机制自动决定,而只能是一个“外生”变量。那么,是谁在市场之外产生了这个“变量”?
对此,我的回答是:法院!
我在美国代理过很多专利诉讼,在法庭上经常有身处交易市场的错觉——原告努力向陪审团证明自己的专利有多先进、多有价值,侵权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多大的损失;被告拼命想证明专利根本没有创新价值(专利无效),或者根本没有使用对方的专利技术(证明不侵权)——在卖方和买方分别对商品进行表扬和责骂后,陪审团做出了最终的裁决。
另外,我也参与过很多专利交易,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价格很优惠。如果我去法院起诉你,你的赔偿会不止这个……”
显然,即使在一般的专利交易中,参与者的估价也是基于可能的诉讼赔偿,双方都在脑海中模拟法庭诉讼,算出胜算有多大,赔偿多少。所以我把这种基于专利诉讼模拟的估值思维模式称为专利的“诉讼定价”模式。
“以诉讼定价”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的专利平均价格不高(因为诉讼平均赔偿不到2万美元),当专利定价更多地取决于法庭辩论的水平时,它更接近于一种依靠主观经验而非精确计算结果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