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政策差异

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

张克让

世纪之交,中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向西部转移之际,冷静分析和比较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崛起时机的差异,客观认识和把握西部地区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是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

一、东西部发展机遇差异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为了缩小国内地区与世界的发展差距,必须服从缩小与世界发展差距的总体需要,从效率优先的角度毅然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给了东部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年后的今天,西部终于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二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很短的一瞬间,却造就了不可忽视的东西方大发展的时机差异。

1.市场环境的差异——“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

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以“短缺”为特征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部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不仅使外部资源要素在高市场回报率的驱动下流向东部,也使国家投资方向转向效率目标,与市场要素流动趋同。有关统计表明,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东部地区新批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81%和87%。1992年,仅西北地区银行的贷款就有20-50%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5%集中在东部地区。国内外资源要素的高度集中与东部地区的原始禀赋相结合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热点。20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首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供大于求,粮食等战略商品充裕,社会产能普遍过剩,物价和银行利率连续三年下降。这就是西部大开发中以“过剩”为特征的市场环境。使得大量依靠相对封闭的环境生存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2.技术环境的差异——资源(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

众所周知,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东部已经走过了工业化的历程。在生产方式和内容上,工业经济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源的持续投入,旨在提供丰富廉价的物质产品,以满足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物质资源投入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权重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东部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物质资源并不是它的区域优势。但在计划体制下,国家具备了大规模配置资源的能力,再加上“短缺”市场的有效需求,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东移,东西部产业布局呈现典型的“资源加工型”垂直分布,导致西部的能源、矿业、林业、畜牧业等资源东移,成为东部经济快速增长和持久的有力支撑。在西部面临大开发机遇的今天,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以人为本,以知识和智能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特征,使得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及其在生产中的集约应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技术环境曾经能够让物质资源的高投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那么20年后的今天,试图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继续实施资源战略实现大发展,无论是知识经济的技术环境,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都已经不合时宜。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孕育着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物质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将发挥相对下降的作用,而其所缺乏的智力资源要素的作用将与日俱增,从而使西部地区陷入“缺人用,缺人用”的困境。

3.政策环境的差异——管制经济与非管制经济

改革开放20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可以说,东方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或“双轨经济”体制的框架下起飞的。但现在西方经济必须在市场体系框架内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西部大发展时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规范不规范的政策环境产生的“厚东薄西”作用明显。第一,东部大的时候,国家是投资主体,掌握着资源配置的权力。在“东倾”政策的行政干预下,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部地区。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不可能直接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没有能力在计划体制下直接大规模配置资源。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其主要目的是改善西部地区的宏观投资环境。西部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只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再加上体制转换中政策的漏洞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缺乏应有的规范约束,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可图和机遇与条件。比如加工品和基础产品的价格扭曲,价格放开的时间差,造成了东西方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很多东部地区走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等等。今天,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建立,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各种规范陆续建立。任何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试图通过非市场因素在政策法规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西部大开发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艰苦奋斗和积累的过程。第三,始于大东初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是必要的。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国际环境的原因,它为东西部地区创造的政策环境及其作用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即从东到西有梯度地逐步推进。因此,对东西部发展的实际影响在时间、速度和程度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此外,东部“沿海开放”的优势和条件是西部“沿边开放”无法引进或移植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创造出区域开放的良好环境。因此,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将极大地限制通过对外开放来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第二,东西方社会基本条件的差异

中国西部是一个老、少、边、穷重叠的地区。与东方相比,它有着非常复杂的特殊区位基础设施。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这些差异,是西部地区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基本出发点和现实背景。应该说东西方的差异是全方位的。相比较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差异

地区之间社会基础的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差异上。是西部大开发现实起点和基础的宏观展示,如表1所示。

表1经济总量对比

领域

区域

占领整个国家

人口百分比

占领整个国家

(%)近年来

国内生产总值比率

全国比率

(%)自1980年代以来

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账户

和贷款总额

的比例

(%)国民生产总值

比例

(%) 1979~1995

年均经济

增长率

(%)城市社区

服务设施

占全国的比例

(%)农村社会

安全网络

占全国的比例

(%) 1998国有企业

专业技术人员

占据劳动力

比例

(%)

东15 41 65 60 60 1 12.8 45 45 51

西部56.9 22 15 20 13.95 8.7 20 12 17

注:资料来源:经济日报,2000年4月。

2.技术创新差异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虽然造成东西部经济总量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科技创新落后作为一个重要原因却是不争的事实,如表2所示。

表2科学技术发展对比

R & ampD

组织

数量r &;D

投资

(千元)技术市场

合同结束

金额(万元)国内专利

代理机构

定量专利

进口设备的授权数量

比例

(%) 1998.

中学和大专教职员工

以上教育背景

人口比例

(%)已安装的导入

新旧设备

程度(%)大中型企业

R & amp资金

投入(千元)

80后和80前。

全国范围内5421 45236663 2683447 521 41248 3656

46.8% 61.3% 62.1% 291 23855 54.8 6.0 47.5 17.4 50.6%东部。

西20.6% 18.65% 13.9% 93 4694 14.9 3.05 27.5 37.4 24.3%

注:(1)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兰州晨报,2000年3月23日;(2)未注明年份的项目均为1995的统计数据;(3) ***11东部省市,不含广西。

3.地理条件的差异

中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略分三个层次,在空间上与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基本重叠。东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良好,西部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非耕地资源约占总面积的96%。除四川成都平原和陕西关中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山地灾害频繁,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由于地形的差异,西部的交通和通讯状况很难改善,西部的交通线路密度远远落后于东部。我国铁路、公路、内河航运里程仅占西部的1/3和1/7。交通不便,信息无效,必然使经济活动成本飙升,限制各种要素资本的流入。生活在内陆腹地的地理位置使西部地区无法通航,也限制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这些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历史上东西部差距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从多方面制约西部的经济发展。

4.产业结构的差异

与东部相比,在全国区域分工和区际竞争中,西部地区明显存在相对不利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一是“一大两小”,即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小;二是“重而轻”,即重工业比重过重,轻工业比重过轻;三是“上多下少”,即生产上游产品的采矿业和原材料业多,生产下游产品的加工业少。这种不利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转化效率低下,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不大。“轻重型”产业结构由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国家投资。当国家投资主体的身份发生变化时,其投资迁移的边际影响将远远超过东部地区,这必然会对依赖国家投资的西部资源省区的发展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相反,东部的主要产业是轻加工业,容易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大,民间资本和外资相对容易进入,经济活力强。此外,在国家“外向型战略”的推动下,发展迅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腾飞。但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上多下少”的产业特征,收益少,亏损多,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至于“一大两小”的产业特征,由于第一产业中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人均农业产值远低于东部,农牧产品加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东部14.7%。

5.文化环境差异

文化环境是区域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强西弱、东富西穷的经济格局,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环境的格局。以教育为例。1990人口普查期间,我国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为15.88%。西部除新疆外,9个省区均高于全国水平。相关论证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初中及以上学历比例指数与人均GNP指数的动态比值约为1∶1.99,说明其文化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在西部地区,除陕西和新疆外,其他省区的这一比例指标均位列全国倒数10。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毗邻港澳和日本、东南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隔海相望。历史上最早接触西方工业文明,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民有能力与海外华侨、华人、华人进行广泛的海外接触和交流,养成了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开放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可以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其范围内的产业、资本、技术和贸易的经济转移,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农业社会(1978的农村工业化系数仅为20.2%),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保守封闭的“内陆意识”,导致制度创新滞后。再加上文化教育水平低,宗教民族因素的制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没有改变等等,地区经济没有走出大山,融入世界。即使在今天,沿边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周边国家大多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似,经济互补性不强。因此,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在未来将仍然有限。

民族问题也是东西方差异的突出表现。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环境问题。在全国56个民族中,西部地区占了50多个,占全国61%的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上受到了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化圈的洗礼。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少数民族融入区域发展的中心,努力将其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充分利用宗教文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将经济增长与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是西部有别于东部的特殊发展目标。

第三,西部开发的比较优势

当我们通过比较揭示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优势和潜力。这也构成了西部大开发的现实基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1.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在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是东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中国西部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人均优势度、总丰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前12位,总丰度是东部的4.17倍。这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西部人口密度小,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高于东部,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各种地貌分布完整,水热条件空间组合区域间差异显著。这些都为西部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和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

2.地理优势

中国西部位于西北和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陆地边境线10000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国际政治基础,“沿边开放”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地缘优势。西部地区有2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同属一个民族,语言相同,风俗习惯相近,民族关系源远流长,这也构成了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社会人文基础。随着区域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长远来看,外向发展的优势将不断显现。

3.劳动力成本优势

东部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成本在上升,大大降低了投资的边际效益。轻结构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大量使用廉价的外国劳动力,使其产品具有竞争力。90年代后期,随着外来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这种优势逐渐丧失。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西部地区仍具有劳动力廉价、供给充足的特点,隐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为吸引外资、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独特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西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多,景点多,山川壮丽,景色奇特。尤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人力资源,在东部地区更是凤毛麟角。在全国8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62个历史名城中,有38个和23个在西部,未发现的潜在资源相当丰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西部旅游资源体系。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歌舞服饰为旅游市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环境和内容。其特色和魅力使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5.后发优势

这是落后地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的比较优势,是对相对落后的积极认识。第一,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形态与东部地区相比,总体处于较低地位,以原始、初级、中级技术形态为主体,与新技术革命创造的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相差甚远。根据技术梯度的演化规律,在技术系统中,越是排列在低势的技术形态,向高势形态飞跃的范围和潜力就越大。第二,新技术革命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的技术资源,缩短了特定技术的生命周期,加速了它们的淘汰。这不仅为西部地区的技术升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相反,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满足中国即将加入WTO后的市场需求,东部地区面临着经济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压力。第三,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挫折,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从而在西部大开发中增强预见性,少走弯路,从而享受“别人交学费,自己学”的优惠待遇。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穷则思变,会给西部发展带来更强大、更持久的社会需求动力,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四。结论

特殊矛盾决定了事物的特殊性质,构成了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依据。东西部发展机遇的差异表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隐藏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西部地区绝不能把自己锁在“跟风”发展的轨道上,而必须另辟蹊径,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同时,东西部经济腾飞的社会基础条件的优劣表明,我们必须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起点和基础出发,以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寻求西部崛起之路。

西部地域广阔,各省(市)区际差异很大。探索西部崛起之路,不仅东部不同,各省(市)之间也不同。因此,选择一种在西部地区普遍适用的具体发展模式是不现实的。这里只能从宏观角度提出以下具有较强普适性的战略原则,为西部各省(市)探索自身具有区际特色的发展模式提供总体思路。

1.跨越式发展战略

西部开发必须绕过东部发展的老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战略定位是:以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推广为地方产业跨越的重点,以高新技术的直接植入带动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样才能达到赶超的目的,否则永远受制于人。

2.产业绿化战略

西部地区位于我国主要河流的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源头”,直接制约着全国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三大环境问题。因此,必须坚决摒弃掠夺资源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与环保结合起来,实现绿色技术和高科技的双跨越。这是关系到自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生存状况的重大现实问题。

3.技术导向战略

西部经济落后是工业落后的必然结果。因此,西部大开发不是摊上太多摊子和项目,不能重蹈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粗放发展的覆辙。而是要以项目开发为载体,提高技术含量,注重集约化经营,开发和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4.公平与效率双重优先战略

在西部开发中,有必要区分国家投资和企业投资。国家投资注重社会公平,创造发展环境;但企业投资要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主要目标,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相互促进。

5.以人为本的资源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迫切需要各类合格人力资源的投入。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差异很大,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水平落后,稳定和吸引人才的环境不好。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它可以为其他物质资源点石成金。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崛起之路是缩小“教育差距”的一条路?技术差距?经济差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