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1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给媒体的书面新闻稿中指出,这种口服有效的非肽小分子激动剂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8.揭示果蝇记忆之谜,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果蝇的大脑中并不存在普适的记忆中枢,而是在不同的区域存储着不同的感觉记忆,就像人类可以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相应的不同参数。通过研究果蝇的记忆基因,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小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从而解决失眠、阿尔茨海默病等精神疾病。

9.饮用水水质安全风险终端控制技术及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开发了适用于终端水质监测的生物在线监测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了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分子和细胞水平的水质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23篇论文被SCI收录。4.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10。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除美日之外全球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中国大陆首款采用90 nm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发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 GHz,实测性能超过奔腾IV处理器的1.5 GHz。它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的特点,龙芯2E处理器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功耗从3瓦到8瓦不等。“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动中国信息化做出更大贡献。8.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与理论研究新展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在过去几年里在纳米结构、组装规则和单元器件物理性质的探索方面取得了国际影响力。2006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系统工作逐步形成。

3.画出宇宙射线在天空中的分布图,发现宇宙射线的分布是各向异性的,以及宇宙射线的运动规律。

65438+在2006年10月20日的《科学》杂志上,基于对近九年积累的近400亿次观测案例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日两国物理学家联合发表了关于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和宇宙线等离子体随星际气体物质和恒星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成果。

4.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和工业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研究所、陕西新兴煤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中试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日产50吨甲醇的工业中试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的甲醇转化率、40.1%的乙烯选择性、39.0%的丙烯选择性和低碳烯烃(DMTO)测试设备的成功操作

6.水污染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及设备系统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河流、湖泊、水库和近海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污染逐年加重。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利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污染遥感。该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水中多组分有机物的在线遥感,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污染在线遥感技术水平。

7.中国科学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发病机制。

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19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淀粉样β蛋白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结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发病机制,并提示β 2肾上腺素受体可能成为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