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如何设定目标?

地球上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大学需要规划。但很少有人能从技术上解决这个题目。

科学规划最难的是大学的目标是现实的。我和很多正在读书的大学生聊过,发现他们对大学的目标要么熟悉模糊,要么厨子太多,要么太不懂控制。比如有人说我的目标是出国,我问他,如果你不能出国呢?是不是说明你的大学是彻底的失败?还有人说,大学要全面提升自己。我问他怎么提升自己,是考了高分后读了几本书,还是在恋爱中学会了跳舞。他也答不上来。还有人说目标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这是出国的问题。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

其实这些目标的最终标题要么太单向,要么太空洞,没有弹性和控制力。

我的想法是:大学的目标是两个层次的职称,一是学习真本事,为以后的成长打基础;第二,获取足够的证据,向他人证明自己的才华或潜力。这个对方多半是你申请的单位,多半是你申请的欧美的大学。简而言之,就是所有需要你向他们证明你的才华或潜力的单位或个人。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很多大学生的缺点就是只看到硬币的一面,或者认为我只要有真本事就能进入这个世界,鄙视各种情境测试。假设用政治术语举例,他们在大学里可以被称为极左分子,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另一个极端,不愿意参加各种考试,拿各种证书,但毕竟肚子是空的,缺乏真才实学。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称为大学里的极右分子,而且是步步极端。

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两种情况。

首先,第一种人,也就是那种真本事至上的人。对于这类人,我想到几个重要解决的根本性话题。第一个是,作为一个大学生,毕竟你能鉴别出什么是真正的技能吗?怎样才能在大学四年内学到真正的技能?第二个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有真本事有可能成功吗?

根据我的经验。很少有大学生能搞清楚哪些东西是真正的技能。我跟一个大学同学很熟,特别依恋一台电脑,以为只要掌握了这台电脑说话,好的工作基本不在话下。和他毕业的那一刻相比,能说这种语言的人已经数不清了,换一种方式流行起来了。这让他叫苦连天,说早知如此,不如把宝贵的时间节俭地花在考研上。

我一个学姐跟我说,她大学学的金融常识,经理在工作摊上一教就掌握了,大学四年学理论常识基本没用。这和下棋是一样的。假设没有专家指导,没有专家给你提供机会,你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大学里,不仅缺乏实战的机会,也缺乏大学老师的指导,所以我以为自己学到了一些真本事,其实只是一些变态的洋乐器。

虽然在大学里学真本事是可以的,但是要想彻底了解真正有利于在大学里学真本事的资本,需要一个冷静的头脑。举个例子,假设你的老师恰好是某个行业的重要人物,你很可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设备,但据我观察,这样的老师在大学里并不多见。

对于文科生来说,最好的资本就是图书馆和藏书。假设你能或者可以学会使用图书馆或者收藏,你很可能会学到真正的技能。因为文科生学真本事的关键在于阅读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读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东西。

汝安在大学里学到了真本事,这一点很重要。我会用一个特别的空间来讨论这个工作。这篇文章我想和同行们分享的是,一个从高中进入大学,对社会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很难准确说出哪些文书是真正有效的,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目前常识爆炸,常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也许你兴奋地学会了一门技能,毕业的时间早已过去。你在大学里满足社会需求,追逐技能潮流,基本上是一份成功的工作。目前高校已经基本放弃了从专业设置上满足社会需求的想法,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但是,基础装备随时翻倍也没用,这是个很无奈的工作。所以,在当今时代,大学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就像鸡肋一样。但是,聪明的学生还是能从鸡肋上挑出肉来。

很多人想在大学里学到真本事,但大多变成了幻想,很多人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所以我觉得大学学习真本事还是要持谨慎的态度,同时也不要期望太高。有些同学是想靠大学毕业拿一点外交部长的高薪,基本不现实。

下一个标题是,在中国,有真本事就一定能成功吗?

我看过一篇关于这位发明家悲惨经历的文章。在这篇论文中,发明人说他的发明虽然申请了专利,但仍然被侵权。有的同学可能会问,国家有专利法,你可以起诉他。理论上你可以这么想,但实际操作中专利权人最怕打官司,既费钱又费时,打一场合理的官司也不一定有利。专利权人多是常识分子,真正的无产阶级,对手是企业,大老板,权力都不对。取证费,律师费,诉讼费,仲裁费,差旅费,演出费,一个官司没有三五万是拿不下来的。一个有常识的人一年只赚1和2万。筹集这么多资金不是一件草率的事情。

企业有的是钱,他们有办法把你怎么样。他们可以制造伪证,可以宣布你的专利无效,可以利用司法漏洞,可以不服判决,耽误你的时间。

一个发明家打了一场官司。一审在某市中院进行,侵权企业败诉。他上诉到省高院,同时做了伪证,在国家专利局宣告专利无效。诉讼无效时,侵权企业的老板教训了发明人一顿。他表示,假设再次败诉,他会在北京中院和高院再打两场行政官司,最后他会去省高院再审。这五个诉讼(他也把无效宣告当成一个)

他告诉发明者不要忘记他们是有限责任公司。言下之意,赢了官司还不了钱。当发明者完全理解了老板的话,就像一个充气的球被捅了一刀,然后所有的气都耗尽了。

此外,许多发明家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甚至可能亏损。例如,将来研究专利时,将要求代理人撰写专利申请并支付申请费、检索费、专利年费等。两项专利,四年就要近两万元。以后每年要交2000多元的专利年费。这使得许多发明家因为资金紧张而无法申请专利。

再举一个文科的例子。众所周知,在国外,如果你能写出一本畅销书,你会获得一笔不体面的收入,甚至进入富人行列。但在中国,这只是一个梦想。各种盗版都会打击你,甚至一些无法无天的出版社团故意隐瞒印数,剥削你可怜的版税。在这两种攻击下,中国作家很少发财。有句话叫写书的不如出版的,出版的不如卖书的,卖书的不如盗版的。这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流传的一个导弹制造商不如一个茶叶蛋销售商的说法。作者的写作热情不高,大学生读的好书自然会越来越少。

再说说电视行业。假设你有一个好主意,想自己做一个电视栏目目标,你很可能会给自己挖一个坑。

这部作品极具示范性,我就多讲讲,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想做一家制造公司。很好,现在中间开始支持文化所有,假设天真是电视节的目标内容,不需要找挂靠单位,自己做就可以了。然而,这一鼓励政策的实施仍有许多障碍。也就是处于垄断地位的电视台,很多电视台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千方百计让中间政策变味。

某灯光公司制作了《娱乐现场》、《音乐广告牌》等电视节目,是最早涉足电视制造的民营企业之一。电灯公司的总裁王长田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他可以用悲伤来描述独立制作人的生计。他认为中国的独立电视制作人在与电视台打交道时不得不面对10的困难。我非常详细地列出了这十个困难。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字都凝聚着独立制作人的辛酸。希望这些话能震撼到你,然后请你设身处地。你可以用你的想象力去想象一种情况。比如有一天,你在大学看到中国的电视节目很差,你气得决定毕业后做一名独立电视制作人,来改变中国电视的智障。这个志向很好,但是我希望你的志向尽可能科学,让你少走弯路。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做到科学,就是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游戏中的一个短长角色,然后开始突破。假设你觉得自己可以也可以不顺利通关,那么这个野心多半是公平的。假设你做不到,那么你的野心就得被审查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成功地突破了这十大习俗,也不知道你是否还有在中国做独立电视制作人的信念。我经常看到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在那边怒目而视,说如果让我做这个节目会怎么样。有比大学生还不如的所谓学者。他们不去研究电视劳动的机制,而是大声斥责中国电视人弱智。这种人要先玩上面的通关游戏再说话。

以上,我用了一些例子来谈谈中国常识从业者的艰难处境。其实中国常识家的头衔远不止这些。满天飞的盗版软件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但对创作者来说却是一种煎熬。但是有些有个性的大学生,想到靠技能吃饭,可能想的最多的就是入常识,发明,软件或者创造。不过我用了特别详细的篇幅向专家们揭露了这个事实,就是让他们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不要心存幻想。

然而,一切都在改变。也许我们可以开心,相信未来会有改变,事情会变好。然而必须承认,这可能只是一个不愉快的想法,工作可能会越来越差,或者这种变化只有在10年后,20年后才能发生,这是无法确定的。所以在大学里,你的思想要处于特别敏捷的状态,要随时观察外界的变化。假设你很死板或者很迷信,那你离滑落的时刻就不远了。

迷信“天赋”的人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我有天赋真本事去外企,IBM,微软,这种想法特别幼稚。你真的不觉得加入了IBM或者微软的人都是特别有才华的人吗?10有1个人,很好。这并不是说像IBM这样的公司喜欢招相貌平平的人,而是因为识别一个有才华的人太难了。可以,可能10%的识别率很好。一些劣势企业,100个人中可能有1个人才,而这1个人才都被挤出去了。IBM的高超之处在于,不仅能得到10%的人才,还能留住他们。我是从一个个人资本专家那里听到这些话的。如果你真的没有听到这些话,所有的人力资本管理者都说自己招到了最有才华的人,否则就没有他这个个人资本管理者的必要了。

我这么说是想告诉你,如果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你看到在中国做发明很难,你想加入一个大型企业,那么你面临的第一个头衔就是想办法让大型企业的人知道你真的很有才华。可惜天赋在脑袋里,一般人是看不见的。很多有天赋的罪犯最大的缺点就是关键时刻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即使证明了自己的潜力。这给了很多人一个填空的机会。比如有人特别擅长收集论文,可以出好几篇SCI的论文。他甚至雇人制作这些仪器,或者使用其他欺诈手段。总之,他通过这些东西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因此,他也体面地进入了大型企业。记住一个假设,人力资本高管笨拙而懒惰。如果不是笨拙懒惰,90%的平原人是不会涉足的。

所以如果你假设你真的很有才华,你的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更何况真正有才华的大学生真的很少,你很可能不在其中。所以,请在此时翻转硬币的另一面。这一方面是为了得到一些证明自己天赋或者潜力的证据。这句话的具体解释是,如果你没有天赋,至少可以向别人证明你的潜力。如果你真的很有才华,一定要让别人知道这一点。姜太公对幸福的热爱之类的典故早已过时。

“证据”可以是毕业证、证书、论文、可以透露的作品、高分成绩榜、推荐信、经历,总之就是各种可以证明你的才华和潜力的怪异文书。

很多自以为有天赋的同学特别固执,会歧视这些设备。他们也会找到各种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他们会认为专业课死了,老师不称职等等。然后得出结论,学好这门课的人都是傻子,都是浪费时间。其实最蠢的是你。你的缺点是你认为你学到了很多有效的东西。其实你学过的设备很可能没用,你只是把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而那些你不喜欢的专业课,你鄙视的所谓高分,只是有一种奇怪的影响。

我有一个非常聪明的搭档。他不喜欢大学的专业课,然后花时间自学电脑。后来在大学拿到了法学先进典型的证书。据说证书极难拿到,他们年级只有几个人拿到了。

但是,这家伙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在中国做模特见证人的生活其实很辛苦。正如我之前所说,盗版和其他侵犯常识产权的作品伤害了榜样。找工作还可以,致富就比较难了。这家伙觉得在国内软件公司没前途,想出国。这时麻烦来了,他大学的成绩一塌糊涂。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学不好,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懒得学,所以几门课都不及格。

这在国外大学的招生委员会眼里是致命的。他们不看你的高级法制模范证书,不知道你的智商,也不会给你一道题看你能不能解出题目。他们只看那些看起来很科学的硬东西,比如GRE成绩,托福成绩,大学成绩,论文等等。尤其是你在大学的成绩,他们更看重。有时候真想骂他们一句“你们这些家伙,难道不知道国内的专业课都很* * *”

但是,不管你怎么诅咒,外国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也有自己的苦衷,就是不看这个能看什么?这个设备可能会筛选出一些有才华的人,但总比没有规模好。

所以我的同谋者去美国留学的企图基本破灭了。他的感觉是,这个世界是按照一些规则运行的,有些规则其实是不合理的。但是,这个规律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一定有它自己的道理。美国大学和中国的录取制度不都是这样吗?比如高考,明明把一部分有才华的人拒之门外,又收回了一大批无脑的傻逼。但是,不实行高考就可以了吗?那只会把更多有才华的人拒之门外。所以,我们不需要盯着这些规则或者制度的缺点,也不需要挺直腰杆反对这个制度。我们只需要按照别人的规则来玩游戏。

这些年我最大的发明是,大学里觉得越聪明的人,做傻事越粗心。情报被情报所误,也就是说。

上面说了很多,基本都是攻击那些活泼有个性,想在大学有所作为的大学生。但其实我们大学的人更多。这些人是测试狂。他们不求独立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是热衷于各种考试,钻各种空子,比如美国大学毕业的空子,大企业就业的空子,政府官员毕业的空子。我之前说过,就算是IBM、微软这样的大企业,90%的庸人都有可能混进去,更别说其他部门和单位了。所以这些人是有永久市场的,这也是我鼓励大学生注意找证据证明自己的广告位的原因。

但是,我在本书第一章说过,大学的成功,无非是阶段性的成功。假设参加各种考试,积累各种证书,而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真正常识的获得,是一件极其遗憾的工作,这是另一个极端。因为就算进了IBM这样的大企业,也不一定总能混得下去,东郭先生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的。大学四年还是很宝贵的。假设有可能,建议你掌握一些真正的技能。

真本事的题目极其复杂,这里先留个悬念,以后再告诉你。

结论:我们在大学应该树立这样一个目标:努力学习真正的技能,获得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和潜力。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大学里你不能忽视任何东西。虽然,两者会有冲突,有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比如,当你学习某项技能时,你会判断它会占用专业课的时间;你也会觉得学一门课是浪费时间。这时候,还不如背几个英语单词。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千万不要走极端,控制好自己的熟练程度,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聪明的大学生,一定善于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美国大学的专业课要求平均分在80分以上,这个平均分80分就是你的底线(具体算法我后面再说)。假设你其实很讨厌你的专业课,那你就努力争取平均分80分以上,然后你就可以自由悠闲的学习剩下的了。经常看到这样巧妙的说法,比如“虽然前提是合格的,但是我觉得没有有效的装备我是不会学的”。这种说法也很流行,被称为60分钟万岁。我详细说了,大学生阶段很难分清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用的。如果你用那些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的设备,把你手里的60个点省下来,你最后可能会从事另一个职业,比如出国读博士,或者读MBA。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动风险太大,但收益微乎其微,是非常不划算的买卖。

同时希望大学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忙着参加各种考试,拿各种证书。希望大学生能充分利用宝贵的大学四年时间,学点真本事。其实对于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四年都是极其宝贵的时间。

假设真技能叫“真”,证书和考试成绩叫“虚”,我建议你把“虚”和“实”结合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在大学阶段打下很厚很宽很宽的基础,在大学阶段种树,不挖井。大学阶段,不要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要为自己发明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所谓狡兔三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