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刚的个人故事

1.研究方向:电化学与材料科学。

其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电化学氢传感器、合金电沉积、纳米材料制备、金属腐蚀检测与监测技术、镁合金表面处理与电镀、纳米生物电化学等。

2.教育

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博士,1999.7。

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工程硕士,1990.6。

湖南大学化学专业理学学士,1981.12。

3.教学情境

参与教材的编写;& gt10月23日获得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的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8)。此外,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实验和工程材料化学讲义已编写,:& gt、“电化学-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电化学原理与方法”、“电化学理论与测试技术”等多本书籍供高校教学使用。

讲授过合金热力学、普通化学、工科大学化学、化工热力学、金属腐蚀研究方法、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物理化学、电化学原理、电极过程动力学、电化学研究方法等10本、研究生课程,有20多年高校教学经验。

4.科研状况

从事电化学、材料保护和功能材料的研究。承担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钯合金纳米线的制备及吸氢动力学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镁合金预镀与高密度镀层电沉积界面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薄液膜下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镁合金防护纳米结构膜的组装及成膜机理研究(湖南省科技厅,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耐蚀镁合金电子产品及汽车零部件无氰电镀工艺研究(广州科技研究);钢铁氢腐蚀在线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辽宁教委):循环伏安法氢电极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辽宁科委):镁合金腐蚀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湖南大学研究基金);《硫化氢腐蚀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中国石化);建筑铝板氟碳喷涂技术研究(湖南省建设厅)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5.主要代表作品

(1)肖耀坤、*、袁娟、王金印、陈。电沉积法在HOPG表面制备钯镍合金纳米线阵列。电化学学报,2006,51: 4218-4227。

(2)肖耀坤、白城翁、*、王金印、胡伯年、陈。高取向热解石墨上Pd-Ag合金纳米线的电沉积。应用电化学学报,2006,36(7): 807-812。

(3)陈觉灵、*、胡伯年、、叶力源、。化学镀镍中的锌过渡层。表面与涂层技术,2006,201(3-4):686-690。

(4)胡伯年、*、陈觉灵、李英莉、叶力源。镁合金AZ91D无氰化学镀镍磷工艺研究。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报,2005,21(3): 301-306 .

于刚*、刘跃龙、李颖、叶丽媛、郭晓华、赵亮。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2002,12(6):1087-1098。

(6)俞国桢、张晓燕、杜延林。“加氢反应器壁中的流动氢监测”,腐蚀,2001,57(1):71-77。

6.申请化学、电化学、材料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优势:

(1)考试科目轻松:政治、外语、物理化学(理科)、有机化学(理科)(无数学);

(2)研究方向为学科前沿: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是21世纪化学的前沿领域;

(3)电化学和材料科学应用前景广阔,对就业很有帮助;

(4)本专业研究生有直接学习的机会。欢迎有电化学基础的研究生报考该领域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