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外流的定义

人才流失虽然是一种现象,但强烈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才观的畸形。

花钱买技术,单纯依靠引进,很容易导致国内技术人才的流失。

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资源中,几乎没有超出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作用的力量。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电力技术的问世,再到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一部人类发展的长卷,其实就是一部生动的人才活动史。尤其是当科学技术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宏大背景,自主创新成为全球企业的知识,科技人才凝聚的时代意义更加凸显。

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进口加工再创新,其中关键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能力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基础,所以基础研究过硬的人才是支撑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如果说全球75%的知识产权集中在发达国家,不如说同等比例的原始创新人才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原始创新人才数量上的差距。资料显示,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近6000万,但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却少之又少。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和1566个重大二级组织中,我国科学家参与领导的仅占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在二级组织中仅占1%。原始创新型人才总量紧缺,顶尖人才和大师级人才短缺始终是挥之不去的痛。

因此,要重建基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定规模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科学家势在必行。战略科学家要能把握科学全局,思考前沿重大科技问题;领军科学家要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组织团队做出创新成果;无论是战略科学家还是领军科学家,都应该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科技创新,有能力创造新的理论、学派甚至新的科学。

应该看到,中国不缺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口号,但中国极其缺乏崇尚人才、珍惜创造的社会环境。山东锅炉工人刘宝静,取得了30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25项获得国家专利,但应得的待遇长期得不到落实,住着危房,负债累累。参加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试验的工程师王金拴,退休后为了改造自己的专利产品“密码锁盖”,四处寻找机会,结果成了一名负债累累、精疲力竭的“被骗专业人员”。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技的氛围。

人才流失虽然是一种现象,但强烈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才观的畸形。“花钱买技术,单纯依靠引进,很容易导致国内技术人才的流失。”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曾猛烈抨击,“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都出国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逻辑:中国花大价钱在国外培养人才为外国企业搞科技创新,然后这些跨国公司来中国利用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大赚一笔。”而科技行政化管理是中国必须深刻反思和修正的环节。相当一部分科技活动要经过“立项——申请——研究——颁奖——授奖”这一复杂的行政流程,使得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流动受到一些非科学专业人士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压制了科技人才的创造性。

科技创新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艰辛探索过程,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因此,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非常重要。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第一次全面测试以失败告终后,该项目已经进行了8次测试,其中5次成功,3次失败。即便如此,他们的研究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当英国研制的第一个火星着陆器“小猎犬2号”成为英国太空探索史上的失败记录时,领导该项目的科学家科林·皮林格并没有受到同行或其他人的人身攻击。相反,英国王室成员认为皮林格体现了英国人的毅力和独创性。包容创新人才的个性,包容他们的缺点,甚至包容创新成果的失败,既是对科技创新的巨大支持和鼓励,也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下来的时代精神。

君子三代。教育承担着培养和塑造人才的特殊功能。为此,我们今天应该树立以自主创新为坐标的大教育观。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基础教育体系无法造就各类人才的繁荣格局,只给学历和学位的人才评价命题势必排斥和阉割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所有这些被决策者和专家学者反复诟病,甚至普通人都能戳中的痛处,真的需要推倒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