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空城计不是诸葛亮设计的。背后的导演是谁?
当时诸葛亮已经没有更多的兵力对抗司马懿了,但是他用自己的冷静、智谋和琴艺把司马懿逼入了纠缠。最后,他坚信诸葛亮肯定布置了陷阱,就领兵撤退了。
但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一生并未使用过空城计,那么小说中的这段摘录是怎么来的呢?真正使用空城计划的人是谁?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自旗下人才辈出。这其中,有以权谋私的,有英勇善战的,也有阴险狡诈的,让三国越来越精彩。
诸葛亮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一个通灵者般的存在,所以关于他的故事是最引人入胜的。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增加了很多内容,以烘托诸葛亮的威势,使小说更具魅力。
但实际上,小说中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一些事情,其实是借用了别人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空城计。从史书的记载可以发现,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使用空城计。
据官方记载,诸葛亮确实在平阳驻军,但关于马谡的《无心街亭》并无史料佐证。而且当时司马懿还在荆州,两年后司马懿才第一次带兵讨伐蜀汉。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在平阳的交锋,没有任何史料佐证,时间地点完全不合时宜。
既然诸葛亮没有用空城计,那么作者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把这个计划改成诸葛亮的呢?其实真的有人用过空城计,而且不止一个。
一,
赵云的空城计
赵云非常勇敢和忠诚。赵云作为刘备最信任的士兵之一,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护刘备的安全。他类似于保镖。他真正出去战斗的次数并不多。虽然次数不多,但这些出场都让人看到了赵云勇敢足智多谋的一面,居然都上演过?空城计划?。
为了争夺汉中,曹操与刘备集团爆发了汉中之战,但原本野心勃勃的曹操却受到重创。夏几个回合就被黄忠斩首,这让曹操大怒。现在将军被杀,耽误了汉中之战。曹操不甘心,于是领兵攻打平阳。
让曹操亲自出马。这才是真正的敌人。黄忠决定在夜间偷袭曹骏的粮草,并与赵云达成协议。如果第二天黄忠没有回来,那就证明他被困住了,赵云会出城帮忙。
曹操真的很快。发现后困住黄忠,然后在平阳城外领兵准备进攻。
与此同时,赵云看到约定的时间到了,黄忠还没有回来。赵云调军开城门迎敌,没想到迎面碰上曹操。
这时,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军中其他将领建议关闭城门,不要与曹操正面交锋。毕竟当时城内兵力不多,等待外援也要很长时间。但是赵云不同意。他想出了一个计划。他下令城门不关,弓箭手埋伏在门后,而赵云自己则走上城门,大声向曹操宣战,允许他们攻城。
城下的曹操犹豫不决,尽管情报显示平阳城目前兵力不足。
但是赵云的姿势是要你进骨灰盒吗?照现在的架势,冲进城后会不会被封闭,敌人跳出来困住自己?
带着这个疑问,曹操遂下令撤退。不料他的军队刚一转身,身后鼓声大作,赵云引兵追杀。慌乱中,曹骏也损失了许多士兵。这一仗,赵云轻松取胜。
据三国志记载,这是三国志中最有理有据的空城计。赵云因为这场战役而出名。刘备说他充满了勇气。不幸的是,赵云没有太大的野心,一心一意跟着刘备。这样的选择让他的将军们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小说中诸葛亮的空城计与赵云如出一辙。我们不得不怀疑,赵云的空城计是不是为了让小说中的人物更丰满,情节更吸引人而放在诸葛亮身上的。
第二,
文聘的空洞计划
文聘是魏国江夏的太守,也就是现在湖北武汉的西北方。这个位置也一直被虎视眈眈,尤其是孙权,等了很久,直到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孙权立即发兵,包围了江夏。
此时魏正在准备曹丕的丧事,一时间没有得到及时的指示。孙权成功包围江夏,文聘面对孙权的军队也是苦恼不已。保持沉默,等待救援,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这条战线会被拉长,没有准备,失败是必然的。
在两军开战之前,都会派出使节来通知作战时间,所以当孙权的使节赶到的时候,他们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文聘正在睡觉。使者再三确认,文聘的部下仍然告诉他,太守生病了,还在休息,所以他让使者先回去。
这个消息让孙权很在意。文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但他已经攻击了城门前,他可以睡觉?这里面有猫腻吗?
有了这个想法,攻占江夏的命令就从孙权这边迟迟没有下达。此时荀彧刚到石羊,得知孙权来攻江夏,荀彧急中生智,利用当时石羊的山势,领兵站在山头上,一千多名将士全部点燃火把。
大火熊熊,看起来有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孙权确认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决定撤军。就这样,江夏逃过一劫。
与赵云的相比,文聘的空城计显然要偶然得多。如果当时于迅没有出关,只是给孙权几天时间消化他的疑虑,那么江夏能否全身而退就是个问题了。
两次空城计都没有诸葛亮的影子,但是不得不说,这两位使用空城计的将军都很有胆识,真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