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手谷歌气球项目,软银的高空互联网野心开始显现。

由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开创的ProjectLoon高空气球互联网项目,一直被外界视为谷歌“连接世界”计划的实际体现——直到今年5438年6月+10月谷歌宣布该项目完全关闭。在此之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ProjectLoon是比“星链”更经济的无线网络服务,在同类型服务中也更有机会进入商业化阶段。

时至今日,这种声音依然在业界回荡,甚至引起了一些巨头的兴趣。据日经新闻报道,软银正计划近期重启被谷歌放弃的ProjectLoon。根据软银的计划,最早将于明年6月5438+10月发行首批可持续发展债券,为该项目筹集约300亿日元资金。值得注意的是,软银还在今年9月接受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200多项相关专利。

现在看来,软银的进入似乎又给了ProjectLoon希望。但纵观全球各种高空互联网、海底光缆、近地轨道互联网相关项目,能独立走到大规模落地阶段的玩家少之又少。即使软银有多年的运营商经验,背后有雄厚的资本,要完成谷歌未竟的事业,恐怕更是难上加难。

图片来自Yandex

ProjectLoon:谷歌失败的气球游戏

如前所述,ProjectLoon源于谷歌两位创始人对高纬度气球的痴迷,由连续创业者迈克·卡西迪付诸实践,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硕士。在他们2013做出的初步规划中,一系列漂浮在平流层的氦气球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通信网络,为全球30亿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上网的人提供接入服务。

起初,这个系统的简单是不可想象的。ProjectLoon团队甚至把信号中继设备直接挂在气象气球上,然后让它升到10公里的空中,再检查是否能接收到信号。经过一段时间的故障和改进,他们只对中继设备进行了轻微的修改,包括将其安装装置更换为模块化的铝载体,用金属聚酯薄膜覆盖以抵抗辐射和温差,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提高供电能力。

这使得ProjectLoon的气球成本更低。根据谷歌披露的数据,单个气球的成本只有几万美元,而同等功能的微型卫星成本只有几亿美元,如果算上发射成本,甚至更高。此外,气球的发射频率远高于卫星。到2014,ProjectLoon已经可以每天放飞20个气球。

成本低是外界看好该计划商业化的原因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ProjectLoon也有很多不足。

一个例子是,当气球着陆时,不可预测的天气很可能会扰乱飞行路径并导致事故。2065438+2004年6月,一个气球降落时意外钩住了一些电线,导致华盛顿附近小镇的一些房屋停电。

此外,由于依靠气流移动,ProjectLoon的应用范围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基于此,ProjectLoon长期只能在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业务,因为他们的大气控制相对宽松。

图片来自Yandex

种种不利因素,加上谷歌将新兴业务重心向自动驾驶等领域转移较晚,导致ProjectLoon商业化迟迟不能实现,亏损更加严重。与此同时,接手项目的技术大佬们也相继离开,包括卡西迪和他的继任者汤姆·摩尔(tomm moore)。最终,无线天线公司Quintel的前负责人alastair Westgarth在2017开始了这个包袱,但他仍然无法扭转商业化的不利趋势。今年5438年6月+10月,他不情愿地用一篇博文宣布了ProjectLoon的终结。

“可悲的是,虽然团队在过去9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但事实证明,通往商业可行性的道路比预想的要长得多,风险也比预想的大得多。韦斯特加斯在博文中写道。

软银和ProjectLoon真的互相需要吗?

与谷歌不同,软银对多元化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探索并不迅速。虽然早在2011日本大地震海啸时就开始探索地面天线的替代方案,但长期以来没有实质性进展。

2018年初,软银正式迈出第一步,宣布与美国航空环境公司成立合资公司HAPSMobile。这家公司的目的是研发高空、长航时的太阳能商用无人机,即所谓的“高空伪卫星”。据悉,软银和美国航空环境公司在初期投资高达6500万美元,支持HAPSMobile开展相关研究。

软银和谷歌在高空互联网上的交集又要推迟一年——2065 438+2009年4月,软银通过HAPSMobile向ProjectLoon投资65438+2500万美元。双方的联合声明中提到,此次合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使用对方的技术、规范各自的空中和地面网络设备、参与监管等方面。

“通过汇集我们的技术、见解和经验,我们可以加快平流层的使用,以提供一个全球网络。软银CTO兼HAPSMobileCEO Miyagawa Run如是说。

图片来自Yandex

这话没错,但直到谷歌主动放弃这块“鸡肋业务”,软银和ProjectLoon的互补才真正开始。

对于ProjectLoon来说,它不仅可以使用软银在全球多个国家的运营商服务进入这些市场,还可以借助后者在通信技术上的进步广泛部署5G设备,从而在网络速度和稳定性上更具吸引力;软银方面也可以借此机会在灾害频发或互联网覆盖率低的国家打开局面。

然而,软银的投资风格不再像过去那样大胆。在WeWork等初创企业的投资事务遭遇“挫折”后,软银更加强调“现金防御策略”,那些烧钱数年却未能形成有效商业化模式的企业不再受其青睐,即使对方是技术驱动型企业。没有例外。除了正在等待监管机构批准的400亿美元出售Arm之外,软银去年还将其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转让给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以换取8.46亿美元的回报。

即使如谷歌之前所说,ProjectLoon的单个成本确实比发射卫星要低,但是这个计划需要的气球数量要比卫星多得多。再加上后期对设备质量的要求很高,它消耗的资金绝对不会是个小数目。如果未来软银再出现一些投资失误,导致其回血卖资产,那么像ProjectLoon这样烧钱但又难以商业化的项目可能是其首先考虑出售的。

巨人和“国家队聚在一起,卫星联网比气球还香?”

与热气球组网模式相比,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链”为首的卫星组网模式提前构建了商业模式。根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领导层宣布的预期,卫星链网络未来将带来高达300亿美元的年收入——毫无疑问,这可以有效弥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火箭发射业务造成的赤字。

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扩张和卫星发射进度正在逐步加快。根据其此前公布的数据,其组网卫星已达1500多颗,活跃用户数达69240。在今年6月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21上,SpaceXCEO elon musk夸口说,星链“很快就会有几十万用户,12个月可能会超过50万。

图片来自Yandex

随着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采用卫星联网模式,包括亚马逊及其太空公司蓝色起源。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谷歌相比,它的计划并不逊色。

2019年4月,亚马逊公布了其柯伊伯项目,并通过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申请,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根据公布的数据,这些近地卫星包括784颗位于367英里高度的卫星,1296颗位于379英里高度的卫星,以及1156颗位于391英里轨道的卫星。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还在今年7月收购了脸书的卫星研究团队,以及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和设备。据说这个团队有十几个卫星互联网专家。

虽然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但科技巨头对太空的持续曝光并不那么讨人喜欢。许多业内人士质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亚马逊等巨头可能会利用卫星网络为自己创造竞争优势,就像脸书在Internet.org的合作计划一样,将竞争对手的网站排除在印度和其他地区的服务之外。这实际上背离了各种联网项目诞生的初衷——全球互联网普遍覆盖的理想。

基于对类似情况的担忧,参与卫星组网计划的“国家队”开始逐渐增多。

去年年底,欧盟签署了类似星链的近地轨道项目,将为欧洲相关政府机构提供安全保密的通信,并为偏远地区提供卫星网络服务。欧洲国家希望* * *斥资60亿欧元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卫星网络项目,以改变欧洲目前在卫星网络方面的落后局面。

今年165438+10月初,卫星运营商OneWeb的创始人格雷格·惠勒(Greg Wheeler)向卢旺达航天局提交了一份文件,希望将数十万颗卫星发射到地球轨道上,建立太空互联网,而他的背后是卢旺达政府;在这之后不久,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也透露了他的“球体卫星项目”的进展。据他介绍,俄罗斯将在2024年建成太空互联网。

图片来自Yandex

在中国,类似的卫星互联网项目也在酝酿之中。早在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础设施中的信息基础设施,一年后,国资委宣布成立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已公布的消息,这家公司注册资本已达6543.8+00亿元,是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单中,继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之后的又一家通信运营商。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参与多元化互联网解决方案探索的玩家只会越来越多,但基于这些项目巨大的成本和开发难度,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自完成全球化布局的壮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进入市场,通过收购增强实力,各国对高空和近地轨道网络项目的布局不会停止。至于谁会在这个新战场上拔得头筹,还需要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