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儒学国学吗?

问:最近,电影《孔子》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专业人士认为,孔子会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国学。请问国学是“儒学”还是“国学”?-上海吴中路刘光明答:所谓国学,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清末,中国处于被列强欺凌和瓜分的危机之中。革命派为了唤起国民的民族觉醒,以及反清革命的动员,也包含了他们对建立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诉求,所以他们提倡国学。章太炎说:“国之士,为立国之源。”他把国学的兴衰与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指出国学若亡,国家不可立。登势说:“中国的学者呢?一个国家的所有学问也是...有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学问。学之者,学一国之学,以为对国家有用,而治一国者也。中国的读书人,天生一国,因为地理和人的本性,一刻也离不开。君子生于一国,则知学,知爱其国,爱其学。”爱国与爱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国学是在清末民初的爱国热潮下兴起的。国学和国学教育是以西学为目标和伴随的。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尤其是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梁启超说:“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患国内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一个国家屹立于天地之巅,必有其特色。如果你想为你的国家做好事,你不能不伴随着这种特质成长...否则你就摆脱了古人的奴役,复活了一个崇拜外人,鄙视自己人的奴役。恐怕得不偿失。”五四之后的三十年,一方面西方文化铺天盖地,一方面国学教育最好。在那个时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中,国学都是重要的内容。从学前班到小学,从中学、中专到大学,包括教会学校,都有扎实的国学基础知识和中国人处事方式的教育,值得今天效仿。国学的内涵非常丰富。章太炎把固有的学术文化和经史子集纳入国学。他的《国学概论》讲小学(文字学)、经学、哲学家、佛学、理学、文史、制度。钟太的《国学概论》侧重于六书、音韵、章句、六艺(六经)、诸子百家、目录、汉宋异同、文章体系。朱自清的《谈经》讲的是《说文解字》、《五经》(分别)、《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百家、辞赋、诗词等。钱穆的《国学概论》类似思想史,讲孔子与六经、先秦诸子、焚书坑儒、汉代经学、汉末批判思潮、魏晋谈话、南北朝经学与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民国考据。可见,国学的范围虽然宽泛,但就国学教育而言,总是比较单一的。一般来说,要理解所谓的国学,就要对古代文字学(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有一点了解,再对经学、史学的初步子集有一点了解,对古代思想史有一点了解。我们不能缩小国学的范围。一方面,汉学不仅仅是汉族的学术文化,还包括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及其与汉族的交往史;另一方面,传统国学既包括精英传统,也包括小传统,如民间文化、传说、音乐、歌舞、技艺、建筑、服饰、礼仪、习俗、宗族、契约、行会、民间组织等。,比如今天的一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国学还包括历史上中外区域文明的交融,如外来文明的传入、西域研究、佛教及其中国、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内容和历史进程等。,都属于国学范畴。当然要明白国学,经典,历史子集等。,不是汉族的专利,而是包含和汇聚了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国学教育要始终抓住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钟太说,读书要有向导,就像旅行要有船有地图,但是到了极致,一定不能忘记目的地,就是返璞归真的乐趣。他认为国学的回归在于义。我们知道,义是考证和修辞的灵魂。在国学的多层次中,最高层次是国魂,即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层面,这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儒学的范围也很大,但比国学小很多,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多元的,儒家思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是流动和变化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是如此,它与其他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然而,在过去的2500年里,儒家思想渗透到整个社会,适应和规范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并体现在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教育过程、私人修养、气质修养等方面。它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取向的结晶,甚至达到了人们每天都不知道的地步。极其草根。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东亚和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基础和伏笔,它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汉学,又称中国学,是外国人,尤其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总称。国学和汉学可以完全不相干。我们尊重和借鉴海外汉学家和汉学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那些研究是什么?侧面细节,缺乏内在精神。外国人将汉学(中国学)视为纯粹的客观对象,而中国人则自然而然地将主观感受投入汉学,抱着温存尊重的心态,身体力行。中国人有义务接触自己的经典,在国语、汉语、国学方面要有起码的素养,反过来滋养中国人。希望教育部门、社会和家庭在儿童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我们不能缩小国学的范围。国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之魂,即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层面,这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作者是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