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磷化工与矿物清洁加工技术、钛矿加工与钛化工过程、过滤与分离机械、石油化工反应过程、化工设备与过程强化、膜科学与技术、化工新材料、微流体技术、计算化学与催化工程、大型工业过程管理软件、生物质加工与可再生能源、制药与生物化学等。
基础研究
药物研究:靶向药物释放、水基药物合成、分子药物设计等。
微反应器高效催化剂研究:微通道反应器、生物传感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
化学材料交叉学科:智能膜材料与膜过程、智能控释载体、生物医用材料、微流控技术等。
生物化学交叉学科:微生物冶金、微生物脱硫、微生物水处理、生物能源等。
分离过程:过滤机械和膜技术、分子分离过程、生物质提纯等。
工程研制
产品工程建设:大型磷铵联产技术、30万吨/年MAP技术、65438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技术、8万吨/年大颗粒尿素成套装置、2.5万吨/年工业磷铵、65438万吨/年磷酸生产装置、4万吨/年磷酸氢钙、3000吨/年氨基酸。
产业化试验:500吨天然气等离子乙炔、1万吨橡胶添加剂造粒、500立方米焦化废水处理、8万吨/年精盐内热式流化床干燥、25万吨磷石膏CO2转化生产硫酸铵、大型电厂脱硫成套、5万吨醋酸乙烯合成反应器。
有利的技术领域
◆磷化工技术及成套设备
在磷化工方面,学院建立了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四川大学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瓮福磷化工,是国内最大的磷化工产业与工程研发团队。先后开发了MAP成套生产技术、DAP尾气联产MAP大型成套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成套技术、磷酸氢钙成套技术、窑法磷酸高温反应技术以及相关的磷酸盐和磷化工生产技术,引领了近20年来我国磷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优势技术领域
反应新技术:大型磷酸中和反应器、大型矿物(磷矿、钛矿等)酸解反应器。)、烃类(甲苯、环己烷、丙烯等)的氧化反应技术。)、加氢反应技术(油脂加氢、BDO、苯胺等。)、等离子体甲烷裂解制乙炔反应技术、醋酸乙烯合成反应器、高温窑炉反应技术、微通道硝酸铵反应器等。
流态化造粒技术:气固循环流化床技术、高效流化床干燥技术(内热式流化床干燥技术、脱水/干燥一体化技术及装备技术、振动流化床技术)、转鼓喷浆造粒技术(磷铵造粒、大颗粒尿素、橡胶助剂等。),喷动床造粒和包衣技术。
粉末冶金技术:涂层干喷技术、离子交换膜电解制备高纯金属粉末、镍锌铁氧体粉末沉淀、功能氧化锌、磷酸钴、超细镍粉制备技术、各种金属冶金炉技术、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分离镁回收锌和硫酸、湿法炼锌废电解液除氯节能降耗。
催化剂:蒸汽转化催化剂、硫酸转化催化剂、加氢催化剂、均相氧化催化剂、甲醇催化剂、二甲醚催化剂、乙酸乙酯合成催化剂、硝酸合成催化剂、有机合成催化剂等的制备、研究和工业开发。配置催化剂和反应器设计、低阻床催化剂设计、界面改性光催化剂等。
计算机模拟与大型管理软件:计算化学与反应动力学计算、发动机燃烧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流场模拟、化工过程模拟与单元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设计、大型企业管理与实时控制软件等。
无机化工技术:磷石膏废渣制备硫酸钾铵新工艺、湿法磷酸强化过滤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制备高浓度三元复合肥、正磷酸盐和偏磷酸盐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聚磷酸盐和饲料级磷酸氢钙成套技术、氯化铵转化技术。
专项分离技术:废醋酸处理技术、汽车用压缩天然气深度脱水技术、天然气脱硫技术、循环水阻垢防腐新技术、渗透汽化膜技术及膜分离过程应用研究、旋流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精细化学品:对氨基苯酚、对乙酰氨基酚、6-甲氧基-2-萘基乙基酮、3,4-二甲氧基苯乙酮、3,4-亚甲二氧基苯酚、3,4-亚甲二氧基苯乙酮、4-苯基苯乙酮、新型无机抗菌剂、颜料系列、晶须材料等合成新技术。
单元设备:液-固、气-固、气-液、液-液-固分离工艺强化及设备开发,离心沉淀和离心过滤工艺及设备设计与技术,强化传热技术及高效换热器,高温余热回收装置技术,泵和风机优化设计及耐腐蚀特种泵和风机专有技术,泵、压缩机、风机等装置优化节能技术,压缩机无油润滑技术及流体密封技术研究。
生物技术:生物柴油和丁醇发酵生物质能技术、微藻和细胞培养技术、微生物脱硫技术、生物质提取技术、生物成分分析技术、心包材料表面改性诱导组织再生和控制降解机理、光学或酒精酶的拆分。
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在磷化工、磷资源化学、磷矿清洁加工方面优势突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国内最大的磷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开发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承担的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该中心将依托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科研和学科优势,建立跨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成为中国最大的磷化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该中心拥有国内最大的磷化学与工程研发团队,其开发的料浆磷铵工艺对我国磷肥生产行业的进步和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湿法磷酸净化和磷铵规模化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建成六套20-30万吨大型磷铵装置,为我国几大磷肥企业升级和全国磷肥产业结构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产学研结合高校工程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该中心已进入国家“985”四川大学西南资源环境与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将建设成为在选矿与清洁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中心,并与企业建立了多个技术中心,其中“四川大学-瓮福磷化工技术中心”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近期,该中心在继续发扬传统磷化工优势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向精细磷化工转型,结合当前全球研究热点,开展了磷酸亚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钴锂、六氟磷酸锂等系列功能性精细磷酸盐,取得了成果,赢得了企业的青睐。
四川大学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研究院
该中心是在“特色矿物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985工程二期)”基础上建立的跨学科创新平台,是四川大学“新能源与新材料低碳技术研究院(2011创新计划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以化工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为目标,以CCU(二氧化碳循环利用)为导向,以循环利用为特色,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高水平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创新平台和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
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
1.从工业固体废弃物中直接矿化CO2的CCU技术
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对CO2减排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国际上现有技术成本高的现状,提出了“以废治废”和CO2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路线,通过化学清洁生产工艺完成CO2减排,同时提高环境、资源和经济效益。
该方向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与中国石化、瓮福集团等合作。“低浓度尾气CO2矿化磷石膏联产硫基复合肥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已进入田间模型试验。
2.天然矿物矿化CO2的CCU技术。
在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范围内,有许多矿物质可以作为CO2的天然矿化剂。提出CO2与水不溶性钾矿在催化剂溶液中反应矿化成性质稳定的固体碳酸盐,并提出CCU技术创新制备钾肥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使CO2矿化在有利可图的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
该方向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与瓮福集团、延长集团等合作。“钾长石矿化CO2联产钾肥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研究课题获得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中试开发。
3.流程工业节能与“三废”源头治理的多相流技术
多相流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普遍方式。优化多相结构和转化路径,提高转化效率,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三废”排放的源头技术。因此提出了热力学势差控制的相转移原理,通过相转移实现小温差、小浓度差、小速度差的“三废”物流减排。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开发了“重型柴油机排气污染与钻井废水同步处理”技术。与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在多个油气田钻井环保项目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入选科技部第一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目录。
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
化工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5。主要从事化工装置设计和化工科技成果工程,具有乙级化工设计资质。大型磷化工生产装置产学研项目自2001首次建成以来,在湿法磷酸提取净化、精细磷酸盐研发、新能源锂化工等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院承担的主要项目有瓮福集团20万吨/年粉状MAP装置和12万吨/年粒状MAP装置、安徽六国化工FPPA项目、四川天齐锂业新酸化窑设计、四川天齐锂业新建5万吨/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