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法本身真的没有具体的概念吗?

什么是佛教?这个问题应该是学佛的人在一步步学佛的过程中失去了解体的证明。

宣化大师、印顺大师、孔敬大师等。所有人都有适合第一次机会的解决方案。

我分别列出了印顺大师和孔敬大师的回答,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应该就能明白了。

以下是身法老师的开悟,摘自《四圣谛与缘起》和《大乘智慧》。

“前言‘佛教’是佛教和佛法的结合。佛是梵文佛的简称,意为觉醒。达摩是梵文达摩的直译,准确的定义是持轨,即不变的轨法。佛与法的共轭,应该解释为佛的法。”

“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译,意思是悟出宇宙真理规律的人,所以被称为觉醒者。“达摩”是梵文达摩的直译,准确的定义是持轨(即不变的轨法)。某种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后果,中间有不可改变的轨迹规律,这就是必然原理。比如人和一切事物出生后都不可避免的会坏,会被毁灭。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必然的原理都不会改变,所以称之为赛道持有或赛道法则。

“原法是‘非佛所造,非他人所造’;最初被称为“法律方法”;它是自然的、稳定的、普遍的,它被称为‘合法的、合法的、合法的’。”

佛陀说,这个规律(即宇宙真理的规律)不是佛陀或其他任何人创造的。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叫‘法儿’,‘法儿’本来就是这个意思。

宇宙真理定律不是谁的专利,也不是谁的发明。事情就是这样。正是在这个宇宙法则中,佛陀发现了它的真理,并意识到宇宙中有这样一个不变的轨道。他知道这个规律就是这样,是必然的,是普遍的。明白了这个真理法则之后,佛陀就不再怀疑所有法则的真实性了。“合法性”,即真理的规律有其自身的性质;“以法为生”即有恒稳;“法律世界”无处不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面对的身体、心灵、法律都在变化,有一个必然的原则,法律的运行在过去、现在、未来、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这叫法律。

“这种常倍轨道的法律,为什么要叫做佛法呢?因为这是由于印度释迦牟尼佛最初的想法,后来流行于世;佛是法书,法来自佛’,所以叫佛法。"

既然是普遍的,就不属于任何人。为什么要说是佛法?因为这个真理法则是释迦牟尼佛最早理解、领悟、体悟(即创造意识)的。然后由释迦牟尼佛引导给弟子,在世界上流行开来。如果没有佛的觉悟,是不可能开始这样的方法的。佛陀是第一个有创造性(无创造性)的人,它是通过他的语言来展示和表现的。他的弟子将其发扬光大,传播开来,用以指导后人的实践。所以,佛是佛法的基本教,“佛是佛法的基本教,法源于佛”就叫佛法。宇宙真理的规律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真相,所以不能遵循必然原则。佛陀是第一个发现真理和认识道的人。你意识到了什么?就是实现所谓的真理法则。由此可知,佛教与普遍存在的一切规律和现象密不可分,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

”按照“佛的法则”及其引申意义,还有两种解释:

第一,‘诸佛常修法’:法即其道;佛是创造世界实相的人的尊称。谁能创造这个不变的规律,谁就是佛。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佛,都永远和佛道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法,等于诸佛的法。"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时空,凡是认识到这样的宇宙真理的人,就叫佛。佛身证法是普遍规律,任何佛都要经历同样的道理。只要是佛完全实现的,就一定是平等的,因为法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经历的和佛经历的不一样,那就不能称之为佛教。

“第二,‘佛家叫佛家’:经常用佛家,因为佛家最初的想法,所以叫佛家。佛教弟子按照佛陀证悟的教法修行,同样的证悟是佛陀所感所传。在佛教的普及中,他们对佛法进行解释、选择和阐述,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这个佛教弟子想的,说的,当然是佛教。这两点是佛教的正当解释。但是我们所知道的诸佛佛法,其实是源于释迦牟尼佛,根植于佛教。佛门弟子是否传佛,要看他是否符合尊根本教法的特质。因此,我们应该严格执行这一见解,并选择流行的佛教实践和弟子的论述。"

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自己讲的法叫佛法;如果佛不是自己说的,那就不是佛教了。但佛陀曾说:“我说的话如爪上之尘,我没说过的话如土。”真理的规律是普遍的,佛陀所能表达的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就像他爪子上的灰尘,没有声明它被表达为大地。佛说的那部分不就是佛法吗,没说的不就是佛法吗?当你真正理解佛教所表达的宇宙真理法则的真实性时,你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只要内容符合佛陀所唤醒的真理法则,这也是佛法,这叫入佛佛法。佛陀没有老师,自开悟以来,他的弟子们听从佛陀的教导,按照他的方法实验物证。开悟之后,还可以传道。只要教义与佛陀所经历的真理和规律是一致的,所表达的语言可能有所不同,但仍然是佛教,所以称之为佛教(佛法)。这两点是佛教的正当解释。

大乘佛教讲十佛,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可以验证存在的人物。不能只说都是佛教。佛教毕竟是从释迦牟尼佛的身证传过来的,现在最根本的依据还是佛教。所以,佛教弟子弘弘所教的佛法,要看他是否符合尊重根本教法的特性。现在的佛教有很多宗派和流派,他们的很多方法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这让我们很犹豫:如果佛教是盲目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宗派,每个宗派的理论都不一样?人们如何选择?大家都说自己说的是真的,有的不是。在我们还没有学过佛法和开悟之前,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批判和选择?尤其是居士都很辛苦!真正的佛教是很难鉴别和选择的。所以导师指出了这个关键点:一个法师和佛教弟子讲佛法,要看他讲的佛法是否把握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根本教法的特点?所谓“特质”,不同于世间一般规律和异端规律,是佛教特有的,是其他异端和宗教所不具备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佛当时悟到了什么?释迦牟尼佛时代印度时空背景的社会思想和宗教形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佛和外道有什么区别?我们首先要选择这个特性,这样才能看清什么对应佛教的特性,肯定它与佛教的对应性。如果不符合佛教的特点甚至和外道一样,那就要注意了!这是选择的地方。佛弟子传授的佛法,并不绝对代表佛的佛法。经过两三千年的流传,很难保持佛教的原汁原味。经过这么多好知识的选择,总会加入一些民间文化的东西,然后还有各种其他的因缘关系,佛教也逐渐变质,与原著不同,真味淡了。所以我们在对佛教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之前,是没有能力做出选择的。现在读书难啊!

总的来说,我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拜拜,不知道拜什么,跟着大人就行了。小时候台湾省每个地区一年轮流祭神、妈祖、菩萨好几个节日。无形中,我学到了一些普世民间信仰的概念。但是我们不知道真正的意义和内容,以为只要诚心敬拜,就会有福气;心里有恐惧,膜拜更安心;不安全的话,崇拜可能更安全,从而确立我们的观念。如果不选择佛教的特性和一般崇拜的区别,你会认为只要你是好人,不犯罪,但这只是一种信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法律的选择是难以理解的。这就成了运气:如果你崇拜道教,你就接近并被道教思想所同化;如果接触基督教,就会被基督教同化,学佛就很难了。就算你有幸接近佛法,接近法师也是靠运气:听完你学过的好知识,首先会留下印象,这种印象会变成一种机会:这个法师意识到了吗?德行好不好?法律有多深?你研究哪个学派的理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位大师是研究净土的,那么你对净土有更深的理解;如果你是学禅的,你对禅更感兴趣;如果你学习密宗,你会感觉和密宗很接近。你是在无形中靠运气吗?另外,还有我们的感觉:“那是我的主人,我当然听主人的。”主人,对吧?师父讲的够透彻吗?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导致先入为主的倾向。所以,要学会真正的正见,明白佛法的法意,并不容易!对此我深有感触。我发现,尤其是一般社会的俗人的虔诚、保护和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但是,坦率地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非常清晰地确立佛法的知识和佛教的非* *特性,真正具有择法之眼。学佛的人一般都很辛苦。而且有一个现象,不管哪个门派的人学,刚开始学的时候都很渴望,五年后会逐渐发现问题;十年后,我会慢慢自省,发现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二十年后,我会觉得:糟糕!老、病、死都来了,但烦恼依旧未解,生死恐惧依旧。当时人心惶惶,很多人甚至对佛教失去了信心。所以要注意自己学的方法是否正确。你把握住佛教的特点了吗?你明白佛教和世俗主义、异端的区别吗?我们是否打下了扎实的佛学功底,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在身心与人的接触中体验到了佛学的内涵?如果我们真的建立了正确的知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会有开悟和解脱的机会。我们真的掌握了这一点吗?所以导师先指出了这个重点。如何把握释迦牟尼佛根本教法的特点,进而决定所学所闻是否对应?等你学完这门课,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你就有选择了。所以我经常说,上了这个课,不一定马上就解脱了,马上就成了菩萨,成了阿罗汉。但它一定会让我们建立起非常坚实的正确认识佛法的基础,让我们选择自己想要修行的佛法,知道如何解决内在的问题。而且是今生解决,不是死后解决。所以,建立正确理解佛教的基础是多么重要啊!我们这些老学生,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学习,因为他们都受益于某一部分,所以我们坚信佛教,也是基于此。有了选择佛法的眼光,知道了佛法的非* *特性,我们就有能力去选择流行的佛法修持和弟子话语,知道什么样的佛法可以把我们从有用的见解中解脱出来,什么样的佛法只是方便带我们进门。

“[佛教始于众生]一切宗教和哲学都有其根本立场;知道了这个立场,就不难把握他的思想中心。佛教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如果不注重感受,无论从宇宙还是社会的角度,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的角度,都无法把握佛教的真谛。”

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研究佛法,有的探索宇宙第一因;有的从整个社会形态谈;另一种来自我们身心的研究,如唯物主义,只重视物质;唯心主义只重视灵魂的精神,未能抓住重点。如果我们广泛讨论宇宙的第一成因,那将永远得不到。比如我们要讨论上辈子,如果能看到上辈子,前面就有上辈子,延伸无穷,找不到第一因。怎样才能解决问题?科学也是如此,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第一个原因。物质元素中已经发现了夸克,但不是最小的。夸克仍然是由六个条件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从宇宙的第一成因来讨论,那是永远不会有的。最后的结果是想象有一个第一创造原因——上帝,但那是幻想的产物。

导师指出了重点:学佛必须从觉性本身开始。从佛陀出家讲经涅槃可以看出,佛陀要解决的是众生生活的困苦。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苦的,尤其是佛的时代。大家都很苦:物质条件差,政治动荡,大国吃小国的生活,尤其是印度种姓阶层,大家真的很苦。人想要自由,其实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苦难。生活的艰辛非常广泛。除了各种身心上的痛苦,最大的恐惧就是面对死亡的问题。我们不知道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会变成什么。面对死亡,没有人不害怕!这是无限巨大的苦难!佛教必须回到我们的众生,也就是人类,来解决问题,回到主题,回到根本立场。佛教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有地位有财富的人有烦恼,生活环境差的人有烦恼,身体好的人有坏心情的人,心情好的人有坏心情的人有不同的烦恼和悲伤,但同样的痛苦和烦恼是面对死亡问题时该怎么办。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一个根本点。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目前的身心问题。面对苦难的问题,必须从感受开始。如果不回到这个立场,讨论宇宙第一成因还有意义吗?它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你认为上帝是第一因,那么信上帝能解决你所有的烦恼吗?这不是根本问题。

导师指出了重点:学佛不是为了广泛探索宇宙真理,找出第一因。就像现在有人问飞船上有几颗螺丝?除了地球,其他星球上还有生物吗?请问研究这个有意义吗?多少螺丝钉都与解除你的痛苦和烦恼无关!有没有什么生物可以解决我们的痛苦和烦恼?注意,我们讨论的不是那些问题,不是来自社会知识的首要原因,而是来自我们的身心,再回到一个根本,生活的艰辛,生活的艰辛,精神的压力,死亡的压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目前解决不了身体和心灵的问题,如何解决死后的问题?所以,我们虽然说有情众生,但并不只是关心自己当下的身心。我们只是说,从这里开始,从我们可以了解、观察、体验的附近开始,最后深入到证据中,就可以解决生死问题。所以,从众生出发,这是要点。

“探索生命的意义,到达深处,就是宗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它们的含义也大相径庭。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类遭受着自然、社会和自身身心的压迫,不得不依赖他,爱他;我感觉到自己的缺点和渺小,但是我自信自尊,我想超越他,控制他。在这样的活动中,众生从依赖感和超越感中表现出有情意向,成为理想皈依者。宗教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从过去到现在。而一般的宗教,无论是自然宗教、社会宗教还是自我宗教,都有依附性的倾向。自己的意向被对象化,所依赖的是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所以有人说,宗教必然有神灵。每次他们都认为人具有与神分离的品质,这就是我们的自我,心灵或者灵魂。正如基督教所说,人的精神来自上帝。中国也说:天命之谓性。有了这个小灵,你就可以接近上帝,或者与上帝合一。”

孔敬大师的启示,来自对佛教的理解。

第一次正确认识佛教很重要!很多同修对佛教有错误的观念,所以我们广泛出版和流传这本书,帮助初学者,建立正确的佛教观念。虽然言语不尽如人意,但真心支持,真心暖心,希望有缘的同修们能够幸福,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合法的利益!

1.什么是佛教?

同修们:

学佛之前,一定要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误了佛法,即使花很多时间学习,后来也不会有结果,非常可惜!所以,先给你一个最简单最简洁的‘什么是佛法’的报告。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陀出现在3000年前的北印度。根据中国的历史,佛陀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嘉荫),死于(任申)五十三年,活了79岁。中国现代佛教,老一辈的大德,用这个历法作为佛祖涅槃的纪念日。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给大众讲了四十九年的课。佛教消亡一千年后,也就是中国东汉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如果我们想了解佛教,我们必须首先知道:

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

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佛’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智慧和觉悟’。为什么不用“智慧”和“觉悟”这两个词来翻译,而采用了“佛”的音译?因为佛的意义是无限深刻的,我们不可能把中国的词汇里所有的智慧、觉知的词语都包括进去,所以我们用音译,然后注释。“佛”这个词是具体而有用的。从其本体来说,是‘智慧’,从其功能来说,是‘意识’。

生理上,有三种智慧:

第一,‘切割智慧’: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就是正确理解宇宙的本体;这种智慧在佛教里叫做‘切割智慧’。

第二,‘道育智’:物种是指各种现象,宇宙中的现象是无边无际的。这么多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它从哪里来的?是什么现象和过程?后来怎么样了?能够正确认识宇宙的智慧,叫做‘道植智’。

第三,‘各种智慧’:即宇宙生命的真相完全明了,没有任何混乱和错误。这样的智慧叫做‘诸般智慧’。

释迦牟尼佛有这三种智慧。当然,通过这种智慧,我们可以完全正确地理解整个宇宙中生命的真理智慧是伟大的睡眠。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有三种‘觉知’:第一,是自我觉知。第二,可以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唤醒他。第三,是完整的意识。小乘,佛,这些人觉悟自己。他们意识到之后,并没有主动去帮助别人意识到。经典常说这是小乘。大乘菩萨觉悟后,能够主动帮助所有愿觉悟的人。‘希望觉悟’是指机会成熟时,菩萨一定会主动帮助他,让他从觉悟到圆满。这种“终究圆满”在佛教中被称为“佛”,就像其他宗教赞美全知全能的主神一样。佛陀告诉我们,这样一种完整的智慧和美德,‘觉知’就是它的美德,它的作用,一切众生都已足够。《觉远经》里说得很清楚,‘众生皆成佛’;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众生皆有如来之智德’。换句话说,众生与佛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现在我们失去了所有的智慧、美德和能力!你是怎么弄丢的?佛陀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疾病的根源——‘但是妄想和执着是无法证明的’。这是我们疾病的根源。我们从佛国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妄想和执着的牺牲品;每天继续搞轮回也是妄想和坚持;生活这么苦,我还妄想,还执着。妄想和执着的确是一切困惑和灾难的根源!妄想和执着拿走一分,我们得到一分自由,我们收回一分智慧;如果我们想要摆脱妄想和执着,我们的佛性就会重新恢复,我们就会恢复到最初的佛。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佛祖在佛经里明确告诉我们的。

大智慧和大感觉的对象是包含在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这个‘一万’不是一个数字,它只是描述了很多——无边无际。佛经上常说,一个人身上的一根头发,或者一粒灰尘,都是渺小的。举报小毛就行,举报小灰尘就行;大者可达虚空法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智识的对象。佛陀用一个代词来代表所有这些东西,这个代词叫做‘法’。所以,当‘佛’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无尽的智慧和觉知,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普遍的。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确实无边。感知的对象没有边际,明智的智慧也没有边际。这种无限的智慧,你要记住,是你自己的本能。

但是,还有一点我们不容易理解,那就是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本能的智觉和智觉对象(宇宙万物、生命万物)是一而不是二。’这对我们来说不容易理解。老实说,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和观察:如果佛陀说的这句话真的成立——不管这种智慧是否完美——那么这句话是可以相信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如果‘知’和‘知’是对立的,这种智慧和知觉就很难完整;换句话说,它是有限的,不是完美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知与觉’和‘知与觉’是一体的,而不是二体的。这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真法界’,是华严最真、最全、最高的境界。净土宗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都属于一个真正的法界。以上,我们理解了‘佛教’这个术语的含义,对‘佛教’是什么意思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民国初年,有一位当代佛学家欧阳吴京先生。他在南京创办了智那内院,培养了很多佛教人才,既有僧人,也有在家的。这位大师在民国12年第四届中山大学(现南京师范大学)演讲。主题是:“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是当下的必需品。”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举了许多例子为佛教辩护。这篇讲话稿由俗人王编辑成小册,在台湾省内广为流传。仔细看看,他的观点非常正确。

佛教和迷信的区别。

释迦牟尼佛死的时候,他教我们弟子四法:

第一,不依法依人;

第二,依义违言;

第三,靠义不靠义;

第四,靠智而不知。

如果你能做到这四点,你就服气了。如果不能,可能有迷信的危险。

法律是什么?何为义?学四圣谛和缘起大乘。这里的解释通俗易懂,准确无误。

一个真正的佛教弟子,应该认识到佛所认识到的,做佛所做的。不作恶,行善。有些同修可能很迷信,也可能你不知道他的境界。

参考/问题/109425008.html

http://www.dizang.org/fjtj/rsfj/p01.htm

四圣谛与缘起及大乘无明。

有问题可以在百度上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