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助推中原崛起。

“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原崛起”已经进入征程。然而,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矿产资源作为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制约着“中原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改变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首先,“中原崛起”受到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

(一)矿业经济促进了“中原崛起”

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崛起”的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河南正在全面制定和实施“中原崛起”战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3000美元,使我省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就我省实际而言,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GDP需要年均增长8.6%。从我省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这个速度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十五”期间,河南省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2005年,河南省GDP总量为1058742亿元,是中国第五个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居中西部省份之首。实现中原第一次崛起的最大挑战在于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全省经济跨越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从传统的农业大省成长为新兴的工业大省,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17.9∶52.65、438+0 ∶ 30.0变为16.4∶54.3∶29.3,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加强。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70.93亿元,比2005年增长18.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1%。

在工业增长中,资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2006年,全省39个主要行业中,37个行业实现净利润;有22个行业拉动全省利润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对拉动全省工业利润起主要作用的六大行业中,除农副食品加工业外,均属于采矿业和原材料工业。截至2006年底,这六大传统产业共实现利润562.49亿元,占全省利润增长的565.438+0.6%,拉动全省利润总额增长38.7个百分点(表1)。

表1 2006年河南省利润增长驱动力最大的六个行业

(二)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能源消耗严重

目前,河南省以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增长方式体现了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特征。资源型和原材料型产业的特点体现了河南省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在未来继续支撑河南的经济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决定了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带动的。2003年,河南GDP占全国的6%,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6.5%。全国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93吨标准煤,而河南达到2.42吨标准煤。200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462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1.9%,比同期GDP增速(14.1%)低2.2个百分点。当年万元GDP能耗为1.3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标准煤高出13%。目前,河南省万元GD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2.1倍。

整体来看,河南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霍夫曼系数达到0.42。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轨迹表明,在工业化中期,矿产资源的消耗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三)矿业大省面临矿产资源瓶颈。

对于资源驱动型经济,矿产资源的服务年限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河南是矿产资源大省,但多年来,由于矿业持续强劲发展,地质勘查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保护形势日益严峻。此外,一些优势矿产资源,如煤炭、黄金、铝土矿等,被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矿产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目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矿产的潜在经济价值位居全国前10位,但人均仅为全国的1/4。优势矿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探明石油储量已消耗67.1%,天然气已消耗53.4%,煤炭资源储量只能满足10 ~ 15年的需要。石油、黄金等资源探明储量增速远低于开采消耗速度,煤炭储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采矿引起的地面沉降、废渣和煤矸石占用土地、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是突出问题。

第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对“中原崛起”意义重大

(一)矿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链式生产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实质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具体来说,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就是从矿产资源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入手,成功实现“四个一体化”,即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在勘查过程中,要注重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这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在采冶过程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采矿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大力推进尾矿和废石的综合利用。

(二)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模式

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体现在企业内部循环,中循环是企业间产业群的横向耦合,大循环是区域一体化矿区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整合各级社会资源,建立产业链,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矿业循环经济主要会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单个矿业企业或矿业集团型,是企业内部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本体现。一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品返回原生产过程,或用于工厂其他生产过程。第二种是矿业生态园模式,是以矿业为骨架的产业组合,属于中间循环,即将矿业企业工厂无法消化的一部分废弃物、能源和副产品,转化为另一个或部分企业的原料或动力,成对耦合,形成企业网络,从而实现网络中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和谐流动。园区内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如管理水平),又相互依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社会宏观循环模式。矿业循环系统作为整个社会循环的一部分,与其他子循环相结合,促进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矿业循环经济闭合,从而改善矿产资源的消费和需求模式,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矿业生产的外部性。

(三)矿业循环经济对实现“中原崛起”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作为资源大省,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我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仍采用粗放、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通过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由粗放型(管理体制落后、技术水平低、浪费严重)向集约型(管理体制先进、技术水平高、回收率高)转变。同时,在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然要淘汰一批管理落后、技术落后、技术水平低的企业甚至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我省的产业结构将逐步调整和升级。

2.有利于节约资源,突破中原崛起战略实施中的资源瓶颈约束。

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是一个过程。未来10 ~ 20年,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将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但是,按照目前的开发利用效率,矿产资源的约束很可能阻碍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我省矿产资源储量虽然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丰度不高。铁、铜、磷等一些对工业发展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相当短缺,供需矛盾突出,限制了相关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铁矿石为例。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探明铁矿66处,储量1043万吨,居全国第10位。但贫矿多,富矿少,96.2%的储量属于贫矿。大多数铁矿埋藏较深,品位低,磷、硫等有害成分含量高。目前,该省铁矿石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当低,已开发的铁矿石远远不能满足该省钢铁工业的需要。由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通过大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我省可以大幅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节约资源,突破中原崛起过程中的矿产资源瓶颈约束。

3.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原崛起离不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从多个层面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生态建设。一方面,大多数矿山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规模小、技术落后、环保意识差,废水、废气、废渣随意排放、堆放,造成水、大气等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一些矿山露天开采破坏植被和山坡土壤,造成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此外,在实践中,矿区缺乏有效的生态恢复和复垦体系,大量废弃矿山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恢复,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地面塌陷或沉降等地质灾害。如果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式开发利用模式,势必会对我省现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相反,通过大力发展矿业环境,可以有效遏制这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经验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德国在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下,通过法制轨道发展循环经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国的垃圾处理法早在1972就颁布了。1986年,德国将法律修改为《废弃物处理法》,提出了从“如何处理废弃物”到“如何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的思路。1996年,德国颁布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建立了相应的法律体系。该法律规定,废物应严格按照“避免生产-回收-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处理。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达国家中最完备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层是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法;第二个层次是两部综合性法律,即《固体废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次是根据各类产品性质制定的五部具体法律法规,即《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和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绿色采购法》。立法先行,依靠法律推动和规范循环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缓解和减轻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2)制定各种激励政策。

1.政府激励政策

在发达国家的政府激励政策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该奖项设立于1995,旨在重视和支持那些对行业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化工新工艺,通过降低资源消耗来防治污染。杰伍德-索尔特斯环境奖。该奖项于2000年颁发,旨在支持在绿色化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年轻学者。

2.优惠税收政策

对于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发达国家政府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美国亚利桑那州1999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分期购买再生资源和污染治理设备的企业,可减免销售税10%。荷兰利用税收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采用创新型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折旧1年(其他投资的折旧年限通常为10年)。

3.政府的优先采购政策

发达国家政府也通过优先采购的方式鼓励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或产品。比如含有回收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制定了优先采购使用回收材料产品的相关政策或规定。联邦审计人员有权检查联邦机构对回收产品的购买情况,并会对未按规定购买的人处以罚款。

4.优惠价格政策

价格优惠是发达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要政策。比如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废旧物资要商业化,即废弃者要支付废旧物资收集和再商业化的相关费用。美国的一些州和几个欧洲国家已经采用了垃圾处理预付款制度。预付款一部分用于废物回收,另一部分用于新回收技术的研发。

(三)创新微观运作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许多企业在微观层面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达国家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模式。(1)杜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其本质是组织企业内部各种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创造性地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②卡伦堡模型。这种模式可以称为企业间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本质是将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的产业组合,使一个工厂的废气、余热、废水、废渣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目前,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启动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了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在探索和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1)安徽淮南。淮南矿业集团立足于建设新能源基地,形成积极全面的资源环境概念体系,建立符合淮南煤矿实际的循环经济模式,综合利用煤电开发形成的“三废一汇”(废气、废水、废渣、采煤沉陷),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一矿配套瓦斯形成小循环, 矿井水和煤矸石利用项目,并在整个矿区形成大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和采煤沉陷。 同时,整体解决环境修复、水系治理、采煤塌陷地搬迁等资源枯竭矿区环境。

(2)甘肃金川。金川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矿产资源控制战略,充分优先开发利用劣质矿产资源,参与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和矿山建设,积极参与国外镍、铜、钴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加大原材料外购力度;切实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先后实施了矿山改扩建工程、镍精炼、铜冶炼、钴系统技术改造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全面提升了有色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建立节约型能源消费结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稳定在64%以上,形成以热电联产和余热利用为主,区域集中供热为辅的供热体系,建设尾矿、水淬渣、粉煤灰、废石矿山充填系统。

四、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由于存在显著的外部效益,即市场主体无法完全捕获的生态效益、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自发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制度驱动的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发展我省矿业循环经济,首要的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培养全社会推进循环经济的能力,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企业进行管理和科技创新,加大投入,提高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在技术和经济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构建矿业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构建一套有利于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①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立法,加强执法监管;(2)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政策;(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监督管理机制;④加强矿业宏观调控,合理调整矿业产业结构;⑤加强资源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强调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政府通过这些政策法规,促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从源头上防止矿业产权布局不合理、盲目投资、盲目建设和矿产资源浪费。

(2)重构市场体系。在我省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了有助于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创造其所依赖的市场体系,我们必须利用经济激励来纠正市场失灵,将损害循环的经济行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纠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同时,通过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方式维持相关中小企业度过初期成长期所需的基本需求规模,从而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2)政策措施

(1)矿业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工程。科学论证,因地制宜,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矿业循环经济园区,以园区为示范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为此,政府对园区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强技术研究,根据自身特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通过此类重点示范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鼓励企业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我省矿山企业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综合利用率低。通过科技创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实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高效化、管理的信息化和安全生产控制的自动化。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矿山废渣和副产品的深加工再利用,延长产业链。这样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废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加强尾矿的处理和再利用。在我省很多矿区,尾矿废弃的现象非常普遍。矿石开采出来后,经过选矿提取所需物质,剩下的一部分回填在巷道采场,一部分制成砖铺路或作他用,时间一长,大部分堆积在矿区,逐渐形成一个肮脏的尾矿场,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 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尤其是在那些资源枯竭的老矿区,给尾矿坝留下了伤疤和隐患。 因此,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改进选冶工艺,对尾矿资源进行勘探、评价和分类,加快转变粗放式、掠夺式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狠抓尾矿开采回收率和开采后副产品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