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新时代雷锋旗帜,升起2009年以绿色风采为主题的黑板报信息。

1940 12 18雷锋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前,他的家人在辛酸中死去。

65438-0956雷锋高中毕业,在乡政府和县委做过通讯员和公务员。

1957年,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时,加入了* * *青年团,在根治渭水河中被评为模范工地。

65438年至0958年,雷锋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他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

1958年,雷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65438+10月,加入中国* * *生产党。在部队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多次被团营嘉奖,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土壤”。

1962年8月15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同志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陆军某工兵部队运输连四班班长。雷锋同志在部队的两年零八个月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受到团、营嘉奖。被评为“模范护军”、“模范共青团员”,被誉为“毛主席的战斗土壤”,当选抚顺市。

[编辑此段]关于雷锋的日记

起初,雷锋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手段,其直白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有助于更形象、具体地了解雷锋这一学习榜样。后来,雷锋日记逐渐承载了太多的政治教育和宣传任务,从学习《毛泽东文选》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再到做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变得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各种版本雷锋日记的粉丝的收藏中可以看出,内容有所不同,有些日记章节后来要么被删除,要么被修改。所以改革开放后,雷锋日记的真实性甚至成了知识界讨论的话题。

细节的真实性可以讨论,但毫无疑问,任何政治气候都掩盖不了雷锋笔下的青春激情。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 * *资本家的日记。《雷锋日记》里的政治激情让人们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还是记录了从厨房偷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的委屈...

雷锋在县委当公务员的1957年秋天开始学记日记。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还记得,雷锋专门问自己如何写好日记。1958年4月,团山湖农场原办公室干部方祥林应该是第一个读到雷锋写的日记的人。当时是雷锋主动交给他的。据方祥林回忆,“(我)希望有爱情日记,但我能仔细看,而且都是政治和技术方面的,比如干部总结鉴定会的会议记录,我在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公之于众也是机缘巧合。1960 10年底,沈阳军区工兵团政治部临时借调雷锋到沈阳,给军区工兵团各单位作“忆苦思甜”的报告。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传话给10兵团政委韩打电话,让雷锋把自己的日记本带来。雷锋带着四五本日记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的留言被日记内容所感动,安排摘抄发给党委常委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纪秉谦与新华社军事记者童、合作,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在雷锋作报告的办公室里,他们意外地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一本雷锋写的日记。他们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问王能不能借。王立刻传话答应了。正是这次意外,导致雷锋日记在沈阳军区机关报纸《前进》上第一次以一版的形式在1960、12、1上发表。当时的题目是《听党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节选》。这次* * *摘录了1959年8月30日至6月30日1960+065438+10月30日雷锋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雷锋的一种形式在部队流传。

雷锋去世5个月后,雷锋日记被要求再次整理。《前进》前社长冯景瑜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写。他专门撰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0963年65438+18年10月,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编《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秀负责。当月晚些时候,董祖秀从军区文工团借了十个人,把雷锋留下的九本日记和笔记全部抄了下来,准备认真核对,进行汇编。雷锋留下的日记,工作组按时间顺序逐日核实鉴定。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易于辨认;但是有些日记里记录了一些精辟的论断,名言警句,寓意深刻,一定要仔细分析,因为有些是雷锋写的,有些好像不是。对比雷锋的笔记本,我们可以看到,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笔记,有的注明出处,有的不注明。《雷锋日记》中引用毛主席语录最多。

比如日记里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一个人在世上出生后,除了英年早逝的人,总会活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人生,构成了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每一个* * *党员,每一个* * *共青团员,都应该思考如何书写自己的历史——我要让自己的历史永远鲜红。”当时工作组认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在最早版本的《雷锋日记选》里,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是摘自中央党校杨的一篇文章。所以这个节选在《雷锋日记》再版的时候被删掉了。这段当时被误认为雷锋的话,成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雷锋报道的语录。

工作组检查了雷锋日记中的所有事实、姓名、职务、单位、序号、地名、时间、数字,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不过发表的时候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保密起见,雷锋日记中的部队序号将改为××部队;把不能指名的人的名字改成××××。经过反复研究,对一些语义重复、过时的词和词进行了删节。

最后* * *选了121篇,约45000字编辑成书。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向雷锋学习的需要。

据一个公开的数字,就在“文革”结束前,《雷锋日记》印了654.38+0.6万册。在国内可谓风靡一时。

伟大的* * *无产阶级战士雷锋,虽然只有初中学历,却留下了几百本闪烁着* * *无产阶级思想、充满理性思考的日记;而且平实、简单、凝练、生动的语言和得心应手但恰到好处的修辞也值得学习。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比喻的巧妙运用。“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多少碗饭。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这些人就像瓶子里的水,满满一瓶不满,半瓶晃来晃去,还是摇不出来。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1962 3月12)这篇日记旨在批判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当然也是一种自我警示。“吃米”、“沧海一粟”、“一瓶”、“半瓶”都是得心应手的比喻,而“但还是抖不出来”才是有创意的。这篇日记是众所周知的:“学习是有时间的,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善于压榨,是否愿意钻。”一块好木板,上面没有眼,但为什么钉子能钻进去?这是压力逼进来的,逼进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钉子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挤压强度,一个是钻孔强度。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1961年10月19)当钉子被锤进木头时,人们* * *意识到人们在做什么,但把学习比作挤和钻却是巧妙的。

隐喻、对比和应用。“我知道春天一朵花打扮不了,春天才能百花齐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959 ×月×日)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说明了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共同进步的深刻道理。“雷锋同志:我愿你是暴雨中的松柏,而不是温室里的弱苗。”(0960年18年10月18年10月)这个“自题”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誓做一个强* * *无产阶级战士的决心。“一滴水永远不会干涸,除非把它投入大海。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事业,才有力量。”(1960 ×月×日)用“滴水”和“海”来形容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性。

对比和平行。“青春总是美好的,但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工作的人,永远谦虚的人!”(1959 65438+10月25日)日记先将“青春”与“真正的青春”进行比较,然后加上三个比较句,用真正的青春热情讴歌人们美好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句子自然酣畅,意境瑰丽崇高,可以作为所有有志青年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