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眼睛仿生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复眼”只是“昆虫”的专利,人眼是“单眼”/“相机眼”。因为像“蜻蜓”、“苍蝇”这样的“眼睛”,在显微镜下是由许多“独立的眼睛”组成的“整只眼睛”,每个“独立的眼睛”都发挥着一只眼睛的“功能”。而我们人类的眼睛就像显微镜下的单孔相机,所以人们称我们的眼睛为相机眼。但是,当你完成了下面的实验,你就要改变之前的看法了。我们拿一根不太细也不太粗的线,比如耳机线。然后闭上一只眼睛,把耳机线放在眼前。这时候你会发现,透过耳机线可以看到后面是什么,即使织成了“网”,我们还是可以透过它看到后面是什么。但“相机”不够,还会被“封杀”。那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个原理和我们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手指“看透”,看到身后的东西,也就是一只眼睛看到的,补偿,另一只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每只“眼睛”中的所有“视觉细胞”都扮演着“单眼”的角色,从而“补偿”对方的视力。那么为什么以前人们没有发现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1。直观上,我们的眼睛太像“单孔相机”了,根本看不出是由成千上万个单眼组成的。因为人总是在“学习”别人的知识,所以很难想到“检验”这些东西的正确性。另一个原因是很难想到要做这个“实验”。这样我们的“眼睛”都是高级的“复眼”。那么“复眼”为什么会进化成这样呢?正因为如此,“焦点”和“方向”可以统一随意调整。当这一点应用到一些“机械设备”或“机器人眼睛”上,也将实现“隐形”的功能。眼睛的进化眼睛也许是功能增强最突出的例子。达尔文无法解释完美的器官眼睛是如何逐渐进化的。通过生物形态的对比研究,找到了答案。在眼睛产生的过程中,最简单也是最软体动物的眼睛进化阶段是表皮上出现一个感光点。这个感光点从一开始就具有选择的优势,任何其他有助于提高这个感光点功能的表型变化都是有选择支持的。这包括感光体周围色素的沉积,色素的增厚也会导致晶状体、动眼神经肌等附属结构的发育,当然最重要的是类似视网膜的感光神经组织的发育。在动物序列中至少有40次独立发展出类似眼睛的光感受器,从光感受器到脊椎动物、头足类和昆虫的复杂眼睛的所有进化阶段,在现有的各种分类群的物种中仍然可以找到(右边,软体动物眼睛的进化阶段,从左到右分别是色素点B、简单色素杯C、鲍鱼中发现的简单感光杯D、海洋蜗牛和章鱼的具有复杂晶状体的眼睛)。这些进化阶段包括一系列过渡阶段。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眼睛在进化树的40个分支中的起源是一个独立的收敛进化。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最近,人们发现一个调控基因(称为Pax6)似乎控制着进化树中大多数分支的眼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