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树花工厂化栽培有哪些步骤?
笔者参观了日本群马县的一家空调灰树花栽培工厂。业主在不到65,438+0,000平方米的场地上投入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设备,并雇佣了5名尼泊尔工人进行操作。平均2000袋蘑菇,1袋湿料2.5公斤,1次鲜菇约500克,每天都有鲜菇产出。若按当年日本市场价格折算为人民币100元/公斤,则日产量约为人民币100万元,年采菇时间约为200天,年销售额为2000多万元,经营两年即可收回投资。可以说,灰树花在日本的周年工厂化栽培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商业模式。
(1)栽培原料及配方日本使用的木屑大部分是各种硬木木屑的混合物。针叶树木屑一般不适合栽培灰树花,但在阔叶树木屑中添加20% ~ 30%针叶树木屑对产量影响不大。你也可以在硬木锯末中加入不到30%的谷壳和其他替代品。此外,在培养基中添加20%的山土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发生。灰树花培养需要更多的空气,木屑的粒度对菌丝生长和产量有影响。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30% ~ 40%的粗锯末(用机器将树棍粉碎成豌豆大小的锯末)可以获得较好的收获。
玉米粉是最合适的栽培辅料,其次是麸皮。由于麸皮单独使用的产量低于玉米粉,所以麸皮和玉米粉混合使用效果更好,麸皮和玉米粉的比例为1∶2。以柳杉木屑为袋栽材料时灰树花产量较低,但若与青冈(山毛榉)木屑混合,可获得与青冈(山毛榉)相同的产量(表4-2)。此外,在新培养基中添加20% ~ 30%的含有灰树花的老菌糠,灰树花产量提高了5% ~ 10%,这可能是老菌糠中含有促进灰树花产量的因子。
将锯末和辅助营养物按10: 1 ~ 10: 2.5的体积比混合均匀,干料按10: 2 ~ 10: 3.5的重量比混合。一般来说锯末颗粒细,辅助营养成分要少加。锯末与针叶树锯末混合时,应多添加辅助营养素。对于灰树花真菌,培养基中的含水量为50% ~ 55%。一般以用手紧紧握住培养基,水滴从手指间渗出而不掉落为宜。对于子实体的发生,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4%。
表4-2不同锯末混合物的栽培效果
(2)培养袋(瓶)的准备
1.日本采用方形聚丙烯袋栽培。包的规格如图4-3所示,宽20cm,厚12cm,高45cm。袋的上部设有用于通风的除菌滤膜。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培养袋是日本的专利设计。
图4-3日本采用的方形栽培袋
用装载机装载2.5 kg湿料,料块高度为15 ~ 18 cm。同时打6个直径为15 ~ 20 mm的孔,材料顶部刚好在滤膜下3 ~ 4 cm。操作时不要刺破袋子。冬天因为袋子变硬容易破,所以最好提前把塑料袋放在培养室里保暖。锯末和辅料的颗粒都比较细,所以要装得松一些,反之要装得紧一些。袋栽生产周期为60 ~ 70天。
日本还有一种瓶栽法,用聚丙烯塑料瓶,每瓶容积1000 ml,一般放600克培养基为宜(视木屑和辅料种类和粒度而定)。培养基不能装得太紧,否则灰树花子实体容易畸形。塑料瓶培养需要45 ~ 55天。
2.灭菌在低于100℃的大气压或120℃左右的高压下进行。灭菌后,将培养基冷却至25℃左右进行接种。
3.接种过滤无菌空气净化接种室,接种时始终保持接种室正压,即气流从室内流向室外。喷酒精消毒。进入接种室时,换上干净的衣服,尽量少带灰尘进入接种室。另外,使用过的器具也要洗干净,然后用酒精或火焰消毒。袋培接种量为每瓶菌种20袋(600克),瓶培40 ~ 50瓶。
4.在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培育室内,产卵期通常需要40天左右,从接种到出菇的生产周期约为80天(图4-4)。
图4-4栽培灰树花从接种到结果的变化
15 ~接种后20天,由于灰树花菌丝体的生长代谢,料袋内的温度会比室温高2 ~ 3℃,因此培养室的控制温度应较低,22 ~ 23℃为宜。此时,如果不通风降温,在25℃的较高温度下仍会产卵,积累的营养物质会因过度呼吸而被菌丝消耗,因此菌丝单薄,缺乏活力,这就是“闷菌”现象。另外,如果培养室的相对湿度超过70%,杂菌就会变得活跃,培养室的墙壁容易发霉。因此,培养室要经常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3%。为了使室内空气流通良好,排列时袋子之间要间隔3 ~ 4厘米。
光照是灰树花原基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在培养的早中期,光照会使灰树花菌丝体表面呈褐色,所以培养35天内不宜使用光照。如果细菌生长后不给予光照,材料表面的菌膜会继续增厚,原基形成很晚甚至没有。因此,为了促进原基的形成,以50勒克斯的光照为好。灰树花不像金针菇,出菇前不能“挠菌”。
室内22 ~ 23℃培养,瓶培35天,袋培40 ~ 50天后,材料表面菌丝开始聚集并向上爬,形成凸起的生物膜。此时光照7天后,凸起部分会由灰色变为黑色灰树花原基,部分会再次凸起成块状,很快表面就会起皱(组织分化)。
分泌黄滴,正是开袋出菇的合适时机。仔细观察原底座。水滴在原基上形成时,先是雾滴,然后聚集成大水滴,很快水滴就消失了。这个时候转蘑菇管理最合适。培养合格的蘑菇,关键是从产卵间到出菇间时的原始状态,这比出菇间的条件更重要。所谓原基状态,不仅仅是指原基的大小,还包括它的生长阶段。如果在进入菇房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大的原基,并且已经开始了菌盖分化,那么以后就很难长成强壮的菇体了。总之,原基进入菇房一定还没有开始分化,表面刚刚从光滑状态变成粗糙状态(有棱角)。
灰树花容易形成原基。接种40天后,形成大量原基,消耗营养,导致蘑菇发育缓慢。为了获得高产,必须抑制原基的过早和过量形成,尽可能多地积累养分。该方法是用黄光抑制灰树花原基的形成。该方法可将原基形成时间从40 ~ 45天推迟到60 ~ 65天,可推迟20天左右,产量可提高15% ~ 20%。
(三)出菇期的管理灰树花的出菇期一般为30 ~ 40天,管理要点如下:
1.温度控制灰树花在出菇期需要相对稳定的温度。如果在此期间温度急剧变化,原始发育也会停止。平菇、平菇栽培中,即使因室内低温而暂停生长,温度升高后子实体也能顺利生长。而灰树花在蘑菇生长过程中一旦受到低温(10℃以下)就停止生长,即使调节到合适的温度也不能长时间生长。所以这个时期的环境要求是:空气新鲜,湿度略高,温度恒定。
灰树花原基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8 ~ 22℃,出菇的适宜温度为18 ~ 20℃。在菌袋中灰树花原基形成后的2-3天内,将灰树花原基上方的塑料薄膜用刀切成十字状。种植瓶子时,请移除盖子。
2.通风、通风和降温是诱导灰树花原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诱导原基形成,应将室温降至65438±08℃,并尽可能多通风,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氧的含量。这种环境变化将促进灰树花菌丝体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工厂化养殖,通风应控制在二氧化碳浓度0.65438±0%。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5%的,帽小而薄;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2%时,灰树花的菌盖呈漏斗状或球形。
在整个出菇期,尤其是菇床上长了很多菇的时候,大量的通风是必须的。否则蘑菇丛中的呼吸气体逐渐积累,主要含有二氧化碳。通过检测提取的蘑菇丛中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高达0.4%。相比之下,新鲜空气只含0.03%的二氧化碳,高出10多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蘑菇体的扇形帽不断分化,形成一个木瓦状的重叠。时间越长,菌盖表面颜色由深灰黑色向浅灰色变化越大,菌盖下的白色种子层逐渐发育形成,出现菌洞。扇形菇盖幼时向上倾斜,菇体长大后逐渐趋近扁平。过熟菇体,扇形菇盖向下弯曲,成熟菇体,孢子向外飞,可见一层白色孢子粉,菇盖颜色变为淡白色。
灰树花从出现脑皱纹到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成熟一般需要20天左右。温度低时,生长速度慢,有时需要20多天才能生长。灰树花的扇形菌盖外缘无白色生长端时,菌盖扁平,颜色为浅灰黑色,整个蘑菇形似盛开的荷花,散发出浓郁的蘑菇香味。一般八成熟就可以摘了,熟了要摘一朵。袋栽的方法是用刀把灰树花的基部切掉,瓶栽是用勺子从瓶口内侧插入,然后把培养基挖出来,把灰树花的基部切掉。每袋平菇可收400-500克,转化率40%-50%。
(4)余料出菇为了充分利用工厂的空间和设备,日本工业化灰树花栽培只出了一个菇,菌床内的营养物质没有被耗尽。所以有人把采了一个潮菇的所谓“废菇床”搬到外面,埋在土里,产出两个潮菇。覆土栽培的灰树花比室内栽培的肉质更丰富,颜色更深,香味更浓。每袋可收获蘑菇250 ~ 300克。
5月前老菇床覆土,出菇率70%左右,7月出菇率在10%以下。新菇床在6月前覆土,出菇率可达80% ~ 100%,7月下降30%左右。这说明灰树花在自然环境下栽培时,菌床覆土时间应不迟于6月。埋袋时,沿材料表面切掉塑料袋的上部,切掉袋的侧面和底部,便于吸水。花园土壤是最好的覆盖土壤。经常进行喷水管理,9月份气温降至14 ~ 20℃时,蘑菇开始生长。
废菌床也可以排放在森林中没有阳光直射、通风排水良好的空地上。为了防止菌袋表面干燥,要用落叶、稻麦秸秆等覆盖。,这样它就能自然长出蘑菇了。这种方法生产的食用菌,梗短,盖多,质量不如盖的好。每袋可收集150 ~ 250克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