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波纹管的发展历史
因此,人们逐渐将目光聚焦在金属管上,改变金属管的几何形状,使其内外表面产生相应的波纹。这样不仅具有橡胶软管一样的柔韧性,还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老化、耐腐蚀的特性。因此,生产出作为金属软管主体的金属波纹管。
1855年,德国首次公布了制造波纹管的专利。它利用了当时已有的制作首饰的原理来制作风箱。30年后,法国的E.Levavasseur与德国的H.Witzenmann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波纹管,并于1885年8月获得了法国和德国的专利。
这种螺旋波纹管是由横截面为S形的金属带在专用设备上缠绕而成。在相邻两匝的咬口处垫上橡胶带、棉布或石棉绳,以利于波纹管内腔的密封。
1894年,这种波纹管的结构得到了改进:人们用两根直径不同的金属条反方向缠绕。这样金属带在受力状态下达到相互平衡,克服了自发膨胀的弊端。
1929年,在波纹管的结构上又进行了一次技术革命,彻底解决了波纹管在弯曲时因橡胶带或石棉绳的凹槽不均匀变化而失去密封性能的问题,为波纹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们用钢和铜锌合金材料做成一个整体波纹管,就是为了使用它。
由无缝或焊接管制成的波纹管依靠波纹侧壁的弹性变形来保持一定程度的可压缩性或延展性,同时确保可靠的密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双层、三层和多层波纹管,特别是极薄壁不锈钢波纹管发展迅速。为了满足使用要求,人们采用焊接、电铸、机械加工、液压和机械旋压等多种工艺方法制造波纹管。最小公称直径2 mm,最大公称直径可达400 ~ 500 mm,甚至还有直径10米的巨型波纹管。波纹数最少l ~ 2,最多可达数百、数千甚至上万。
从波纹管作为金属软管本体的意义来看,金属波纹管的发展就意味着金属软管的发展。
随后,人们在波纹管的外表面涂上橡胶、塑料或尼龙,铠装上金属丝或金属带制成的网套,改变了各种接头形式。为了满足各种使用条件下的不同要求,已经产生了各种形式的金属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