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调查
江苏省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颇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机械、汽车、电子、化工、纺织、冶金、建材、食品是江苏工业的主导产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25741.2亿元,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三位。
根据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水平的不同情况和发展趋势,江苏省可划分为苏锡常、宁镇扬、通延台、徐淮苏连四个经济区域。苏锡常经济区是江苏的经济精华,也是全国乡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城镇密集,交通便利,商品率高,外向性强,已发展成为电子工业、高档纺织家电、耐用消费品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宁镇洋经济区是该省多种原材料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电子、机械、化学和石油化工基地。区内地貌类型复杂,综合发展农、林、牧、副产品和农工商资源优越。南京港和镇江港承担着出口贸易的任务。通延台经济区临江临海,滩涂广阔,江海有丰富的棉、麻、蚕桑、水果、水产等经济作物资源,在纺织、电子、机械化工、食品工业等方面也有一定基础。徐淮苏莲经济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矿产、海洋、农副产品等资源,是以采矿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经济区。
江苏省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水系发达,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长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丰富经验,是我国重要的农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江苏农村经济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业建设、运输、服务综合治理”的道路,农村劳动力大量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3064.7亿元,其中农业654.38+054.25亿元,占50.33%;林业58.9亿元,占1.92%;畜牧业704.4亿元,占比22.98%;渔业579.0亿元,占比18.8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产值一直保持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0%以上。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3.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万公顷;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339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7%。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纳入考核的180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21.7%和23.9%,农产品出口增长18.6%。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五件实事成效显著。
2007年,江苏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企业效益有所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4.38+0.24736亿元,增长654.38+08.9%,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389.1.1.5亿元和8582.5亿元,分别增长654.38+05.3%和20.6%。集体工业增加值485.4亿元,增长14.3%;私营工业增加值3527.5亿元,增长20.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399.7亿元,增长18.6%;外商投资港澳台地区工业增加值5030.3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6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实现利税4383.3亿元,增长36.4%,其中实现利润2755.5亿元,增长43.3%。亏损企业亏损额11.3%,下降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543.8+069.3亿元,下降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9.1,提高22.4个百分点。
(2)社会生活概况
2007年,江苏省2007年末总人口762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56.23万人,占总人口的53.2%。农村人口3568.27万人,占46.8%。
江苏省一直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是中国科学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体系和城乡教育网络。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共有1,21所高校,在校生45.47万人,在校生1.5688万人,毕业生33.36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3.36万人,研究生9.65万人,毕业生2.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54.38+0.5253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41万人,在校生3.04万人。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6%,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为95.7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6%。幼儿园有1,688,000名儿童。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提高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助学金和奖学金标准,扩大覆盖面,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江苏省的科技实力和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现有科研技术开发机构近4000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发机构184个,企业开办的科研机构3125个。科技队伍迅速壮大,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91万人,其中从事研究开发人员1.42万人。全省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1人。全年科技活动内部支出830亿元,其中研发活动支出43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7%。全省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到工程设计、试验示范和推广的结构完善的发展体系。地学、天文学研究水平国内领先,晶体物理、配位化学、计算机软件、电子学、自动化、光纤通信、生物医学、建筑、水文、农业微生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研究水平国内领先。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活跃。2007年有5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7项,发明奖5项,科技进步奖39项。申请专利16578件,授权专利31770件,其中发明专利2220件。
近年来,江苏省交通通信能力不断提高。省内外交通连成网络,四通八达,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管道运输的综合运输体系。江苏省内河航运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长江东西横贯4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690多公里,全省内河航道2200多条,通航里程2.38万公里,居全国首位。省内主要公路由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组成,并有高等级公路通往省外。以南京为中心,全省建成了密集的高速公路网,通达所有市县乡镇。2007年,全省公路里程654.38+03.4万公里,增加676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606.9公里,铁路正线延伸长度2311.8公里。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2007年对5000户城镇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78元,比上年增长16.3%。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人均消费支出10715元,增长11.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36.7%。根据对34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561元,比上年增长12.9%。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人均消费支出4792元,增长15.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1.6%。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2.7平方米。县级以上廉租住房制度基本建立,部分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江苏省在发展过程中,努力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综合治理城市水质、空气、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近年来,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强,环境污染有所减少。2007年,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面积61.1.5万公顷。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太湖应急管理预期目标,集中饮用水源地重大污染隐患整改到位,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2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1个、国家园林城市12个、绿化模范城市(县)18个,均居全国前列;国家生态城市6个,占全国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