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8套房,寻找真爱:420万老年艾滋病患者,后来怎么样了?

人老了最可怕的就是要装体面。

01

在北京菖蒲河公园,有一个相亲角。

每周都有上百个老人来串门,不是给孩子找个家,是给自己找个媳妇。

75岁的刘大爷就是其中之一。刘大爷虽然年纪大了,但对另一半的要求却不低。

这两年,刘大爷认识了很多相亲对象,都是以金钱为首要衡量标准。“百分之九十的人在这里寻找钱包。”

张开嘴就是,“你家有多少套?押金是多少?”

刘大爷不是没钱的人。他一个人有八套房子,但他真的不想找这样的物质感受。

之前刘大爷有个河南的女朋友。他们相处几年后,对方索要50万。

刘大爷不同意,女朋友抛弃了她,另找新对象去了东北。

新闻来源|澎湃

75岁了,我还没有放弃对爱情的向往。这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情。

没想到,刘大爷被众多网友嘲讽:

有人说,70岁了还在寻找爱情。扫地很难。

还有人说,如果你是个半生不熟的人,找个保姆当然好,但是你承担不了保姆费。

总之,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都老了,都埋在脖子里了。老老实实过完晚年,还在那里鬼混,完全是老流氓。

看到这样的观点真的很震撼。已经21世纪了。年轻人对待老年人没有太大的进步,还在用陈旧的观点束缚老年人。

02

老年幸福的绊脚石

/孩子坚决反对/

如果,只是别人觉得老头在找爱的时候鬼混,也不过如此。很多时候,连老人的子女都这么认为。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的母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在晚年遇到了幸福。

本来我以为这段恋情可以为我以后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没想到男方的儿子坚决反对老人结婚,因为在他看来,罗子君的母亲是为了钱才和父亲在一起的。

所以不管两位老人说什么,他直接把罗子君的妈妈轰走了。

最后他们气得爸爸脑溢血住院,不肯让两位老人见面。

对于老人们来说,困难不是不能遇到爱情,而是子女欣然同意。

这不仅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也是特别普遍的现象。

在知乎上,有网友说因为没和妈妈在一起,缺少陪伴,想给妈妈找个老婆。

没想到知乎这一群相对懂行的用户却强烈反对情色之爱。

有人因为反对父亲的黄色恋情,气得进了医院;因为反对母亲的黄色恋情,两人关系彻底僵了;而且因为老人的恋情,家里也变得一团糟。

其中一个人称赞说,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没钱没房的男青年都娶不到媳妇,何况是个没用的老头。

在年轻人眼里,爱情是年轻人的专利,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早就失去了感情。加在一起,无非就是经济利益的纠葛。

为了不迷惑老人,儿孙们软硬兼施地干扰他们的快乐,顾名思义,也是为他们好。

03

缺少同伴

/是老人最大的绝症/

但儿女们不知道,缺少亲密的陪伴是老人最大的绝症。

寡妇效应充分证明了这一现象。

丧偶效应是指很多人会在配偶去世后的三年内相继去世,有的甚至会在同一天或隔一天携起手来离开。

我看过这样一份病历:

一位83岁的退休教授在妻子死于车祸半年后被诊断出肺癌。

但老人待遇的配合度不高,急着去对岸见老婆。

妻子是老人的初恋情人。他们从大学开始恋爱,结婚,在一起,一辈子相爱。

结果,他的妻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从那以后,老人似乎失去了灵魂。他每天都喝茶吃米饭,还经常吃一点食物来糊弄自己。

半年后咳嗽咯血,查出肺癌。

英国社会科学家调查了58000对夫妇,发现12人在丧偶当天死亡,另有40人在10天内死亡,还有更多人在6个月内死亡,包括癌症、心脏病和他杀。

大约40%的男性和26%的女性在另一半去世后的三年内去世。

虽然这些人的死因不同,但研究证实,他们的死亡与丧偶之痛有关。

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偶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在一起大半辈子的两个人,早已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有没有爱,对方的去世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最大的绝症不是来自身体疾病,而是来自生活中的孤独。

04

老年人的孤独

/不只是陪伴就够了/

年轻人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有老人陪伴,就不再孤独。

这种想法真的很老套。

幸福的晚年不仅需要子女的陪伴,更需要另一半的贴心。

电影《0.5mm》中,有一个老人印象特别深刻。

这位老人曾经是大学教授,有着体面的地位和收入。

然而,他从食堂偷了东西。他偷的不是什么又贵又奇怪的东西,而是初中生爱看的色情杂志。

在商店里,教授真的不敢买...

在大众的认知里,老年人应该都是一无所求的。如果他们敢想裤裆里的那个小东西,绝对会被骂“老色鬼”。

但是,任何想要新鲜感的老人,都敢像年轻人一样,坦然地去买,去看。

像大学教授一样,被“老年人身份”绑架的人不在少数。

影片中,几乎每个老人都在压抑自己的欲望。比如有一个老人,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摸女人的乳房。

国内性学家潘绥铭在《为完整留下历史证据》中说:中国55-61岁的老年人中,53%的人每月有一次性生活,39%的人每月能有三次性生活。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和动物都有性需求,生物学上称为“性本能”,就像饿了就想喂食一样。这种“原始欲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每个人都有这种“原始欲望”,但年轻人不理解,要给老人扣上“不尊重老人”的高帽子,导致老人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矛盾。

05

当老年人被忽视时

/还造成了艾滋病/

当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性需求被忽视时,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艾滋病。

2015年,一名91岁的妇女崔某因性行为被确诊为艾滋病。

崔守寡20年,一个人住在义乌市区。

因为独居,有时崔会收留一些捡破烂的流浪汉,既能排遣寂寞,又能收取“住宿费”补贴家用。

这些年来,有两三个60多岁的男人要求和她同床,崔也稀里糊涂地和他们发生了关系。

于是,就这样,她染上了艾滋病。

来源|金华新闻网、法制晚报

提到艾滋病,很多人想到的是“性”;说到“性”,很多人认为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专利。没有多少人会把老年人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

然而,数据让我们大开眼界。2014年,全球艾滋病患者约3530万,其中老年患者近420万,主要传播途径为性行为。

社会越不正视老年人的性需求,老年人越不被理解,最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老年人羞于谈论性,也没有人告诉他们性知识,性风险在上升。

北京50多岁的李大爷不知道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他认为避孕套的唯一作用是避孕。

结果,他生病了,在与他发生性关系的50多名女性中,有十几名被诊断患有艾滋病。

老年人的亲密需求不是洪水猛兽,只是作为人的基本需求。

不断谴责老年人,只会增加患艾滋病的人数。与其这样,不如正视老年人的需求,给予他们应有的保护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