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是在什么平台上设计的?

要理解WEB2.0,我们必须先看看WEB的历史。万维网,缩写为WWW,是一位名叫TimBerners-Lee 1989的英国人在欧洲一家大型科研机构工作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中直观的表现出来;此外,网页上还可以链接资源。对WEB1.0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网景、雅虎、谷歌。网景开发了第一个大型商业浏览器,雅虎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谷歌后来居上,推出了广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互联网上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划分成一条线索。但是,仅仅知道网页中有哪些关键词,只是解决了人们浏览网页的需求。因此,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提出WWW后不久,就开始倡导语义网的概念。为什么?因为网上的内容,机器看不懂。他的理想是,在制作网页、构建数据库的时候,大家用语义的方式,把网页里的内容表达成机器能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变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知识库。理想情况下,这是有吸引力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事物有序。伯纳斯-李关注的是互联网上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是否可以被其他互联网应用程序重复引用。举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安装好之后,在亚马逊上浏览的时候,它会自动告诉你在用户的本地图书馆是否能找到某本书,书号是多少等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所以两种不同的互联网服务(亚马逊和本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共享数据,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

然而,语义网提出后,很少有人响应。为什么?因为指望一个网页的制作者提供那么多额外的信息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了;就像人给机器打工一样。这违背了人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谷歌的成功就知道了。Google有一个页面排名技术,利用网页之间的关系作为排名结果的依据,变相利用网页制作者的判断。想想网页制作人的数量,比纯访客的数量少很多。但对于这一创新,谷歌动用了网页制作者的一部分力量,将其推向了互联网的巅峰。

所以互联网的下一步就是让每个人都忙起来,全民来织网,然后利用软件和机器的力量,让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那么我认为WEB2.0是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我们可以通过看一些最近的WEB2.0产品来理解上述观点。

博客:用户编织网络,发布新知识并与其他用户的内容链接,然后自然地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生成的内容被自动分发和订阅。

播客:个人视频/音频发布/订阅

Sns:博客+人与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 * *共同构建大百科。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WEB1.0的任务是通过商业的力量把人类的知识放到互联网上。WEB2.0的任务是通过每个用户浏览和协同工作的力量,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来看,WEB1.0是关于商业公司将内容搬到网上,而WEB2.0是关于用户通过博客/播客以简单和随意的方式将新内容搬到网上。

从互动性来看,WEB1.0是一个面向用户的网站;WEB2.0是基于P2P的。

从技术角度来说,WEB是面向客户端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GoogleMAP/Gmail中使用了Ajax技术。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并提供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和浏览路径。在SNS中,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个意义上的WEB2.0和蒂姆·伯纳斯·李的语义网有什么区别呢?语义网的起点是数据的规律性和可重复交换。哎?怎么了?有什么意义?nbsp尽量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让互联网更加有序。谷歌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提供互联网的线索。WEB2.0鼓励用户以最便捷的方式(博客/播客)发布内容,但它通过用户自发的(博客)或系统自动的以人为中心的(SNS)链接,为这些看似杂乱的内容提供了索引。因为这些线索都是用户自己提供的,所以更符合用户的体验。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词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和阅读模式,转变为以网民个人门户(SNS)为线索或以个人思想线索(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模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维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正在变得更加有序,每个用户都在做出贡献:要么是内容,要么是内容的顺序。

会有很多关于下一代互联网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线程网络。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整理浏览线索,提供相关服务,为用户创造新价值,为整个互联网产生新价值,这就是WEB2.0的商业方式(作者是MOP董事长兼CEO。)

WEB2.0将实现新一波的网站创业和变革。

得益于web2.0概念的诞生,让互联网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资本投向web2.0,无数创新的web2.0网站应运而生。短短几个月,圈内圈外关于web2.0的争议和讨论,引起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广泛关注。如果你是IT圈的,你想获得风险投资,你想创业,想马上致富,你最好了解web2.0,了解透彻,创造web2.0,因为国外投资人已经认定web2.0前途无量。不知道是新一轮网络泡沫的诞生,还是新一轮网络改革的契机,但web2.0无论如何给我们带来了激情。

什么是web 2.0?维基百科里有描述,但还是很模糊,不能作为web2.0的准确定义,有人说web2.0可以定义为“可写互联网”,这不完全准确。关于web1.0和2.0的区别,我很赞同吕欣欣的对比。“web1.0天天讲门户,web2.0讲个性化;Web1.0讲内容,web2.0讲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讲服务;Web1.0讲的是封闭、大而全,web2.0讲的是开放、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交网站;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我很清楚你去年夏天做了什么,甚至想去做。。。"

我认为web2.0的典型特征和表现形式是:个人发布和聚合(如博客、rss、atom)、社交协作(wiki、软件工程协作)、更好的用户体验(如短url和ajax技术)、开放的API(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用户参与占主导地位(sns、博客、社交)。另外,我觉得网游也有web2.0的性质,因为它注重社交合作,注重用户参与,注重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新事物新概念的诞生总会有反对意见,国外的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老话“给web 2.0浇点冷水”和周天舒的“给所谓的web2.0浇点热水”,都是从技术角度认为Web 2.0是用了很久的技术,这让我有些失望,因为他们的观点很狭隘,看不到背后的本质。也许web2.0的几种形式已经存在很久了,比如rss、blog、ajax等。,但真正大规模应用是在不久的将来。个别现象的发展和趋同逐渐细化为一种模型、理论和概念,脱离了其技术外壳赋予的基本内涵。通俗地说,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革命性过程,是对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提炼。

现在传统的互联网模式越来越单一,已经逐渐走到了死胡同。它只是依靠服务提供商的鼠标和水泥,打造一个庞大的内容平台和大量的用户。这种模式现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web2.0的浪潮席卷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网络巨头:yaohoo、msn、google等。国内门户网站首先需要用web2.0进行转型,而其他网络应用,如求职、同行评审、分类信息、b2b、b2c等网站也需要用web2.0进行转型,以面对新的挑战和冲击。

普通用户可能不需要了解sns、web2.0等概念。,但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者、参与者、投资者,你不能只是旁观。你需要行动,机会就在你面前。

Web2.0让我感受到互联网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机遇,也让我感受到互联网寻求突破和创新的紧迫性。当然,除了国内外常用的文案web2.0模式,我也一直在探索整合的web2.0,web2.0的传统应用,以及更适合的web2.0创业模式,欢迎大家有空交流。

全民上网,用Web 2.0开始一场人民战争。

作者:CNET科技信息网

CNETNews.com.cn 2005年7月5日上午9点

Web 2.0正在让互联网逐渐找到互联网的真谛:平等、互动、去中心化。你不仅要做互联网的读者,更要做互联网的作者。你不应该只是上网,你是一个弄潮儿。Web 2.0之于Web 1.0,就像分布式计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机。

CNET科技资讯网7月5日北京报道(文/高飞)当互联网创始人里克·立德在1963提出“超级银河网络”(互联网的前身)时,他想到的是如何让计算机和网络帮助人们交流和思考,如何让网络“去中心化”。但在90年代初雅虎等超级门户出现后,互联网的发展一度远离了Lick。李德的本意。

雅虎、亚马逊,以及中国的百度、搜狐等超级网站,以强大的内容常年驻扎在网民的收藏夹里。网友们委婉的“上网”,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些“明星”做圆周运动。网民只是充当网络的读者,而不是作者。此时,互联网是“只读”的。然而,Web 2.0的出现结束了网民周期性的赶集运动。

博主Keso说:“在Web 1.0的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四处游荡,并称之为冲浪(即网页浏览)。Web 2.0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可读的互联网,以及博客、维基等。都在其中。”

在Web 2.0的帮助下,一个不仅可读,而且可写、可交互的互联网正在逐渐形成。里克·里德30多年前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博客:个人媒体的崛起

在Web 2.0的世界里,博客(中文译为“博客”和“博客”)绝对是一道“招牌菜”,获得了广泛的人气。

“911事件”是博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发现当事人在恐怖事件现场建立的博客是最有可能给出第一手最真实信息的人。结果,一个重要的博客(林莺博客)蓬勃发展。“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在《纽约时报》,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里,”一位博主写道。

在华语世界,让“博客”一举成名的人是“木子美”。她对个人隐私的暴露完全颠覆了中国人的伦理传统。网友蜂拥至木子美的博客。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时,博客也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

博客不是一个技术概念。为了便于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按时间顺序更新的个人主页。博客的价值在于,它让世人意识到,写作不是媒体的垄断,新闻也不是记者的特权。记者再怎么目光敏锐,也没有现场的人了解事实。目击者博客比记者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接近事实的判断力。

在亚洲,由韩国人Oh Yeon Ho创办的博客网站已经成为韩国重要的媒体力量。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无论是弹劾韩国总统卢武铉,还是韩国人金善日在伊拉克被绑架并杀害,都一直处于韩国各大媒体的最前沿。这个网站上一条新闻居然有85000条评论,远超其他媒体的互动水平。

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莫总结说,博客本身就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指传统媒体或O l d媒体(O L D媒体,如《晚报》、央视),2.0指新媒体(如百度、雅虎)或跨媒体,3.0指以博客或自媒体为代表的个人媒体。

随着博客的发展,内容已经不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是可选的,音频B l o g有自己的名字——podcast(国内翻译为“播客”)。博客搭建了从网络阅读时代到写作记录时代的桥梁。

模糊编辑和读者的角色

博客完成Web2.0的启蒙教育后,其框架下的一系列思想接踵而至,其中Wiki(互联网上的百科全书)、Social Bookmark(社会书签)等更具代表性。

Wiki是Web 2.0体系下的另一个概念。Wiki可以简单解释为网民自发维护的网络百科全书。本百科由网友自发编辑修改。每个人都可以既是某个词条的读者,又是这个词条的编辑。在维基中,读者和编辑的界限是模糊的。第一个维基网站的创始人沃德·坎宁安说:“我创建第一个维基的初衷是建立一个我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的环境。”社交书签是一个类似Wiki的概念,让网友分享自己的收藏,互相交换资源。

独立博客不具备商业网站的推广能力。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网络节点如何相互交流和享受?在Web 2.0体系下,Tag(标签)、RSS(聚合服务)、六度分隔理论都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Tag字面上翻译为tag,它允许你为自己的内容(博客文本、图片、音频等)创建多个关键字。)进行解释。比如一张雪景图片,可以定义“雪花”、“冬天”、“北极”、“风景照”等标签。雅虎刚刚收购的图片分享网站Flickr就为此提供了支持。Tag类似于传统媒体的“专栏”,其相对优势在于创作者不会因为媒体专栏有限而无法对作品进行分类。

RSS是一种更直接的交互方式,一般翻译为聚合服务。似乎是为博客而生的技术。借助RSS,网民可以自由订阅指定博客(大部分博客都支持RSS),也就是说,读者可以自定义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像Web 1.0那样由网络编辑选择读者阅读的内容。

颠覆媒体中心的概念

雅虎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Daniel Rosenger)对记者表示,“我不敢说(关于传统媒体的颠覆),但RSS重新定义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颠覆了未来信息社会必须有核心的观念。虽然RSS目前不会给网络广告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分享信息。”

传统媒体也希望与自己的内容进行互动。数字音频出版商Audible正计划出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期刊的播客,通过RSS网络标准发布,用户可以下载到MP3播放器上收听。

曾经有人问,Web 2.0的交互和传统BBS有什么区别?一个叫罗的博主解释了博客和BBS的区别:博客是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和网友跟帖的结合体。相比BBS的直言不讳、独断专行、夹杂情绪的发言,博客更为谨慎、细致、透彻,单一文字的丰富性、讨论语境的清晰性、话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的网友发言。

沃德·坎宁安还谈到了维基和BBS的区别。他认为BBS没有语境的概念,讨论往往持续不了多久。讨论组一遍又一遍的围绕着同一个话题,但是人们往往会忘记之前说过的话。

所有人上网到Web 2.0,开始一场人民战争(下)

(2005年7月至5月)出发地:ZDNET

Web 2.0探索盈利模式

新的互动模式必然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但由于与Web 1.0的巨大差异,Web 2.0在商业模式上仍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2月,谷歌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博客托管服务网站Blogger.com的母公司Pyra Lab。Pyra成立仅三年半,注册博客用户数百万,人气极高。但由于收入不足,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被迫离职。如果不是Trellix(也是一个著名的博客)的CTO Bricklin的帮助,Pyra早就破产了。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找到Web 2.0的商业模式只是时间问题。雅虎和微软这两大传统互联网巨头并不太在乎Web 2.0目前的商业价值,他们更希望快速抢占这块地方。雅虎刚刚推出的Yahoo 360服务是一个个人Web 2.0平台,包括图片上传、博客和IM的所有功能。微软也发布了类似的MSN空间。微软非常看好博客,甚至雇佣了一个博客团队为其MSN门户制作原创内容。

在中国市场,最大的Web 2.0商业公司是博客服务提供商(BSP),其中总部位于杭州的中国博客网的注册用户目前超过200万,并以每月8到65,438+万的速度增长。该公司董事长胡认为,当有足够多的用户时,博客可以通过广告和无线增值来盈利。国内另一家BSP博客的负责人方兴东透露,未来的盈利将来自三个方面:广告收入、无线增值服务以及向博主提供增值服务和应用所收取的服务费。但到目前为止,两家都没有盈利。

但是,对于普通企业来说,Web 2.0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博客和维基在企业中的实施可以让知识变得容易享受,一个新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维基熟悉工作技能,了解企业文化。

博客作者Keso说:“Web 1.0中提到的HTML和JavaScript是一种语言,它们按照某种约定的协议(比如TCP/ IP)进行对话,但这只是机器对机器的对话。人们最多只是让这种对话存在,而不直接参与。而Web 2.0让人们参与对话,互联网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Web 2.0无疑是一场革命。"

不管Web 2.0是不是一场革命,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创作浪潮肯定已经到来。每个人都应该在互联网的这场“人民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Web 2.0中重要术语的解释

博客:博客是个人或群体按时间顺序所做的一种记录,并不断更新。博客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引用和评论的方式进行。Blogger不仅是这个博客的创建者,也是文件管理者。

TrackBack:是一个博客应用工具,可以让Blogger知道谁在看了他们的文章后写了相关内容。该功能实现了网站之间的相互通知;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提醒功能。

RSS:是* * *享受新闻和其他网络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读者可以通过RSS订阅博客,了解博客的最新更新。

维基:1995,沃德。为了方便模型社区的交流,沃德·坎宁安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w i k i系统——wiki wiki Web(/CGI/wiki),并利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型知识库。在建立过程中,病房。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

社交书签:社交书签,可以让你随时将自己喜欢的网站添加到自己的在线书签中;您可以使用多个关键词(标签)代替类别来标记和组织您的书签,并与他人共享。

六度分离理论:(六度分离)。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33 ~ 1984)创立。简单来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不会超过六个人,也就是说你最多可以通过六个人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离理论的数学解释是:如果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个人,那么它的六度是2606 = 11881376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将几乎覆盖整个地球人口的数倍。

(名词解释主要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小数据

SNS与六度分离理论

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是Web 2.0体系下的技术应用框架。SNS基于六度分离理论运行。这个理论通俗的解释是:“在人脉网络中,如果你想认识任何一个陌生的朋友,最多六个朋友就可以达到目的。”

下面举个例子,更好的介绍六度分隔理论。一位名为“苍蝇皮”的网友和歌手斯蒂芬妮开始了一项实验。怎样才能和这位“亚洲天后”建立联系?他认为下面这个链条可能有效:“我→我的初中同学埃里克→埃里克的表哥迈克尔→迈克尔的教授,也就是斯蒂芬妮的父亲→斯蒂芬妮。”

在Web 2.0的背景下,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博客,自己维护的Wiki,社交书签或者播客。通过标签、RSS或IM、电子邮件等方式连接用户。“根据六度分离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不断被放大,最终成为一个大网络,这就是社交网络(SNS)。”

谷歌的1GB免费邮箱也是SNS应用。通过网友间的相互邀请,Gmail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庞大的用户群。

SNS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商业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