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知识概述PM2.5的来源、危害及处理方法

细颗粒也叫微粒、细颗粒。大气中粒径小于2μm(有时小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气溶胶)。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中的少数成分,但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的监测指标。2013年2月28日,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称,PM2.5要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但后者危害最大。自然来源包括土壤灰尘、海盐、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火山灰,森林火灾或裸煤火和沙尘暴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中。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工业过程、取暖、烹饪过程、煤和煤气或油烟。流动源主要是各种车辆在运行中使用燃料时排放到大气中的尾气。

大气中的气态前体污染物除了自然和人为来源外,还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二次粒子,实现从气体到粒子的相变。比如:

SO2+H2O →H2SO3

硝酸+NH3→NH4NO3

盐类水合物,如xCl.yH2O、xNO3.yH2O、xSO4.yH2O,随着湿度的变化对PM2.5的影响较大。水不仅与盐类化合物形成水合物,而且由于湿度的变化还会形成微小的盐溶液液滴。

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中的少数成分,但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重要影响。与大气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细颗粒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所以影响范围大。另外,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分越深[5]。直径10μm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穿透细支气管和肺泡。细颗粒物进入肺泡后,直接影响肺部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缺氧。而且这种细小颗粒一旦进入肺泡,吸附在肺泡上就很难脱落,这种吸附是不可逆的。

室内PM2.5处理1,过滤方法:包括空调、加湿器、空气清新剂等。,好处是PM2.5浓度明显降低,坏处是需要清洗或更换滤膜。2、水吸附法:超声波雾化器、室内水幕、水池、鱼缸等。,可以吸收空气中亲水性的PM2.5,缺点是增加了湿度,疏水性的PM2.5无法有效去除。3、植物吸收法:植物叶片表面积大,能吸收有害气体,吸收PM2.5,优点是能产生有利气体,缺点是吸收效率低,有些植物会产生有害气体。

室外PM2.5的治理主要采用主动喷水法。PM2.5四点控制方法:1,PM 2.5、PM10、TSP监测网络布局,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监测网络布局(可采用现有监测网络);2.在广场、小区、立交桥、路灯、高楼架设喷洒设备。喷涂设备可采用荷电水雾法。景观区采用粒径可调的设备,水雾平均粒径可从5微米调节至50 μ m,粒径越大,能耗越小。当粒径大于20μm时,可通过自来水压力实现喷洒。3.喷洒设备配备GSM、CDMA等无线数据控制设备和GPS等空间定位设备,控制喷洒量、颗粒大小和喷洒影响范围;4.建立区域计算控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通过合理的程序自动控制组成人工影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