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民主化的重要推动力吗?
决赛的题目是“社交媒体是社会民主化的重要驱动力吗?”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话题。主办当局在辩论说明中指出,民主化的过程不仅艰难,而且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媒体是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兴起,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不再是传统媒体报道的专利。这种变化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社交媒体与民主化的内在关系。脸书、微博和推特作为新兴媒体,能否成为民主化的重要推动者?
决赛中,积极的一方是中国中央民族大学,消极的一方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了标,因为在场的绝大多数观众和裁判被认为是社交媒体的用户。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接受社交媒体无法在这些用户面前推动民主化的说法。
但比赛一开始,情况出乎意料。郑方在论证中指出,民主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在平等表达的基础上,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模式”。积极的一面认为民主本身是中立的,其结果有好有坏。所以是一把双刃剑。他们认为,今天讨论的是社交媒体是否有利于这把剑的铸造,没有必要讨论这把剑最终会指向哪里。
我认为,郑方之所以提出这一论点,是考虑到许多通过社交媒体发酵,最终导致骚乱或动荡的案例。比如2011的伦敦骚乱,比如阿拉伯之春,最终演变成一年后军方驱逐民选总统。显然,只要证明了无论结果好坏,都可以纳入民主,也可以凸显社交媒体的推动作用。毕竟社交媒体在唤醒民众、打破话语权垄断、聚集民间力量方面优势明显。
形式不是民主。
然而,在反诘问阶段,支持者的论点遇到了麻烦。反对派质疑,如果民主只是一种决策方式,一个极权政府的多数票,那民主还算不算民主?反对派还指出,将民主分为好坏是混淆了民主和民粹的概念。赛后裁判也认为讨论民主离不开“民主精神”二字。如果只有一种不符合“民主精神”的民主形式,那就不叫民主。我相信这是导致正面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莫纳什大学,反方,在论证阶段表现不错。他们首先出示了一份证据。非政府人权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年度报告显示,到去年为止,全球民主自由人口已经连续7年下降。在这七年里,脸书的用户正经历着从6543.8+0万到6543.8+0亿的疯狂增长。这显然是社交媒体推动民主化的反例。因为正面根本不知道这个例子,无法反驳数据的统计方法,所以在这个例子面前无能为力。其间,虽然有辩手试图用辩论技巧否定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说服力不强。我想如果他们知道这个NGO在这七年里一直把中国所有的人都看成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他们就会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七年中国的民主没有进步吗?
对方在辩论中做得相当成功。他们首先指出,社交媒体的使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消费。然后指出要成为民主化的重要推动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推动的方向要稳定;第二,驱动力要持续。可惜这两点,他们认为社交媒体没有做到。
首先,社交媒体呈现情绪化特征,这与稳定推广方向的要求相矛盾。网民不负责任的心理往往体现在“旁观者的猎奇心态”和“短期情绪发泄”上。这就是2011伦敦骚乱的起因。其次,网民基于对信息的消费,往往需要一个又一个新鲜的热点。社交媒体恰恰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取之不尽的热点。网民对新热点的不断追逐和消费,显然无法形成持续的力量。
如果社交媒体推动民主的方向不确定,时间就反过来了;它的驱动力可以因为一个话题突然到来,也可以因为新的热点话题的出现而突然转变。即使偶尔推动,也很难说是重要推手。对方的这一表态,让他们在辩论中明显占据了主动。
虽然辩论的结果是反方获胜,但我相信大多数观众甚至裁判都不希望这是最终的结论,即社交媒体不是民主化的重要推动者。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社交媒体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如果不能成为民主化的重要推动者,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那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这场辩论的意义在于,它挑战了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社交媒体必须促进民主化的神话。社交媒体可以站在民主的对立面,只要在言论自由的表象下展现出违背“民主精神”的本质。
民主要求我们在争取个人权利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如果在网上遇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可以用恶毒的话攻击对方吗?当我们看到符合我们立场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可以随意转发而不用担心责任吗?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谣言和流言、情绪和委屈,无法进行理性的讨论,甚至当44%的用户认为在网上不必优雅有礼时,社交媒体真的能促进民主吗?
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决定社交媒体能否促进民主的不是社交媒体本身,而是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也就是千千成千上万的你、我、他。作为用户,主动权其实落在我们手里。我们应该使用社交媒体来促进民主吗?还是反过来?
请采纳
如果你同意我的回答,请及时采纳。
~如果同意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按钮。
~ ~手机提问的朋友只能满意客户端右上角的评价点。
~你的收养是我的动力。
~~O(∩_∩)O,记得表扬领养,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