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
浮法玻璃生产在中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由于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实验生产一开始就遇到了一波又一波的问题。没有设计师,没有建材部的专家,没有洛玻的广大科技人员,我们就在锅炉房设计,画完草图就开工建设。在没有大型车床设备的情况下,罗布泊的锁匠们用补锅匠的方法,现场加工了一个25米的小锡槽。当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高温玻璃水通过锡槽时容易凝结,导致玻璃厚度不均匀。有时玻璃水溅到锡槽里,工人们到处受伤。洛玻的技术人员经过长期思考,在锡槽上部设计了电加热装置,解决了玻璃水通过锡槽容易凝结的问题。然后,他们自己开发了玻璃磨边机,精心设计了速度、角度和压入深度,修改了成型部分的工艺形状。玻璃越宽越平,质量越高。9月23日,1971,洛玻干部职工在部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兄弟单位的全力配合下,共同奋战三个多月,终于成功建成了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块浮法玻璃。机械强度、平整度和透光度优于其他平板玻璃。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勤奋,罗博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从1971到1981,萝卜先后三次对这条线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生产线熔化能力达到225吨,板宽超过2米,总成品率达到76.96%,1978年底达到1978。
1981 4月27日至30日,国家科委组织全国玻璃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在洛玻召开“洛阳浮法”国家技术鉴定会,这是继万吨船、万吨水压机之后,我国第三次国家技术鉴定会。会议正式将这一工艺命名为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并授予发明金奖。洛玻“洛阳浮法”的诞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了中国玻璃工业发展的新曙光,开辟了中国玻璃工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为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竖起了一座壮丽的丰碑,成为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并驾齐驱的世界玻璃工业三大浮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