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站在“新周期”的前沿——青桥阳光卢桂峰访谈
医药行业进入新的周期,更好的药物将成为主流。同时,对于一些有前景的公司来说,是时候做一个好的选择了。
2018医药板块的表现并不平静。上半年逆势上涨,一路高歌,但下半年在疫苗事件和购买医保的影响下偃旗息鼓。医药板块自65438年2月6日靴子落地以来,跌幅超过10%。2019医药股将何去何从?
清桥阳光经理陆桂峰在接受《红周刊》专访时明确表示,医药行业进入新的周期。“当需要更高的效率时,高价仿制药的系统性回归是必然的。在长期政策明确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有前景的公司,其目前的估值并不高。”
# PGC-卡。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无;大纲:无;显示:块;宽度:100%;身高:100%;} # PGC-卡。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无;} /*pc风格*/。PGC卡{盒尺寸:边框盒;身高:164 px;边框:1px实心# e8e8e8位置:相对;填充:20px 94px 12px 180 px;溢出:隐藏;} .pgc-card::在{ content:" "之后;显示:块;border-left:1px solid # e8e8e 8;身高:120 px;位置:绝对;右:76pxtop:20px;} .pgc-cover {位置:绝对;宽度:162 px;身高:162 px;top:0;左:0;背景-尺寸:封面;} .PGC-content { overflow:hidden;位置:相对;top:50%;-WebKit-transform:translate y(-50%);transform:translate y(-50%);}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18px;颜色:# 222;行高:1;字体粗细:粗体;溢出:隐藏;文本溢出:省略号;空白:nowrap}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14px;颜色:# 444;溢出:隐藏;文本溢出:省略号;padding-top:9px;溢出:隐藏;行高:1.2 em;显示:-WebKit-inline-box;-WebKit-line-clamp:2;-webkit-box-orient:垂直;}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22px;颜色:# f85959padding-top:18px;行高:1em;} .PGC-卡-买{ width:75px;位置:绝对;右:0;顶配:50px颜色:# 406599;font-size:14px;文本对齐:居中;} .PGC-buy-text { padding-top:10px;} .PGC-icon-buy { height:23px;宽度:20px显示:内嵌-块;后台:URL(/PGC/v2/PGC _ TPL/static/image/commodity _ buy _ f2b4d 1a . png);}
医药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更好的药物将成为主流。
红周刊:医疗体制改革这么多年,你认为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节点,会给医药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陆桂峰:1998年,我国实行城镇职工医保,接下来的十年是医保扩面的周期。这个阶段的核心逻辑是“很多人看得起病”,这也是医保从几千万逐步扩大到几亿再到全民医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医药行业的医保扩大红利。因为医保扩容的雨露都沾了属性,医药行业整体大幅增长,牛股遍地。随后,医保扩面的红利周期过去,进入探索期,其中“三明模式”就是当时探索的产物。从2015到2017,医药行业进入新的周期。这个新周期的核心脉络是“每个人都能更好地看病”,这也是医保从扩面到升级的过程。同时,我认为这个过程会贯穿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现在处于新周期的前端。所以很多政策都是沿着“优质医疗”这条主线逐渐展开的(比如从一方到三方,确立医保局地位,加速评审,集中采购等。),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清晰。
另外,我认为未来的逻辑主要围绕“支持创新,提高效率”展开。首先,因为更好的医疗需要创新,创新是不断有政策支持的。中国原有的治疗水平非常落后。中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30%多,而美国高达50%-60%。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药物和疗效更好的医疗器械成为迫切需求。我们也可以看到,从2015到2017,对创新的政策支持一直在增加。其次,支持创新是非常昂贵的,这笔钱的压力需要找到合适的出口。因为医保扩面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医保增速已经回落到不可逆的相对稳态水平。这时候支持创新就会对原有医疗体系的效率提升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原有体系提高效率。比如集中采购降价是高价仿制药的回归,本质上应该是给B的业务。原来国内的仿制药公司享受了太多的阶段性红利,鼓励民营医院、三方服务、药房剥离、分级诊疗都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未来医药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出台。这个引入的过程就是支持创新,探索效率提升。现在集中采购降价只是政策的一部分。
《红周刊》:您刚才提到了集中采购的降价。有人认为,集中采购靴子的落地,会带来仿制药的“末日”和创新药的“新机”。你怎么想呢?
陆桂峰:我更倾向于这是一个游戏规则的重塑,比赛分也随着规则的变化而变化。以前是品牌和渠道的竞争,现在演变成了成本、质量、效率的竞争。如前所述,仿制药企业享受着转型期的红利,为了更好地支持创新,仿制药将是重要的挤水之地。所以未来仿制药整体低迷是比较确定的,但是“仿制药的末日”这句话有点过了。毕竟,符合新游戏规则的仿制药公司也会受益。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上一轮医保扩围结束时,部分高价仿制药公司有“高度一致”的动作,如科伦药业、丽珠集团、海正药业、中国生物制药(香港)、优诺康(香港),包括恒瑞医药在2011年后开始大幅加码创新药。这从侧面说明,一些一线药企正在用行动给出自己的判断:未来走高价仿制药之路可能受损,而走创新药之路将受益。
至于靠收靴带来创新药的“新机”,我不太认同。其实从2015到2017,创新药的逻辑是不断展示的,而这个集子只是展示了过程的一角,是一以贯之的延续,而不是“新机”。
红周刊:哪些创新型药企会成为市场主流?
卢桂峰:创新药可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我也是(你有我也有)。其本质是改变结构以规避专利,提前上市,比如北大的Eltinib。国内大部分药企都有这个能力,中国在临床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有比较优势,有可能做得更好。第二类是我更好(你中有我)的药物,其本质是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做得更好,以更好的疗效击败原市场的竞争对手,如恒瑞医药的吡咯烷、百济神州的赞布替尼,这两种药物都比原药更好。同时,这类药物对科学认识、高端人才、产品疗效要求较高,国内只有少数药企能做。第三类是第一类新药,其实质是从无到有,即药物的先驱。这类药物的不确定性风险很大,但探索成功后的前景也很大。目前,可能有一些小企业在探索第一类药物,但大多数国内制药公司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我认为现阶段me too药是主流,但是因为医保对效率的追求,以及更多原创仿制药的更快上市,慢慢me too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mebetter药会成为主流,这也是创新药的主流。
没有必要回避调整,选择股票。
红周刊:你是否认同近期医药板块大幅回调的“原罪”是集中采购政策?
陆桂峰:我认为集中采购降价对医药股的回调应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是核心的“原罪”。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年初医药股之所以涨幅较大,是因为医药公司业绩较好,以及多重利好政策的实施,导致市场误认为医药股即将进入牛市,但这有两个属性。2017新版医保目录加强了对创新升级的支持,使药企业绩得到阶段性释放,但也导致医保结余率快速下降,控费压力逐渐显现。其实这是连环嵌套的一个因果关系,可能大家对集中采购的认知有偏差。
第二,当市场持续走熊,未来方向不是很明确的时候,那么所谓的防御板块就成为重点。从历史上看,每当熊市到了特定阶段,国防板块都会相对强势,但在熊市末期,国防板块也会有明显的补涨效应。年初医药股的上涨很有可能是集团回暖效应的体现。下半年,似乎到了补估值的末期。当然,是不是熊还有待考证。
第三点是对医药行业周期阶段的误判。原来很多人认为医药在繁荣的业绩中进入了持续高增长的新周期,这是不现实的。医药行业原有的普惠医保扩容红利期已经结束,未来阶段全行业增速不可能太高。从欧美的经验来看,只能比GDP高一点。下半年市场对行业周期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医药板块出现大幅回调。
红周刊: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目前只有部分医药股具有防御型品种的性质,大部分已经变得不值钱了?
陆桂峰:过去医药行业处于医保扩容的红利期,大部分药企的业绩都是增长的。唯一的区别是增长的数量。不过,过去确实有很多医药股业绩缩水。所以只有部分医药股可以称之为防御性品种,但不代表其他企业不值得看,机会还是会很多的。比如一些小众市场的企业,收购很多,商誉很多,现金流不太好,今年很凶。但底部竞争优势将继续存在,盈利强劲,增长乐观。三五年后再回头看这些企业,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可能就不是问题了。
红周刊:在操作上,选择短线回避是否明智?
卢桂峰:首先,我觉得短期内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变数是正常的,长期来看政策方向是非常明确的。从大方向来说,医药行业会走向效率提升。当需要更高的效率时,高价仿制药的系统性回归是必然的。其次,分析医药股的估值需要分两个维度。第一,从历史来看,医药股在2008年和2012年估值最低时是27倍,现在只有25-26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药股一直处于最低点。二、基准港股估值,剔除部分新兴医药公司,港股医药股估值可能只有16倍左右,a股处于相对高位。但回归本质,即使港股整体估值16倍,前景好的公司估值依然会高,前景差的公司估值依然会相对较低。a股也有很多前景非常一般的公司,估值体系远未完备,但对于一些有前景的公司,医药股目前估值并不高。我觉得是时候好好选择了,没必要回避。
“新”、“强”、“特”、“反”四字主线,2019值得期待。
红周刊:你觉得投资中药、化学药公司,最应该关注哪些特质?
卢桂峰:在说中医之前,首先要提到中医理论其实有很深的东方整体论思维痕迹,不像西医是在西方还原论思维框架下发展壮大的,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中药更适合东方文化,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占领消费者心智,包括同仁堂、片仔癀等中药品牌都会受益于这种认可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还原思维,中药普遍存在分子组成不清、临床疗效不准的问题。在新医改的逻辑下,这个问题被进一步扩大,导致中恒集团、步长制药等药企股价跌幅很大。所以我觉得投资中药企业最需要关注的是品牌力和渠道。如果是直接卖给消费者,就要判断企业的品牌力是否足够好;如果走医院渠道,需要注意新医改思路下是否存在疗效不确定而被监管的风险。
化学医学是西方文化中还原论思维的产物,逻辑上应该是一个标准。在一个足够高效的化学工业体系中,有两种竞争方向:一种是创新药靠专利保护获得超额收益,另一种是仿制药比拼质量、价格和效率。所以我觉得投资化学医药企业最重要的是走的路线。如果他们走创新药路线,需要看他们的产品在临床效果上是否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走通用路线,需要看质量是否可靠,成本是否占优,效率是否足够高。
红周刊:你认为哪个中药龙头值得关注?他们的护城河是什么?
卢桂峰:中医的特点前面已经提到了。我觉得以“品牌”为主要竞争点的消费型中药值得关注,比如同仁堂,片仔癀。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品牌认同是一个强大的护城河。当然,目前的价格是否足够有吸引力,还是需要自己去判断。此外,在新的周期中,所有卖给医院、由医保支付的药品都将面临格局重构。由于中药疗效的不确定性,中药注射剂的压力很大,未来这种压力可能只会越来越大,所以适度谨慎是必要的。
红周刊:总的来说,你目前的医疗投资逻辑是怎样的?
陆桂峰:我的投资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新、强、特、逆。投资创新是因为“具有真正临床价值的创新”将是新的长时期内决定效益的范畴;投入力量是因为在行业的“平原区”,在可以充分实现竞争的领域,在行业规范之后,仍然会有一个洗牌和集中的过程;Toute是因为医药行业存在大量不适合集中的“山区”,会出现大量小而美的“隐形冠军”,利润强劲,前景乐观;反转是很多事件会给我们带来逆境和逆向转化的投资机会。如果这四个词的多重组合共同作用,尤其是“新、强、特”能与“逆”产生共鸣,可能是更好的机会。
红周刊:你对医药股未来一年2019的走势有什么预期?
陆桂峰:长期来看,我认为市场会充分理解新的周期。首先,创新型药企未来很可能超预期,但这个业绩取决于产品的表现。只有有真正好的产品驱动,药企的估值才能持续攀升,市值才能持续上升。
二是受损的医药股可能修复,但估值仍将长期承压。
最后,由于上一轮医保结余率下滑严重,叠加医保控费压力将贯穿明年全年,所以我认为医药行业整体出现大牛市的概率不大,但仍有不少药企业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