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药企高管离职

▍来源/思齐俱乐部

作者/Felix Yao

高管去私企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有一种高管不去私企似乎过时的错觉。如今中国的医药海洋波涛汹涌,善于兴风作浪。

①15年9月,原默克吴琼加入姚明巨诺,担任高级副总裁兼CCO

②9月4日,诺华中国前总裁尹旭东离职;

③8月31日,GSK原副总裁、呼吸事业部负责人王红辞职;

④8月26日,原诺华癌症事业部负责人甄志成离职;

⑤19年8月,原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离职;

⑥7月24日,原诺华实体瘤事业部负责人田豫离职;

⑦7月21日,嘉禾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任命陈文德为首席运营官(原罗氏副总裁);

⑧7月中旬,天京生物聘请朱一飞担任首席商务官(原Jansen BUhead)。

①4月9日,北京前总统特德·孔泰离任;

②4月2日,原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裁黄卫东加盟伊藤制药,担任首席运营官;

③3月25日,默沙东前中国癌症事业部负责人牟延平加盟上海爱丽丝,出任CEO。

(如有遗漏,请询问高级经理韩海)

都是行业龙头,高管离职潮,外企还是私企,不仅仅是一种选择。

高管去私企受欢迎吗?其实并不是。现在国外药企的情况就像是胡萝卜两头切,而高管们则是水深火热,就像夹心饼干一样,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方面,国家医改进入深水区,药品集中采购成为常态。在华外资药企贡献了很大比例的仿制药,所以高管很少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另一方面,国外药企的合规越来越严格,合规的需要胜过业务本身。

除了以上原因,很多跨国药企的总部要在中国医药行业发生快速的变化,很难理解。他们一直认为“中国人”在说谎,于是更多外资药企改派外国人,现在外国人回国潮开始了。

中国区老板的调整也加速了管理层的进一步变动,高管纷纷回归私企。这与前几年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高管本地化需求相差甚远。

除了外资药企高管面临的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政策加速仿制药集中采购,另一方面鼓励国产创新药,尤其是支持国产创新药企,形成鲜明对比。

创新药公司经过几年的准备,创新药的研发,快速的临床推广和加速审批,一些创新药面临商业化运营,创新药公司的老板希望借助国外高管的专业经验和经验成功运营自己的产品,这也是国外高管创新药运营的优势。

业内有句话,从外企到私企,人都会水土不服,尤其是高管,很少能熬过一年。这似乎是一种职业诅咒。毕竟他们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在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药企的管理层,红极一时,万人膜拜。他们怎么能不在小型私企里玩呢?

可能有以下原因:

1,企业所有者原因:

企业主有很高比例的原因。毕竟外资药企高管的薪酬都是六位数起。企业主希望性价比好,希望看到就业成果,尤其是短期内。

大部分高管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业务发展不好,也是很多高管一年内离职的原因。

这种矛盾在过去几年更加突出,尤其是医改还没有进入平稳期,医改还在逐步推进,医药市场不确定。企业主需要高管更科学合理的建议,但大部分高管很难完成这一使命。毕竟,现在还很难预测政策走向。

与企业主的匹配问题,包括性格、文化、职业习惯等,并不构成高管离职的主要原因,但在一定压力下,可能成为高管离职的导火索。

2.高管心态原因:

如果不把高管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年内离职”的魔咒也会应验,尤其是那些不准备从外企到私企的高管。

外企和私企的差别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适应。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文化差异很大。国外药企大多强调团队合作,绩效第一。民营企业可能要考虑更多的个人因素,尤其是领导的决策。同时也要考虑融入企业文化,与现有团队的融合。毕竟主要部门都是老板的臂膀部长,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高举斗争要务实,外企花全球的钱做事,预算都是全球统一的,而私企花的是企业主或投资人的利润,这是很不一样的。

而且,放下身段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挑战的,不仅是在五星级酒店做一等,在家里做二等。

3.企业困境与执行力匹配的原因:

如果从主观因素考虑以上两点,那么匹配就是“一年诅咒”的根源。

其实民企和外企的根本区别在于造血机制。外资药企花环球的钱在中国做事,不需要造血。他们背靠全球大树好乘凉,而民营企业是全球化的,需要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造血输血稍有不慎,就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外企在华业务好坏,无关生死。给总部讲个好故事就行了。如果他们听腻了总部的故事,大家就去做职业经理人,转行,继续升职加薪的新事业。

所以民营企业对外企高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他们很少需要装腔作势,假装卷首。相反,他们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业绩是企业最根本的需求。很多创新型药企背后都是投资人,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毕竟商业上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我们看到大部分高管很少能快速转型成功,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外企高管去私企需要学习老板,放下身段,交付成果。

一波又一波的职业偶像和行业标杆涌向民营企业,让我们拯救世界患者的梦想越来越远。

尤其对现在的外企职业经理人影响很大。在外企打拼是去私企吗?还是终极目标是私企?年会上,想携手共创健康中国,拯救疾病,为中国患者而战的大佬们都去了私企。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

某外资心脑血管药企区域经理调到区域市场。因为多年的行业销售经验,他擅长客户管理和销售业务,也面临过很多不适。他很迷茫该如何选择:内部调动销售培训经理,还是去做其他头部药企的区域经理,或者私企的销售总监。

由此,很难想象中层管理者是否选择去私企,远比高层管理者纠结。尴尬源于以后的职业困难。他们一定要回到外企吗?还不如留在外企,最后选择抗感染头的外企药企。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的道路是艰难的。真正让你坚持下去的,一开始是“喜欢、追求或者梦想”,到最后,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工资。其实不是你变了,而是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不是高管失去了梦想,而是他们更早更清楚地认识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