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的社会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陈在均相氢化的不对称合成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机理。他首次揭示并证明了“主要的手性产物来自少量的催化中间体”,这是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一种微观自然现象。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在科学论文中广泛引用;利用电化学和手性催化技术,成功开发了手性药物Napson止痛药的不对称合成新工艺,达到了工业化标准。这项研究被美国认为是1991国际化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此外,在手性催化配体和催化剂的长期研究中,发现了螺环氧化膦配体、氨基膦配体、联吡啶氧化膦配体等高性能配体和催化剂,在中国和美国获得了20多项专利。在不对称烷基化方面工作出色,1999获得日本有机合成化学外国科学家主题报告“演讲奖”。200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一个开放的实验室——香港“手性科学与技术开放实验室”是在陈的主持下,联合10多所内地高校、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香港高校成立的。另一个面向全国开放的实验室将在深圳建立。为了加强香港和内地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提高中国科学家在手性催化和药物研究方面的科研实力,香港理工大学和深圳市科技局于2002年4月在深圳举办了全国科学论坛。应邀在论坛上发言的20多位专家学者都是高层次的科技专家。陈院士邀请了他的三个好朋友,200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时出席论坛,其他都是中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200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领域是香港杰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手性催化的研发。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实验室,建立在深圳市高科技园区,是一个设备完善、无病、设备齐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药物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将致力于中医药技术的研发、新药的开发和研究技术的产业化。该实验室是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所的一部分。陈领导的深圳实验室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香港理工大学现代中药研究所,一个是香港理工大学药理研究所,包括西药的合成和研究。他认为,这个实验室的成立,其实与香港的科技发展息息相关。选择在深圳建实验室,是因为这里很容易聚合内地和香港的人才和资源。传统上,内地学者赴港工作需要提前申请2-3个月左右,手续复杂。相反,在深圳工作会更容易、更快。香港人去深圳,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大陆和香港学者去深圳更方便。陈聚集和招募了许多应用生物学和化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人员,为他们创造一个相互合作的环境有利于药物研究的发展。近年来,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自费校区或联合举办课程。作为先行者,HKBU早年在珠海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创办了联合国际学院,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了办事处,最近又成立了常熟研究院,越来越多地在内地扎根。
陈表示,很高兴其他香港学校也认同这个方向,内地政府也尊重和接受香港的教育模式。
他透露,HKBU已与京沪多所重点大学达成合作计划,计划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例如,在“3+2”模式中,学生将在内地学习三年,然后在HKBU学习两年。毕业后,他们将获得两所大学的学士学位和HKBU大学的硕士学位。还有“4+1”的研究生和博士课程。学生的研究项目由两所大学的导师指导,最后可以拿到两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有魅力?但我认为真正吸引学生的不是学位,而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陈指出,合作也有助于缓解香港研究生短缺的问题。据香港东网今日(165438+10月16)报道,香港浸会大学于65438+10月15日上午举行毕业典礼。在奏国歌时,一把黄色的雨伞在舞台下升起,他背对着仪式平台。后来有毕业生支持黄伞,上台领毕业证。然而,陈校长拒绝当场颁奖,甚至宣布仪式暂停,并呼吁学生“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