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专利补贴
四川丝绸远近闻名。秦汉至唐宋数千年间,成都丝织业非常繁荣,是中国丝绸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丝绸的贸易中心。如今,植桑养蚕遍布全省160多个县,年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生丝出口全国第一。从蜀锦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丝绸起源于蜀地,正如《蜀地胜景志》所言:“古国成都,其人重视养蚕,故一年中二月观花木蚕,名曰蚕市。古蜀国养蚕业非常繁荣,蜀锦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织成。东汉末年,蜀锦是最好的。汉武帝时期,文翁统治蜀国,极力提倡植桑养蚕,为织造蜀锦提供了丰富的丝源。从赵昆撰写的《碑序》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史实,即原元玄宫,即第一蚕祖雷祖之乡,经过扩建修缮,直到六朝时期,才传到北方的中原地区,自称天下第一的称号。到了三国时,丞相诸葛也声称家中有八百棵桑树,反映当时蜀地养蚕十分盛行,所以有“江东无锦,成都独一无二。“所以三国时期,魏在蜀,吴在西,一直都在(的《丹阳记》),这说明蜀锦已经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财源,所以诸葛亮也说:“今日民穷国空,克敌制胜的资本只有赞美。“蜀锦不仅是蜀国的专利产品,而且有自己的特色。晋代左思称赞川锦:“百里香舍,柿子谐,锦缎尽,满江彩。”(《蜀都赋》)织锦是一种丝绸织物,质地光滑,花纹精美,色彩瑰丽。需要缫丝、纺纱、织造等多道工序,使用的织造工具也比较复杂。从成都平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可以看到一种比较先进的斜织布机,比欧洲至少早700年。可见巴蜀人民早就能把丝绸织成精美的蜀锦,并逐渐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工艺品。
作为蚕桑之源,雷祖之乡盐亭也因历代出产的丝绸而闻名。如唐代,该县特产“鹅溪绸”因花纹结构紧密对称、层次分明、工艺精湛而备受推崇,被列为朝贡。到了宋代,文人把它当作写诗作画的佳作,文学家、画家文同称赞它:“一段鹅溪丝将尽扫,寒尖万尺长。”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云;“为爱鹅溪白光,扫残鸡离紫芒。”嫘祖圣地的许多城镇都成了丝绸集散地,把“西丽丝”(即“西陵丝”的乡音)卖到南充、成都等地,成了一段佳话。从清朝到民国,更是“缫丝,不如用家用机器卷……”(盐亭县志)。时至今日,仍有盐亭鹅溪丝、川北丝等丝绸产品可与蜀锦媲美。盐亭丝绸业的不断发展,显示了“第一蚕”雷祖的深远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的来源不是Prachuabmoh。随着盐亭丝绸文化研究的深入,将为蜀中丝绸的起源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兴起提供更多的实物证据。
3.总结清代四川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科学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农书,到了唐代大多失传,只留下了每月一版的《四季纲要》。
到了元代,农书的编纂蔚然成风,到了清代,四川产生了四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书籍:农书可以概括为五个部分:一是选种、种籽、播种;二是耕作方法,强调初耕深,转耕浅;三是粪土法,强调耕田之事,“粪土急”;第四,水利,强调水利和人事第一;第五种是放牛的方法,强调牛的适当喂养。本书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专业著作。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又结合四川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了新的发展。
第二部分是菅常艳的“农事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因天道之时”;第二,“尽力而为”;第三,“尽力而为。”这本书是一部极具科技价值的农业著作。《秋蓄水培肥》一书是结合四川农业气候和农耕特点的有效方法,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部分是四川什邡布衣人张宗发的《三吉农》。这是一本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书,30多万字。它详细讨论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如田间管理、稻田管理、收获和留种以及免耕播种。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很多内容确实是张宗发的实地考察,是四川农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些流传至今,仍然是一部良法。
第四部分是乾隆年间罗江县令沈倩的《蚕业论》。这是一部致力于栽桑养蚕的科学著作。该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不仅对当时四川蚕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4.天文地理方面的主要成就?
天文学在所有科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对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天文学家为天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天文学家罗的贡献尤为突出。?
罗(约公元前156 ~ 87)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长字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丰年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招募民族作家。罗在同乡乔龙的推荐下,从家乡来到中国的首都长安。改历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和邓萍的改革方案,落下闳于公元前104年制定了新历法。新日历已经有了齐朔、闰法、五星、食循环等内容。
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性能量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新塑月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建立了一套计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树立了典范。新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法,于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布,改太初元年,故新历法称为历。《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落下闳是浑天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改进的赤道浑天仪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年。他在二十八夜测得的赤道距离(赤经差),直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条线重新测得。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尾周期,以135月为“太阳的相遇”,即认为11年应该有23次日食。由于贡献突出,汉武帝让他做辅佐(顾问),他却辞了职,还政于民。
杨雄是巴蜀古代杰出的全才,作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杰出的天文学家。在古典文献中,他在《法言》中首次提到“浑天”,并驳斥了旧的盖天说,阐述了更为科学的浑天说,在古代天文学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宋代四川的天文研究也走在前列,以张思训和黄裳为代表。
张思训,宋初巴中人,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将自己设计的浑天仪图献给宋太宗,太宗命工匠在宫中建造,历年制成,被任命为司天浑天仪。他对天文学的重要贡献是在天文学上的重大创新。动力方面,过去是“流水”,以至于到了冬天“冻得又慢又涩,所以马虎不得,寒暑不准”。他改用“水星代替,所以没有区别”。由于汞的内聚力很强,在常温下既不容易凝固,也不容易挥发,而是能保持稳定的液态。用水银代替水作为浑天仪的动力,保证了浑天仪一年四季的正常运转,为报时、节气设置、历法制作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保障。他还改革了浑天仪的机械计时器,由擒纵者指挥自动报时,将敲钟鼓的木人由两个增加到12个,并将报时和敲钟击鼓分离为两个系统,即“七值神,左敲钟,右敲钟,用嘴敲鼓,以定次数,昼夜,循环往复;他还把木头当成了十二个神,每个神的价值是一个小时。那时候他们会拿着自己的牌,循环出来,根据时刻的多少来决定白天黑夜的长短。”所以相对于之前的计时器来说“特别精致”。这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浑仪——苏颂浑仪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1146—1194),字文叔,又名山。隆庆伏蒲城(今四川剑阁)诞生。于元年(1190),他绘制了包括天文图和地理图在内的八幅地图。1247年,王志远将天文图和地理图抄在苏州文庙(今苏州博物馆)的石碑上。黄裳的天文图是现今发现的最精确的古代星图,总高267厘米,宽116厘米。这张地图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1440颗恒星的星图。它以北极为中心,有三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北极恒常圈、南极恒常圈和赤道,28条辐射线代表28夜的距离,还有黄道和银河系。画面下部为说明文字,41行,51字,简要描述了宋代的天文知识。这幅图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多种语言。
在地学方面,黄裳还撰写了《地理图》(现藏苏州博物馆),约100厘米宽,200厘米长。它刻于65,438+0247年,王志远为它写了一篇后记。地图上的山和森林的图像相当有立体感和艺术性。地名用阴盒,水名用阴盒,路名用阳盒,清晰易辨。是一幅不错的宋代地图。
另一幅著名地图《九域守陵图》,宣和三年(1121)刻在碑上,立于四川荣县文庙正殿(原碑现藏四川省博物馆)。地图长宽均超过1米,描绘了宋代全境的州府。地图中的山东半岛和海南岛的形状比黄裳地图中的形状更精确,并且详细绘制了四川地区的水系。作者不详。图中石碑下部刻有文字,已大多风化剥落。
上述两幅地图,以及现存于安碑林的《华图》和《于吉图》,都是保存下来的宋代地图,对我国古代地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5、医学的主要成就。
古代四川对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
汉代的名医有东汉的傅翁、高程、郭玉、梨竹等。伏翁以前在伏水打鱼,故名伏翁。擅长用针石治病,其著作《针灸经络》、《脉诊法》传世。郭玉,字直,广汉(华阳国治据说是新都)罗县(今广汉)人。傅翁的弟子高程,精通脉学,“巧用针”并写经方赋。与皇帝和睦时,他担任大夫。而且皇上已经让劈开大臣美腕的人和帘中女子打成一片,然后让郭玉把脉。郭玉答:“左阳右阴,脉有男女,若相异,吾疑其理。”何棣钦佩他高超的脉诊技术。郭玉“慈不怜,虽穷必尽”,不愿意为贵人治病,说贵人傲慢任性,不会细心,关节不牢,懒恶工作,给医生治病带来很大困难。梨竹,字翁钧,广汉富县(今绵阳)人。他以医术见长,也是《经方颂》的作者。?
隋唐五代时期,银燕、韩葆桢、陈仕良等人在巴蜀医学方面成就最大。
蜀人,是唐末著名的妇产科医生。由于白敏的家庭治疗对分娩有效,他听取了白敏的建议,并将他的医疗经验写成三卷,共分40节,包含276个处方。前两卷讲的是怀孕和分娩,说孕早期要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临产时要注意维持产妇的精力,难产时“要内服药物。”第二卷讨论了产后疲劳,咳嗽和痢疾的处方。他的《产后血眩不通论》中所载的“醋铁熏蒸法”是抢救休克的有效方法,一直被医生广泛应用于临床。该书是我国最早的妇产科学专著,唐代以后被医学家采用,并很快传到日本,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
初唐时期,苏静等20余人修订了《新修本草》54卷,收录了844种药物,对药物的形态和药性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和记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后来随着中外经济繁荣和经济文化交流,新型毒品增多。为了适应医学的需要,韩葆桢、陈仕良、后蜀先后对《新修本草》进行了补充。
后蜀翰林学士韩宝生,受蜀国宗师孟昶之命,与医生共同撰写了一部二十卷的《本草纲目》,后被称为《蜀国本草纲目》。这本书对各种药物的名称、来源、形状、特性、作用等都作了较为准确的解释和描述,不作举例说明,还载有几个方子供医学参考,后被北宋政府修订。建州人,南唐时随容为副将。他是医学助教,专门研究调节饮食,了解各种药膳的性味功能。他写了10卷的《食用本草》。本书收录了各种可食用的药物和制品,同时配有食疗方剂和脏腑四时护理。明代名医李时珍说,这本书是在总结《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了隐士陶、苏公、、陈藏永等人关于饮食养生的经验,并参考了怀、、朱玄的《食经》,是一部食医心经。这本书在明朝以前广为流传,后来失传了。但其部分内容在《重建政证本草》中仍有记载。
李是文学家,也是药理学家。他的祖先是波斯人,从事中药贸易。因此,他熟悉外国药物,撰写了《海药本草》(又名《南药本草》)六卷。这本书也失传了,现在散见于唐慎微的《证用本草》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21味,来自欧、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现存的轶闻中可以看出,这些海外药物的来源、形状、药性、功能、真伪、炮制方法在《海药本草》中都有明确的解释,丰富了中医的内容,促进了古代医学的发展。
宋代四川科技高度发达,医学也不例外。杏林专家不计其数,医学著述数不胜数。其中,苏轼、唐慎微、杨天惠、杨秀秀、陈石、松石等人最为突出。
苏轼精通医学理论,著有《杂医论》和《方剂学》。后人将其中一部分与沈括储存中药的方子合并,这就是苏神梁芳(苏神内韩名方)。这是一本比较完整的中医专著。清人评价说:“这本书以其行之有效的方法集中在博通物理学家手中,应该是别人望尘莫及的。”苏轼也研究养生,写了很多文章。王汝溪整理了清代康熙时期苏轼著作中有关养生的文章1140余篇,共分12卷,编入《东坡养生集》。养生的主要论点是“善于养生的人,能使其放松工作”,强调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能劳逸结合,劳逸结合。
唐慎微,周树晋源(今四川重庆)人,北宋名医。他精通医学和药物研究。他在宋神宗元丰(1082-1083)经过多年的努力,于五年至六年间编撰了22卷药学巨著《经史救急本草》(简称《证本草》)。北宋政府的第二版。惠宗大观二年(1108),专家对其进行了修订,命名为《大观本草备急》(简称《大观本草》),并在全国范围内由官方版本出版发行。到了郑和六年(1116),又进行了修订,命名为《郑和新修本草》(以下简称《郑和本草》),并在正式版上发表。现存的《郑和本草》共分30卷,60多万字。与以前的本草相比,《证本草》所含药物总数有了很大突破,达到1588,其中新增476种。是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的兼收并蓄、综合编纂,使《中药学》从此有了药理学的规模。唐慎微在编撰此书时,还确立了《方剂与药物比较》的编撰方法,将名医、医家、民间所用的3000余个方剂* * *以及自己在临床验证中的有效方剂,分别收入其中,使学者们看到药物的用途和用法。从那以后,医学书籍都遵循这种风格。《证本草》是我国宋代以前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明代李时珍评价《证本草》“使各种本草、方药长存,皆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出版之前的几百年里一直是本草的典范。
杨天惠,本名福父,名惠光,又名杨基,北宋祁县(今四川三台)人。沈宗元丰年间是个秀才,在四川做过小官。惠宗写了一封信说事情经过,后来加入了“元佑党员”。崇宁三年(1104),七月罢官,居郫县。哲宗傅园第二年(1099)任张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令时,对当地附子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撰写了《张明附子记》,对张明特产药材附子的种植面积、产量、栽培方法、生长收获、品种、质地差异等进行了评价,是研究川产药材和中药的重要资料。
杨退,字康厚,字子建,北宋梅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他精研医术,著有《十产》、《杨紫保命方》、《通神论》等书。《十产》成书于傅园统治时期(1098-1100),详细论述了“异常分娩”,还描述了使胎位正的各种手术方法,并讨论了正常分娩、伤产、引产、冷冻分娩、热产、横产和反产。在妇产科学史上,《十产》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助产学的专著。
陈石,北宋梅州(今四川眉山)人,精于医术,著有《指南经》(又名《史记》方)两卷。处方* * *列出31门,都有医学理论,* * *包含107的处方。这本书充分发挥了瘀血和痰的理论,这是今天的研究者特别珍惜。?
松石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成都。著有《黄帝苏文灵枢注》二十四卷,系统整理《内经》。
6、综合性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影响?
古代巴蜀人杰地灵,科学家层出不穷,涉猎广泛,哲学家众多。隋唐五代的段成佐、马坚,宋代的苏易简、李石等都写出了有影响的综合性科技著作,对古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段,本名克谷,在淅川南部等父入蜀,段文昌,撰《段蜀行》、《锦里新闻》,今佚。他写了20卷《酉阳杂记》和20集续集,一直流传下来。这本书涉及天文学、物理学、机械学、工程建筑学、矿物学、医学、动植物学、农学等许多科学知识。,其内容远超以往同类专著,相当于一部粗尺度的百科全书。“如果你分析那些关于物理、奇怪的仪器、独特的艺术和广泛的运动的文章,就会有人不像以前的哲学家那样知识渊博。”直到今天,仍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被视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常备资料。?
公元960年编纂的《子洲射洪县令·马简》记载了358项,不仅有生产、生活和科学仪器,还有军事武器的发明创造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生产涉及农业、水利、手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方面。吃、穿、用、玩的生活账比较全。军工特别详细。陆地上有刀、枪、箭、戟、土山、投石车。水战中有舟船;有铁菱角,有转运桥;有梯子、汽车、井场、尖木、挂墙、地道攻城;守城有火箭,有雉尾火把,有绳磨。这些资料对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苏易简(958-996),北宋子洲铜山(治广府、中江、四川)人,著有《文房四宝》五部,其中笔法两部,砚、墨、纸各1册。模仿欧阳询《文选》的风格,创造一物一谱的文风。它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笔、砚、墨、纸生产发展的历史和制造技术的经验,介绍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科学专著。对推动我国笔、砚、墨、纸生产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石,生于1108,子洲(今四川资中)人,南宋初年编《续博物志》10卷。这本书是为了弥补张华博物学的不足,对当时的科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介绍了从古代到北宋的436项科学技术,包括地理、农业、动物、植物、矿产、化学、建筑、机械、冶炼、数学、度量衡、货币、酿酒、制盐、造纸、制茶、食品加工等。还介绍了文字、文物、考古、音乐、围棋、体育、典故等方面。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博物学,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的丰富集合之一。?
7.近代四川科技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四川近代科学技术经历了萌芽、奠基、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至40年代是四川近代科学技术的萌芽期。?
抗战爆发后,除了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北碚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省政府成立的四川地质矿产调查委员会,四川中央工业实验所,四川大学及各大理工学院,国民政府经济部所属的中央研究院等,四川省也相继迁至四川。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四川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工业技术的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科技事业提供了动力和创造了条件,四川的科技事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20世纪50年代是四川近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的时期。?
四川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接收了少数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科研机构,并根据恢复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从接收的科研机构中合并或分离出几个独立的科研机构。此后,四川省的科学研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此期间,一批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到1957年初,全省共有独立科研机构37个,其中16个属于中央部门。从1950到1957,四川的科技工作主要是与农业生产、资源调查和工业交通的改革和建设相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出于军事和经济需要,曹魏开凿或修复了许多沟渠和堰坝。在今天的河北地区,从南到北有白沟、曹丽运河、平陆运河、全州运河、新河、赖玲山和车乡运河。在今天的河南地区,有绥阳运河、陆涛运河和家后运河。还有很多其他大大小小的堰,很多地方官员也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
曹魏的屯田政策和兴修水利,不仅解决了他的口粮问题,而且对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上蜀汉地区受战争破坏较小。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地主阶级的政策,退还地主的土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时,手工业和商业也从恢复中发展起来。最著名的手工业是织锦业。《丹阳纪》说:“魏为蜀中之城,吴亦为西都。”可见蜀锦受到各国达官贵人的喜爱。
经济与海外交通黄巾起义期间,吴地区相对稳定。人口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吴还在许多县组织开荒,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吴的手工艺品包括铜镜和青瓷。养蚕业一年能养八代蚕,都能吐丝结茧。
吴的商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发达。内河和海上有大量的船只。当时造船经验和技术都有很大进步。海船非常坚固。大船长二十余尺,高出水面两三尺,远看似城堡,可载六七百人,运迎宾货物万余艘。有了四个帆,帆可以随风调整,可以逆风行驶。航行在大秦的巨轮有七面帆。①大秦的使者或商人常来吴。吴和日本(日本)也有定期的船舶往来。公元230年(武黄龙二年),孙权派大将魏文和诸葛率军扬帆至益州(今台湾省)。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来台湾省的最早记载。公元242年(赤武五年),孙权派大将聂佑等三万兵到朱雅(今广东徐闻)、丹棱(今海南丹县),都是大规模的海上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