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999 65438+2月3日,人民大会堂,联想15周年庆特别报道。一开始记者以为这只是一场15的普通庆典,无非是规模更大而已。没想到柳传志却志存高远,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了联想成功的原因。柳传志说他五年内不会主持联想的报告,所以这个报告是他最好的作品。柳传志送的不是一份“生日礼物”,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礼物——联想成功的灵感。
“这35%应该是一座丰碑。”
柳传志认为联想是幸运儿。
柳传志说,国有企业有很多种。联想是体制外的国企,也就是国有民营企业。国家没有投入,靠企业努力。柳传志说,产权不清最终会阻碍企业。好在联想有个好婆婆。
1984当时无法明确产权,但中科院计算机所做出了当时最开明的举动:把企业的人事权、财权、决策权交给企业。这一举动为联想释放能量创造了最好的环境。有了这些权利,联想从一个传达室起步。1985联想汉字系统成功后,联想想做PC生产,但是联想没有靠山,拿不到生产许可证——全国有几十个,吃不饱。正是因为这三项权利,联想决定在香港设立生产基地,从PC组装到大规模生产主板生产,开拓了一片天地,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1994,以科学院院长周为核心的决策层宣布将35%的分红权给联想员工持股会。换资本在当时是有政治风险的,科学院的婆婆做的。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说:那时候,如果你被贴上“国资流失”的标签,你还能穿得稳。柳传志说:这35%不愧是一座丰碑,既调动了联想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又解决了长辈的问题。联想在1993遭遇惨败。没有这35%,柳传志不可能让元老们在获得丰厚的股权回报后退居控股公司,让杨上台。年轻的管理者一上台,就建立起成本控制程序,用新的管理方法局促地降低成本,使联想管理层跃上了另一个更高的平台,联想再次腾飞。柳传志说:这35%变成股权后,科学院派的股东代表从来不用行政管理,而是通过董事会做决定。柳传志呼吁:对于类似联想的企业,上级主管应该彻底放权。他认为上级主管能否放权,40%取决于大的政策环境,60%取决于主管领导。但他的观察是当时很多企业政策允许的,关键是上级主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肯放手。他呼吁,不解决产权问题,这些企业在下一个世纪就走不下去。
科学院院长周认为,科学院也给了很多下属公司这个政策,只有联想做大了。他认为,只有向企业放权,像联想这样的企业才会带来丰厚的回报,领导要有远见。
难忘的1993
联想人永远不会忘记1993。在西方大行其道的IT行业,给了中国企业当头一棒。当时西方IT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国企业惨败,市场份额从80%下降到20%。联想当年3万台的销售计划只完成了2万台。柳传志卧病在床。中国的企业在技术、文化、管理、营销方面都不如人,联想笼罩在失败之中。病后,柳传志重组了个人电脑业务。首先,通过代理西方大公司的产品,学习营销能力,加强管理,苦练内功。联想明白,西方企业的管理能力远高于本土企业,联想只能从各方面降低成本。此举使得联想在1996连续四次降价。1998,联想在中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是研究西方细分市场,为客户开发的结果。中小企业、商科医生、教育用电子教室、专用税控机、天玺网络电脑,联想申请了42项专利。
有人批评联想不重视技术。柳传志回答: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目前,联想和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不具备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资金实力和规模。但联想认为,电脑除了核心技术,还有产品技术。在这方面,中国企业有本土优势,即根据中国人自己的需求开发产品。产品技术是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
柳传志认为,中国计算机企业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联想还在1992开发了几十项专利。但由于管理和市场能力较弱,无力投入PC开发,主板积压大大增加了成本。所以联想下定决心,先解决管理和成本,再谈技术。
联想从1993的失败中恢复过来。目前PC销量在亚太市场排名第一,1998年销售收入1760亿。柳传志认为,中国企业与西方确实有很大差距,但联想为中国IT企业树立了信心。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仍将正常发展,与西方企业将有充分的竞争、合作和更多的合作。正是通过合作,联想向别人学习。
将来的
柳传志认为:“在西方,并不是每个企业都专注于技术。一些有营销能力的大公司可以收购或者兼并有技术优势的小公司。”他认为,与硅谷相比,中关村不仅缺乏风险投资基金,也缺乏这样的大公司,而联想想成为这样的公司。柳传志说:“联想首先专注于国内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力品牌;其次,通过代工,为国外知名品牌生产;三是积蓄力量,成为国际品牌企业。”柳传志认为,联想的道路是逐渐完善的道路。在他之后,联想依然会是百年企业。(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