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设计质量保证体系探讨?
建筑设计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为保证建筑设计质量,需要在建筑设计方案制定、专业互信息管理、设计文件审批等方面建立建筑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建筑设计过程管理,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促进建筑设计单位稳定发展,改善建筑设计市场发展前景。
1现代建筑设计原理
1.1生态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的施工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生态设计,确保建设项目节能、环保、无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设计的原理和绿色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综合考虑建筑的各个方面,完成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实现建筑设计的整体目标,优化整个设计过程。
1.2完整性原则
目前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保证建筑设计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设计理念需要以环境效益为核心,兼顾建设项目中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建设地的地形地貌,确保建设不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全面管理其建筑设计的资料和进度,提高建筑设计文件的完整性,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2建筑设计流程
2.1制作建筑设计方案
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制定建筑设计方案可以有效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确定建筑设计的主要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细化审查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职责,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责任心,便于日后问责。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基础数据和范围,勘察施工现场,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需要包括设计任务总结、设计进度、技术标准和人员配置等。,并在设计方案中标明技术要点和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使用。设计任务总结包括项目概况、设计范围和设计阶段。设计进度需要定义起止日期、图纸提交时间、审核时间和项目协调进度。
2.2控制设计输入级评审控制
建筑设计的输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方案设计阶段、分步规划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有项目的批准文件、土地规划许可证、资金使用许可证、图纸、专利产品、计算机应用软件、业主的设计任务、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设计师需要严格控制这些内容,以保证设计资料的完整。
(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各层平面图、所有房间名称、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和墙体厚度、其他专业配合内容等。建筑学专业为不同专业提供条件,在建筑设计中绘制建筑物的所有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剖面图中注明各楼层的屋顶、楼层、地下室等建筑结构。建筑设计中电气设备的位置和负荷主要是电、水、电、暖等。电气设备的容量、电压和控制要求提供给电气专业,工程的平面和专业系统图需要由各专业提供给建筑经济专业。
(2)施工图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中贯彻建筑设计理念,严格控制和优化各环节设计,在施工图中注明施工注意要点、技术标准和各方工程指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确保工程的初步设计批准文件、初步设计输出文件和地质勘察资料齐全,加强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控制,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消耗,确保建筑设计的适用性、正确性和经济性。
设计依据主要包括:①政府部门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②甲方的确认意见及补充要求;(3)国家现行的设计规则和规范;④甲方提供的基础设计资料..如有需要及时解决的异常情况,应对勘测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以确保满足基础设计的要求。各专业在编制设计内容的过程中,组织本专业内的设计工作,统一专业技术标准,对主要技术方案提出解决方案,保证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经济性。项目负责人需要组织设计师对施工图中的问题进行修改。各专业期末考试通过后,由考官签字,以保证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输出文件能满足设计阶段的输入要求。
2.3优化建筑设计审核管理流程
根据计划安排进行设计评审和管理,确保评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审查过程中填写“设计审查记录表”,专业设计审查人员将对方案草图进行审查,对复杂的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审查。初步设计的文件需经建筑工程师审查,并填写“初步设计文件审查记录表”。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案经过检查没有需要修改的内容时可以进行审查,修改的部分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交付前,需要各专业共同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同时填写“施工图设计会审会签记录表”。
3构建建筑设计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3.1设计单位加强组织结构管理
设计单位要想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增强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立设计监理机构,单位领导需要对设计中需要完成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的内容进行认真的监督和负责。确保设计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建立,发挥专家的主导作用,实现专业技术的高质量、高标准。总设计人员、专业人员、审核人员、校对人员等各专业人员需要共享信息、沟通意见,在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的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全面的组合体系。设计单位可以成立质量检查小组,在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设置一到两名质量检查员,使建筑设计质量管理责任化、制度化、节约化,提高建筑设计质量。
3.2加强专业信息交流管理。
专业互信息的管理以文件的形式传递。在专业互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求条件者需将互信息填入专业互信息表,再由要求条件的专业负责人在互信息和互信息表上签字,经建筑设计主要负责人签字同意后,交给专业负责人签字,组织实施各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图纸和资料要求。建筑专业为各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包括建筑的各个层次和截面,各层次应注明柱网中心尺寸、轴线、墙体厚度、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等技术要求;剖面图中标明了每个楼层、地下室、楼层和屋顶的标高。
电、水、暖等专业应向结构专业部门提供设备相关参数及设备位置;结构专业部门向施工专业部门提供柱梁的初步截面尺寸、结构形式和剪力墙位置;采暖、水等专业向电气专业部门提供用电设备的电压和位置,互相提供热和水条件;暖通专业向动力专业提供热媒参数、性质和热力条件。在专业的相互交流中完成各专业的帮助和文档的共享,为其提供设计依据和基础资料。未签字的设计文件不能作为基础资料,以保证签字审查的力度,优化建筑设计流程。
3.3建筑设计变更的管理
建筑设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设计师需要随时改变设计内容。在设计变更中,需要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妥善处理。一般来说,设计变更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修改工艺技术,变更设备;(2)增加或减少项目内容;(3)改进合理化建议;(四)改变使用功能的;(5)施工问题;(6)施工材料变更;(7)地质调查资料不完整或不准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中的任何一方均可提出设计变更要求。
无论哪一方或哪几方提出设计变更的要求,都要经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的讨论,在监理工程师办理签发手续后,再签发给各部门实施。设计变更需要说明变更的原因,设计师需要考虑标准的提高和降低,设计错误和设计遗漏。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前对设计图纸提出修改意见。
按照建筑设计变更管理的规定和办法,控制和处理好设计变更的内容。加强设计文件的审查。审核人员提出建筑设计修改意见后,由设计人员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审核人员签字确认。审核人员需要保证设计文件的功能性、安全性、可信性和经济性,使设计文件的技术措施和设计原则更具适用性和功能性,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管理质量。
4结论
在建筑设计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和地质勘察资料制定设计内容和文件,可以避免建筑设计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和“重效率轻管理”的现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对相关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评估,提高设计内容的有效性,优化设计审查流程,加强建筑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现以优质服务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战略目标。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