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混动车扛把子,捷途盛达i-DM独创智能,为混动而生。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内汽车品牌在推出混动车型时,不想在研发上花费太多时间和资金成本,而是想尽快加入新能源大战,快速实现产品多样性的时候,选择走捷径的油转电路路线。

油改电只是在现有燃油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装,成为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汽车。从研发的角度来说,确实省时省力省钱,但同时油改电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为是燃油车本身的框架,产品性能、车身布局、外观、安全性能都有很大问题。

油改电汽车的局限性;

第一,安全性低。早期的油改电汽车,电池一般安装在车底或者后备箱,碰擦追尾带来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以油改电汽车为例,后排座椅下放置了高压线,这类汽车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第二,空间局促。燃油车因为自身结构的限制,一般会占用后排、后备箱、底盘的原有空间。更不用说还有门槛厚、离地间隙小等布局不合理的地方。

第三,续航不行。由于布局问题,油改电汽车的电池数量也将受到限制。另外,电池散热系统通常布局不合理,车辆续航里程会受到很大限制;

第四,操控性差。由于难以控制前后重量比例、悬架软硬等细节,整车的制动性能和操控性能通常会较差。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捷途对技术痴迷。

当然,在一众汽车品牌中,也有不愿意走捷径,坚持自己研发的技术流玩家。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早在2015,科技部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R&D计划(征求意见稿)》。因为对技术的坚持,对技术的探索,以及中国品牌对探索混合动力技术的责任感,包括奇瑞集团在内的众多厂商立即投身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17年,奇瑞集团成功入选科技部新型高性价比乘用车混合动力总成开发及整车集成专项。针对国内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在机电耦合装置、混合动力发动机、混合动力总成等核心零部件方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性和乘坐舒适性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努力开发高性价比的机电耦合变速箱,形成成熟可靠的乘用车混合动力总成。

得益于奇瑞集团25年的技术积累,捷途汽车站将集团平台架构优势与巨人肩膀上的出行+理念有机结合,在3HT基础上积极拓展2DHT和1DHT,并新增三款专属混动发动机,成功打造专为混动打造的昆仑智能混动平台。

捷途汽车坚持R&D路线,不仅是因为对R&D的热情,更是因为奇瑞集团25年的技术积累、集团平台架构的绝对优势和正确的R&D理念带来的信心。

经过三年多的巧妙迭代,奇瑞集团从65,438+0,000多项配置中追求完美,推出自主品牌首款3DHT,一举突破了“卡脖子”的技术难关,成功规避了国外公司在混动技术上的专利障碍,为我国品牌混动技术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昆仑智能Mix平台首款产品——捷途盛达i-DM原生智能Mix

作为该平台的首款产品,捷途盛达i-DM原生智能混动毫无疑问是中国原生智能混动SUV的开创者,它来自昆仑智能混动平台,在系统、结构、产品性能、整车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捷途盛达i-DM从设计之初就把混合动力汽车的痛点放到了一个统一的框架里,解决了油改电汽车空间紧张、性能弱、续航差、安全性不够等诸多问题。得益于专为混合动力汽车设计的底盘,充分考虑了三电系统的布局。电池和油箱都布置在车身中部,还具有重心低、行驶操控稳定的优点。

传统的分布式电子架构通常用于燃油汽车或从燃油转换为电力的汽车。每个电子控制单元通常只负责一个功能单元,彼此独立。发动机、刹车、车门等部件都是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统一指挥调度,造成计算能力的严重浪费。再加上不同的硬件以及不同的嵌入式软件和底层代码,新车配置中新功能部件的增加,会使其架构更加混乱不堪,不堪重负。

而捷途盛达i-DM采用的无界电子架构,采用了集成网关设计、新能源专用P-CAN、体验式电子架构等先进设计。作为车联网数据的交互枢纽,具有计算能力强、多通道、响应速度快、更安全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新能源汽车先进的电子设备。

与传统的机械底盘相比,它由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四部分组成,采用机械信号进行传动。捷途盛达i-DM采用的集成式WCBS线控底盘是电控的,反应更灵敏。采用电信号传输代替机械信号传输,具有精度高、安全性高、响应速度快的优点,这也是其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优势所在。

写在最后:

走技术路线的杰特威的实力自然不在话下,但杰特威盛达i-DM的原始智能并不是一个“只会穿格子衬衫不会打扮不懂奢华”的技术男。它还拥有极具未来感的炫酷外观和极简的科技内饰。

无边框进气格栅搭配全LED灯组和智能隐形感应手柄,20寸切割轮毂、机甲扰流板等设计元素都是时下年轻用户喜爱的设计元素。堪比特斯拉极简科技的内饰,15.6英寸悬浮式智能大屏充满未来感科技感,集成飞行座椅、智能语音交互AI灯、奔驰豪华电子手臂、多彩律动氛围灯、40W手机无线快充等。捷途盛达i-DM不仅会打扮,更懂得什么是品质,什么是豪华,什么是车的享受!

本文来自车号作者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以任何形式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